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年终盛宴——追忆丰田杯
丰田杯的交战双方是欧洲冠军杯得主和南美解放者杯冠军,由于这两个洲代表了国际足坛的顶尖水平,所以丰田杯被视为世界俱乐部的“巅峰之战”。 丰田杯的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洲际杯,当时的比赛采用主客场两回合定胜负的赛制,但没有得到官方承认。上世纪70年代,洲际杯比赛出现了球迷骚乱,几支欧洲冠军决定抵制洲际杯,改由愿意参赛的亚军队顶替。1974年,顶替拜仁参赛的马德里竞技以2:1的总比分击败阿根廷独立,夺得冠军。75和78年洲际杯则根本没有举行。
从1980年开始,洲际杯得到丰田公司的赞助,改名为丰田杯,比赛固定在日本举行,时间为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赛制也改为一场定胜负。 精明的日本商人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找到了一个以足球为广告载体的切入点,成功的宣传了自我,扩大了影响力 。当时, 欧洲冠军杯的商业开发并不充分,在南美与欧洲巅峰对决的概念下,赞助方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奖金,最佳球员还可以得到一辆丰田车,使得比赛对于双方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丰田杯录像。由于没有时差的问题,这一比赛很适合中国观众收看,奠定了在中国的影响力。1981年第2届丰田杯,电视台首次播放了比赛录像,给国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在那次比赛前,南美球队已包揽了前五届冠军,尤文图斯和阿根廷青年人在下半时上演了经典的对攻战,战成2:2平,意大利人通过点球击败青年人,结束了南美人的垄断。中国球迷领略到了普拉蒂尼和大劳德鲁普的风采, 普拉蒂尼进球被吹掉之后倒在地上摆出“睡美人”的优雅姿势,成为了足球史上的经典镜头。
1987年的丰田杯,当时的交战双方是波尔图和乌拉圭的佩纳罗尔,东京的上空飘起了点点雪花,双方展开了一场雪战,中令中国球迷大开眼界, 比赛中还踢爆了一个足球。波尔图凭借马杰尔在补时阶段进球捧走了奖杯。1988年的比赛则更惊心动魄,更富有戏剧性。首届丰田杯得主乌拉圭民族队再次来到东京,对决埃因霍温。比赛开始没多久,乌拉圭民族就取得领先优势,埃因霍温发起了反攻,直到第75分钟才由罗马里奥将比分扳平。比赛进入了补时阶段,埃因霍温的科曼率先破门,乌拉圭民族显现了极强的韧劲,最后时刻依靠角球将比分改写成2:2,并在点球大战中胜出。此后几年,巅峰时期的AC米兰加入了丰田杯的争夺,连续上演了精彩对决。 伊基塔的疯狂出击,巴斯滕吊射中柱,里杰卡尔德的远距离飞身冲顶;红星队默契而闪现个人天才的全面配合,都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那一阶段是该项赛事在中国的影响力最盛的时期,第1个蝉联丰田杯的AC米兰的影响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开始,圣保罗连续两年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艺术足球,穆勒帮助拉易破门的那次假动作过人传中让人拍案叫绝,圣保罗成为米兰之后第2支蝉联丰田杯的球队。这一时期,圣保罗的艺术足球和米兰的悲情交替上演,延续了丰田杯的热度。1993年顶替马赛参赛的AC米兰在圣保罗身上栽了跟头,次年又卷土重来,但萨斯菲尔德依靠反击战术爆出冷门。
这之后丰田杯开始走下坡路,由于中央电视台停止直播,丰田杯在中国也风光不再, 1995年,阿贾克斯与粗野的格雷米奥上演了一场乏味的比赛,欧洲球队连续五年夺冠让比赛几乎失去了悬念。随后几届除了皮耶罗的绝妙弧线和劳尔的长途奔袭,值得回忆的镜头乏善可陈。
丰田杯的衰败固然与赛事本身吸引力下降有关, 但根本的原因是欧足联与国际足联越来越重视足球赛事的商业开发。 欧足联成功将冠军杯转型为冠军联赛,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收益,给球队提供的奖金越来越丰厚。 而丰田杯的组织方除了可以提供一些赞助费以外,并没有自身的独特资源,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吸引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欧洲冠军联赛的改制给各个俱乐部带来了越来越繁重的比赛负担。11月底到12月初,正是欧洲赛事的最高潮,球队进入了疲惫期;再加上冬季气候恶劣,伤病增多,这时远赴日本打丰田杯变成了得不偿失的负担。 另一方面,欧洲足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给丰田杯带来了不利。在冠军联赛中很难产生一个王朝,一支长时间称霸的球队(直到16年的皇马)。而冠军杯决赛与丰田杯相差半年之久,等到丰田杯举行时,参赛球队可能已经辉煌不再,难以代表欧洲的最高水平(04年的波尔图)。
与欧洲相反,南美方面却对丰田杯极为看重,除了赛事本身带来的经济收益,这里也是球队与球员展示的舞台,里克尔梅等球星正是通过丰田杯提升了自己的世界影响力。 南美球队赛事负担轻,往往为了给丰田杯让步而更改赛程,他们可以提前10多天到达日本。因此,尽管丰田杯是在中立地进行,但从备战和士气来说,南美球队都占了上风,比赛好像变成了“不平等竞争”,削弱了丰田杯本身的竞技意义,吃了亏的欧洲球队自然难以提起兴趣。
国际足联也看到了俱乐部赛事这块诱人的肥肉,决定从2000年开始举办世界俱乐部比赛,由各大洲俱乐部冠军俱乐部参与,时间定在1月上旬至中旬。 然而,该项赛事与欧洲球队的赛程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一些欧洲球队不愿放弃宝贵的冬歇期,而英超俱乐部则要应付圣诞节之后频密的比赛。 2000年,国际足联在巴西举行了一次世界俱乐部杯,曼联破天荒地放弃了传统的足总杯,跑到巴西去“享受日光浴”,结果遭到了国内媒体的非议。曼联在被达伽马的罗马里奥与埃德蒙多戏弄了一番之后,连小组都没有出线,灰溜溜地回国了。以1998年丰田杯冠军身份参赛的皇马在另一小组也没能拿到头名,无缘决赛。
国际足联吸取教训,决定把2001年丰田杯挪到年中,但还是夭折了。国际足联公开宣布的理由是与国家队比赛日程冲突,部分参赛俱乐部在所在国出现经济问题。事实上,最关键的一点是国际足联的市场合作伙伴ISL倒闭了,国际足联自顾不暇,哪还有力量去组织丰田杯。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在2004年2月29日伦敦举行的执委会会议上,布拉特炮制的世俱杯方案得到正式通过,新版世俱杯改为每年一届,而且在年底进行 ,丰田杯被逼入了绝境,没有了立足之地,在布拉特的威逼利诱下,丰田杯组织者最终宣布放弃;作为补偿,国际足联同意把零五和零六年的世界杯放在日本举行。
作为欧美俱乐部年度大戏的丰田杯,在最初十年里,南美球队甚至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使在上世纪全部20届比赛中,南美球队也恰好以10次问鼎与欧洲形成均势。 然而,在进入本世纪后,这种均衡的格局渐渐被打破了,世界足坛的重心开始向欧洲倾斜,直到如今形成了完全不可逆转的局面。 从06年起,欧洲国家队连续称霸四届世界杯,欧洲俱乐部在12届世俱杯上10次夺冠,而在这样压倒性的优势下,包含着太多的因素。
当商业 社会 的滚滚洪流奔腾而来,足球也难以避免的被卷入其中,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 南美成了欧洲俱乐部发掘人才的富矿,越来越多有潜质的年轻球员在技术尚未成型时就被带到欧洲,在欧洲足球的技战术体系下成长起来。不可避免地被欧洲所同化,从而失去了南美传统的技术风格, 尽管这并非南美球队遭遇困境的唯一原因,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在南美球队渐渐失去自身风格与特点的同时, 许多欧洲强队又通过移民,归化足球带来的民族融合,借助非洲,美洲后裔的运动天赋,使自身实力逐渐增强。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之下,南美球队开始落后于欧洲乃至差距越来越大,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所以现在的世俱杯已经完全沦为一项鸡肋赛事,再也没有了过去的精彩纷呈和顶峰对决,成了欧洲球队一家独大的表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