杭州方言语法

重叠词根是吴语构词形态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杭州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重叠形式,重叠后表示某种附加的词汇或语法意义。

形容词重叠:单音节重叠后加“叫”表示程度减弱,在句中作状语。比如:轻轻的付出|慢慢的付出|淡淡的付出|好好的付出。

单音节形容词前附加成分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如:血红色|蜡黄色|石头坚硬|滚动有力|笔挺|蜜糖香甜。那么附加成分的重叠表明程度减弱。如:绿|黄哈哈|亮晶晶|慌|辣|甜咪咪。以“黑”字为例,看其比较级:黑:近似黑,程度最弱|黑:普通黑|墨色黑:比“黑”深一层,程度最强|墨色黑:比“墨色黑”深一层,程度最强|水墨T黑:顶点黑。

两个音节的重叠形式组合在一起:大方|乖巧;正式一点的:墨黑|笔直笔直等。看动词重叠:处置动词,可以重叠的有:洗衣服|孩子|火炉生活。

形容词补语也可以带在后面:洗衣服|系好孩子|炉子会旺。重叠后加“呃”:搞|荡|追|打。

重叠后有补语,表示请求或命令:坐直|折起|仔细看|咽过|按下|拉起。前缀如:A(爸爸,阿福),老(老公,老鼠)。后缀如:鬼(倒霉鬼、精鬼)、胚(低等胚、贪吃胚)、家(厂家、店铺)、照片(卖照片、吃照片)等等。

以后缀“儿、头、子”为中心杭州方言中的后缀词数量很大。这个“儿”是自己音节的后缀,叫做“儿的后缀”。与北京话的后缀“儿”不同。北京的“儿”字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字来写的,但是和前面的字读起来是一个音。它附在前一个字的末尾,只起卷舌作用,不是独立音节,所以叫“华二”。

至少在宋代,杭州的后缀词已经很丰富了。《孟良录》中记录了大量的杭州话后缀词。如:虾|果|衫|裙|笼|鼓|香包|八歌|酥饼|千层|粉丝|石榴|斗黄糖|猫儿桥|狗山巷等。这些后缀词至今仍出现在杭州人的口语中。杭州和北京都有“子、子、头”,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比如下:杭州方言花卷眼镜老头石筷子领手链梨虾壁虎北京方言花卷眼镜老头石筷子领手链梨虾壁虎杭州方言裙子小伙子粽子棋子桃枕芯鞋学生儿子前天子北。北京话裙子男孩粽子棋子桃儿枕芯鞋学生杭州话枕舌拳包盖头猪仔头斧鼻头贼骨北京话枕舌拳包盖仔头斧鼻腕贼杭州话人称代词用“我、你、他”,复数加“人”,与吴语不同。但杭州方言中人称代词单数作定语时,习惯上用复数,这是很特殊的,与北京话不同。

请给我们的丈夫一张纸。请把这张便条交给我丈夫。)

你老婆出去玩了(后缀“特”的用法和湖州话一样)。你老婆出去玩了。)

小张是我们的女婿张是我的女婿。)

小张邀请他们的岳父吃饭。(小张请岳父吃饭。)“把”字句和“被”字句

北京话有“把”和“被”两种句式,杭州话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分为这两种句式:

我们的哥哥骑自行车走了。狗刺激兔子去咬煞特。

B型自行车赶走了我们的兄弟。兔子捅狗去咬煞特。

a相当于北京的“把”字句,B相当于北京的“被”字句。但在杭州话“乒乓球比赛,小张打小李打特”的孤立句中,看不出谁打败了谁,要看上下文来判断。北京话介词“被”后引入的施事不能出现,如“兔子被狗咬死了”,所以说“兔子被狗咬死了”。但是,杭州话里的这个代理,一定不能省略。如:“兔子搅狗咬煞特”。动词“有”表示存在,否定表示“没有”

杭州话用动词“有”表示存在,否定词是“没有”,和北京话一样。但是,在重复的问题中,杭州话不用“有没有”,而用“有没有?”比如“你去看看他来了没有?”去看看他是否来了。)|饭做好了吗?”(饭好了吗?你甚至可以把它缩短为“是或不是”。如:“饭好吃吗?”(饭好了吗?杭州人说话爱用“儿”字。筷子叫筷子,勺子叫勺勺,绳子叫绳子,晚上叫晚快,玩叫玩,逛街叫玩,吃零食叫吃休闲果,麻雀叫马巧儿,乌鸦叫乌鸦,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约会叫休息。

你看,这里单词一起开头,就会有人连起来:男生叫男生,女生叫女生,孩子俗称女生,女生吃的年糕叫莲花糕...有首儿歌说:姑娘们,闹吧,闹吧。在这里,和孩子玩,和孩子玩都是玩的意思,但是和孩子玩大多是玩游戏,和孩子玩有更大的意义,既包括游戏的意义,也包括旅游的意义。

学杭州话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写是这样,读不是这样。你看,AA制叫敲瓦,但是“敲”得念成“kao”才能让人听进去。山核桃叫山核桃,但是读的时候要念“沙核桃”才算正宗。说到这里,我们来说几个比较难的词——

血刺针——杭州人管刺猬叫血刺针,但他们说:“你是个杰!(第二个读作“Ga”)“这意味着你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你想想,一个人浑身是刺,谁敢和他打交道?

我买不起花——说这话的杭州人经常会翻白眼,摆出一副不屑的表情,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东西在我眼里就是不屑的!杭州人不说高,说长。杭州人不说自己胖,只说自己壮;你说粥煮的厚和薄,杭州人说粥煮的厚和薄。你说杭州宽广,你说杭州狭窄狭窄...这个还是很好学的。对于学杭州话的人来说,最难学的是这样写,而不是这样读。例如,soul shine(灵魂)应读作“live shine”;洋铲(spade)应读作“洋敲”;自动扶梯(楼梯)应称为“胡梯”;防空洞应读作“侧洞”;掀被子为“小被子”;只要一只死螃蟹就说是“阿细哈”。这是正宗的。

“夫君,毛毛头在困倦的时候发现了小溪里的特产,而特产在小溪里用完了。你该去隔壁王夫人房里假些尿布,买明朝的给她。”亲爱的,宝宝刚上床就尿了,纸尿裤用完了。你可以去隔壁王太太家借几片纸尿裤,明天给她买。

“好的,我会尽快搬过去的。”好的,我马上去拿。

你看,在这段对话中,婴儿读作“羊毛头”,睡觉读作“困”,尿读作“流”,尿不湿读作“流单”,loan读作“假”,它叫“格子毛”,它叫“进位”。但因为“尿不湿”是约定俗成的新名词,并不叫“小溪不湿”,所以可以看出杭州方言在不断引入新名词。再过几年,杭州话会有更多的新名词,等辰光成立了,说杭州话就更容易了。“什么叫一套?”

“我明白了,好一套!”

“好吧,就这么定了。”

你可以在很多场合听到上面的对话,因为这是杭州人说得最多的对话。然而,作为一个“新杭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会认为我是在胡伟,我是在和一个山雕说俚语。其实“结一套”就是“怎么做”,“什么套”就是这个意思,“随便剪一套”就是“就这样”。

这听起来不错吧?好像也不怎么样,那为什么这么说呢?语言就是这样。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惯例。杭州人几百年来一直这么说。只要杭州人爱这么说,它就还会存在。

还有很多其他“令人困惑”的杭州方言。比如“老虎煽动狼来咬煞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要么是老虎杀了狼,要么是狼杀了老虎。再比如,脚和腿虽然长在一起,但是腿就是腿和脚,大家说清楚。但是杭州方言叫腿脚。当一个人腿短的时候,他会说:“这个人的脚短。”反之,腿长的会说“长脚”,或者干脆说“这人是长腿鹤”。当然不会是杭州人说这种话,因为在杭州话里,你还是能找出让你说清楚的术语的。嗯,整条腿叫“脚踝”,膝盖叫“脚踝”,大腿叫“大脚”,小腿叫“小脚”。

从脚开始说吧。“蹩脚”的意思和“冒泡”、“推板”、“代码差”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穷的意思。但“戳墙角”就不一样了,它是指摧毁人,暴露人的缺点。类似于“戳墙角”的意思叫“挖脚底”,特指把别人以前做过的丑恶的事情说出来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喜欢抱大脚抱膀子”,说明这个人喜欢又大又有钱。在杭州人眼里,“不清楚”是最可恨的,所以当杭州人对你大喊“你自己都搞不清楚!”那只能说明他已经受够你了。

但是,总是叫人“不清楚”的人,也有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不信?先听下面的对话。

“今晚就要到了(今天晚上),我们老公在敲地板请客。你和你丈夫一定要来!”

“好的,我和我们老公一起来的。”

“过一会儿我再打一个电话,让她跟她们老公一起来。”

“呵呵,他们在酒桌上见面,还昂着头拍了照。多么生动的一堂课啊!”他们几个在酒桌上相遇,那叫热闹。

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上面的对话。如果你听到来自杭州的这段对话,你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困惑”。但这段对话如果被外地人听到,那就“混乱”了——那“我们老公”和“他们老公”呢,是不是杭州人都是几个女人结的婚?

呵呵,外国人听到葛的话,最好保持沉默,只是笑对鹤(不发一声),千万不要问人家为什么和别人争老公(傻傻的,一时反应不过来),这就是“吃头颈拳”(打耳光)。因为,杭州人和中国任何地区的人都没有区别:车可以一起用,房子可以一起用,夫妻绝对不愿意和别人打架!

你看,人称代词用“我、你、他”和复数加“们”,这是大中华语言环境中的既定规范,但在杭州方言中却打了折扣:人称代词单数作定语时,习惯上用复数。如“我的”、“你的”、“他的”等,当要表达的名词是人或地点时,都会说成“我们”、“你”、“他们”。比如“你家比他家干净多了”,用杭州话说就是“你家房间比他们家清新多了。”要表达的名词是物品时,用“你”、“我”、“他”,如“你把手机放他包里了。”所以,杭州人对你说“我们是老公”,不代表你老婆和他老婆是姐妹;当杭州人对你说“我们的儿子”时,你不必急着做“DNA”来验证你的清白。

热爱旅游的人都知道,云南、贵州等地有“十八怪”之说。那么,如果杭州有一整个“十八怪”的话,上面的对话绝对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杭州方言申请世界遗产

在杭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杭州方言”就出现在上面。“小丫儿,你搞了,就难打了。”有一种语言,属于一座城市最深处的记忆。哪怕远在异国他乡,听到也会热泪盈眶,而且是那种方言。

事实上,“杭州方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戚晓光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他们当时也想申报,但因为种种限制,没有成功。“在杭州,很多人都在致力于保护杭州话,让它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杭州这个最有特色的东西。”齐主任说。但是申报项目需要的条件很多,对杭州方言的了解程度,城市里说方言的氛围,都是申报时很重要的条件。为了准备第二次申请,大家做了很多努力。去年,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还率先举办了“我是杭州人,杭州方言大赛”活动,以唤起市民对杭州方言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