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先生关于白话文运动作用的主要观点

前几天,我的老朋友季峻向我极力推荐南怀瑾,并感慨地说:“我们之前对传统文化都是一知半解,看了南怀瑾的书才恍然大悟。”一开始我没拿。按照我的偏见,高产作家作品的含金量往往是值得怀疑的。南怀瑾先生的作品太多了,他似乎讨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我不敢相信。我不是没看过他的文章。前几年他最好的时候,从人群中读了一点,没留下什么印象,就结束了。这一次,我受不了季峻的一再推荐。也许我真的不能被低估,所以我找到了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论语。初读,后悔。是的,这本《论语》是南学生的课堂记录。演讲稿中难免有一些错误,但据南先生自己说,15年来他讲了4次《论语》,可以在出书前做一些修改工作,也是对读者负责。

说真的,读完《先学习》之后,我再也没有兴趣读书了:一纸荒唐之言,一把迂腐之言。这是我看完之后的想法。后来,我看到张中行先生说,读了大约100页的《论语》,我决定不再读了。好像BOC先生比我更有耐心。季峻说,你不要忙着评价,你咬着牙读完整本书也未必这么说。我说,第一块臭死了。你想吃第二块吗?如果第一米就吃沙子,那整碗饭还会有饭吃吗?季峻还表示,南怀瑾在讲话中透露,有些内容是“方便的”,没有必要深究其细节。我说,且不说文章的措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他这样解经也是他的风格。)义的考证错误层出不穷,根本不方便。文章中如此多的错误,并不会使一切众生受益,反而会误导孩子。季峻笑了:有多少错误?我说:发现一百个错误问题不大。季峻说,那你就写吧。因为这句话,我硬着头皮开始读这部“宏伟的杰作”。看完《为了政治》这篇文章,我赶紧向季峻承认错误:“我错了。”“怎么样?”“不是一百个谬误,是一百多个谬误。”于是就有了这个标题,也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需要说明的是,南老师在这本书里有太多非常规的惊喜之词。作为一个学者,只要言之有理,没必要说三道四。这里我想指出的是那些明显的伤。当然,对于一些可以讨论的事情,我也会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知者决定孰是孰非。

在讨论中,主要篇幅将是南的原话,这也是无奈之举。我的评论在括号里。如果读者担心我断章取义,可以参考原文。南先生的作品在当今世界是出类拔萃的,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前言

“至于孔子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只要不被曲解,就永远具有坚不可摧、不朽的价值。

(关键是不要“曲解”)

“我说,比如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从旧文学作品变成了白话文。它的功能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教育、知识和吸收世界知识的普及,这不可否认地促进了家庭的进步。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从此断绝了。原因是什么?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的文化通过古文保存下来。至于接受过白话文学教育的学生,他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开不了这个仓库。所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他们不得不止步于此。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自有定论。经过十几年的“白话文教育”,我还能看古文,现在中学语文课本将近一半是文言文。从南先生对《论语》的解释可以看出,他是五四运动的“受害者”,因为他的古文是很难恭维的。)

“一百年前,英文和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不区分男女。

(这是事实吗?到底什么是“不分男女”?英国确实有古英语,但一百年前的英语普通人是听不懂的。太夸张了。)

“比如马桶,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小时候是‘方便’,后来是‘解手’,现在是‘头号’。看看吧,几十年来变化很大。所以我们看资料的时候,觉得五四前后的白话文简直不可理喻。在现在的文章里说不好吗?太好了。好吗?看完文章,价值就完了,大部分没有保留价值。

(这是南怀瑾的逻辑,“它很好”,但“它没有保留价值”。白话文运动不到百年,有自己成熟的过程;文言文没有变,否则朱为什么要费心注释《论语》?南先生一定认为大部分文言文都是有价值的,可惜历史似乎不这么看。)

“唐宋以后,中国文化,如果要讲儒释道,就会成为三大商店。佛教就像一个百货商店,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百货商店,什么都有。如果你有钱有时间,你可以去购物。.....道教就像一个店铺,没病可以不去,有病就要去。.....儒家孔孟思想是粮库,是要天天吃的。”

(这是全书中比较新颖的比喻,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比喻并非南首创,而是借用了《老残游记》。第九回:“儒释道如三铺面,立了三个牌子,其实都是杂货,生活用品都有。但儒家的店铺更大,佛道的店铺更小,无所不包。”)

“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不仅要明白今天为什么会这样,还要知道未来要怎么做。这些都是目前很重要的问题,所以要研究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是“一套四书治天下。”厉害!)

"南宋以前,四书没有使用他的注释."

南宋以前有“四书”之说吗?)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孔子在《易经》和《列传》中就有两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早就有人指出,《易经》的系辞部分,无论思想还是体例,都不可能在孟子之前。)

“现在我的想法中,有许多地方非常大胆地推翻了古代的说法。现在我觉得论语是分不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在我们手里的这本书里,我们现在看到句子里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起初被如松打破了,后来变成了一个教条,是不能打破的。况且整个二十部论语连在一起,就是一整篇文章。”

(真的很“大胆”。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文章?你只要看看《论语》中孔子的无数次出场,就知道是不是文章了。当然,也许这里的“文章”用了南怀瑾的定义,这也可以说得过去。把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事物的文字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真是妙不可言。这样看来,毛主席语录是一篇文章,牛津校训是一篇文章,几乎是中学生写的名句分类词典也是一篇文章。因为南先生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在下文中,他为了证明每篇文章中的几十句话是一篇有承上启下的文章,寻找“草蛇灰线”,这对于他的家乡来说,确实很难。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经常在班级聚会上玩的一个小游戏。我们每随便写一句话,就把它串联起来。这真的是一篇文章,充满了幽默。看《论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享受”,但南怀瑾先生不会认为这是游戏。)

“边学边学”部分

“边学边学”侧重于时间的“时”和见习的“学”。"

(经常是“什么时候”?)

“因为孔子的时代只有几百万,这几百万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各家的精英。那是一股难以置信的力量。"

孔子真的有三千弟子吗?读钟的《石三九》就知道,古语“三”“九”多为虚数,所谓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三千美人,多如牛毛,只有书呆子才会当真。)

"尤其是军事科学专家鲁兹."

(“君子死必加冕。”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我宁死也不投降。看看鲁兹是怎么死的,你就知道他是不是军事专家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要怕不知道,慢慢就知道了。这是很远,这是远离空间区域。孔子的学问,直到五百年后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大有提升。董仲舒弘扬儒学,司马迁写史记,非常推崇孔子。这次相隔多远!这五百年一直很孤独,所以我知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来孔子的“远”有这么深刻的含义,不仅仅是指空间,尤其是指时间。如果他的家乡说“我要吃饭”,不要简单的理解为他饿了。他这里的吃,既可以理解为吃物质的食物,也可以理解为吸收精神的食物。弗洛伊德的理论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解释一切。鲁迅说,小孩子撅着嘴,是吃东西喝牛奶,不是接吻。另外,董仲舒配做孔子的朋友吗?孔子是群和;董仲舒在幕下讲课,学生们连你的面都很少见到。子不讲奇,不讲厉害,不讲神;董仲舒谈灾感。让他们牵着手,感谢你的想象力。)

“孔子最重要的作品是《秋》,他写《秋》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秋》和《非我者秋》。”古往今来,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读,都很暧昧,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澄清了。为什么?从民主时代开始,大家都指责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体系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思想精神的部分

(1,五四以来,关于《秋》作者的文章很多。孔子从来不是鲁的历史学家。他有什么权力,甚至有能力做一个鲁史家?《论语》中把传说当成史实的并不少见。2.毛泽东可以说,“认识我们的都是文革有罪的。”不难理解当代。只有孔子如此着迷,以至于在2500多年前就成了先知。直到这个民主时代,人们才因为“尊君”而“罪”了他,打死我也不信。)

“由此可见,孔子回鲁讲学传道,是在培养后辈。就像我们的心一样,他害怕这条生命线,这根根,在他死后会失去。像我们现在这样,对青年学生,拼命告诉他们,让他们跑一代。”

(拼命?不要想尽办法毁了中国文化,想你的孩子,对吧?)

“《大学》是曾子写的。它原本是记录中的一篇文章。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就被拔了出来,改成了四书之一。”

(唐还是宋?众所周知,《四书》是南宋朱所著。)

“我们亲眼所见。几十年前,这一趋势得以保留。即使一个学生获得了最高奖项,官方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当我回到我的家乡,我看到我的老师,他既没有名气也没有地位。学生应该向他鞠躬,就像他们当老师时一样。学生对老师就是这样,老师也要对学生终身负责。”

几十年前,你亲眼见过冠军?老师和学生一生都要对彼此负责。这是南怀瑾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如果下面正在听的同学向他鞠躬,应该是他最骄傲的事情。可惜时代真的不同了,世界真的“下”了。)

“举个特殊的例子,我们明明看到了明朝的方孝孺。后来,当乐迪想杀他的时候,他为了做一个忠臣,不怕死。他说顶多灭我九家,永乐要杀他十家。添加的家庭是他老师的家庭,认为老师没有教好他。”

(“嘉根”明明是方的学生,方孝孺老师却冤枉了他。如果他小心的话,他会让南·怀瑾先生摧毁这个家族。)

“在文学界,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君道”,讲的是如何领导,如何为人父母,如何当好分管领导,甚至如何当好班长。这些都是“君道”。二是“臣之道”,意思是如何做一个忠诚的下属,如何帮助一件事。其次,“师道。”

(70年代的南先生还在说君臣老师,对传统文化涉猎很深。)

“既然我们来了,那就值得研究。今后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都要注意。如今尊师重道只是一个数字。真正尊重老师的是小学生。我想你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小学读书,回来就会把老师说的话讲出来。前几年教师节,孩子回家给老师钱表示敬意,说要给他50块钱。孩子肯定说不行,这是要老师赔100块钱的。这种东西到了中学就淡了;.....知识越高,越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对当今中国文化的极大讽刺。”

(老师还是要被尊重的,但是小学生开关“老师说什么”。如果他们不尊重老师,他们就会盲从。“敬老师钱”显然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尤其是把钱和学生的座位表现挂钩。如果你看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崔门三记》,你会对“尊师重道”的恶习有更生动的理解。现在的老师都是拿工资的专业人士,不像孔子那样需要学生的培养来支撑。)

“一两年前,有个年轻人,天生(没教养)孝顺。他为了孝顺,做了一些小事,触犯了法律。对于这样一个孝顺的人,从心理和道德上来说,我们觉得这“不是罪”,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疗,得到了金钱,触犯了法律。这情有可原。”

为了一个“高尚”的理由而违法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在生死抉择中,高力的妻子也应该免于受贿罪,因为她想到了自己傻傻的女儿,体现了一种崇高。)

“君”字,“君子所能为也”,是推翻过去孔家店的现实。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专制思想,是一种把持帝王和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文化中的“君”字,并不是皇帝专用的词。比如我们以前给同行写信,很难叫他先生或者兄弟。甚至一位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写信。老师很谦虚,称学生为“某某先生”。如果君子代表皇帝,那就是“某某皇帝”,好吗?没有这回事。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字母通常被称为敬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是朋友还是同事,他对你的感觉是好的,他了解你,认识你,觉得你要帮他。但如果你同意,他是一个绅士。既然答应了帮朋友完成一件事,就要守规矩,尽全力抬轿子。如果你答应了,你就会遵守诺言。"

(“精彩解释”,没人傻到把“某某君子”理解为“某某皇帝”。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君是世界上对彼此的尊称。但这句话的语境是孔子的陈述,而不是忏悔。《论语》中,要么“君子”一起用,单独用君时,除非指对方,否则指的是君。如孔子所言“易帝有君,不如夏亡。”“你的使节到了,我事以忠诚。等一下。另外,我也没把“君”当“朋友”。)

“所以中国文化毁了自己。”

(看看论语,我更相信这个。)

”所以“没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是什么?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认为任何人不如自己。一个是自重,(?)下一句是对家的尊重。既然要自尊,就要同时尊重每个人的自尊。”没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不要觉得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朋友不如你。”

语法不清楚。如果把“无”当成“不思考”,那“思考”是什么?这简直就是一句不讲道理的话。关键是你不知道怎么把朋友当动词。这不是势利。当你把“没什么”说成“没什么”的时候,还是表示“没什么不如你的朋友”,和传统的解释差不多。这一节重点讲君子要什么,不要什么,“没有”一点都不和谐。)

“对于五经来说,在经典诠释中,每本书的精髓都是用短短几个字来表现的。以现在的白话文为例,每句话只要几个字,就能拿到好几个博士。”“小题大做!虽然,从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到现在什么都有涉及,说明了这一点,一篇博士论文就可以写完。但在古代,不过是几个字而已。”

顾只写了几个字,因为他写不出更多。如果你不相信我,请用小刀在竹简上刻字试试。所以古代能救就救。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多的误解。文言文不是好东西。)

古语“志”意为“意志”,包含思想和态度。.....所以“父在守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父在面前时,言行要一致。就是父亲不在面前,背着父亲的背,甚至父亲去世,都要言行一致。"

(我借用一下张中行先生的评论:“即使是中学生,在'有'和'无'对立的情况下,也不会弄错,但这个南怀瑾,居然把'有'理解为'在前'、'不在后','志'与言行一致,也吸收了现代女性平等的精神。除了‘父亲’还有一个‘出柜’,真的是不可思议。" )

“再看看结婚仪器。过去,我崇拜天地和我的父亲。后来改成文明结婚,新娘穿白色衣服。这是我们过去的哀悼;还有一个伴郎,莎拉的花姑娘,她以文明的方式结婚了。接下来法律问题,写婚约,盖两章,加证明,很有准备离婚的味道。”

(好像过去媒人的话,父亲的命令,轿子婚礼,红布盖头的婚姻更可取。)

“不会写信,不懂长相,不懂进退,不知道座位是上等还是下等。”

(看看梁实秋小品《谦虚》里那个懂得“进退”而拼命让座、打掉门牙的人,就知道在中学里有个座位有多重要了。)

”所以,中国文化的先行者王之道“是美的”。最了不起的是,我们的文化建立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家族都要早。”

(四大文明古老。从时间上来说,他们好像没有排在中间第一吧?)

"学习中国文化,孔子编纂的《史记》是必不可少的."

(《纪》是孔子编的?没听说过!我觉得是基于《史记·孔子世家》中“是记叙文传”这句话。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我恨不得把一切都压在孔子身上,不顾文史常识。)

“事实和中国哲学思想都收录在《易经》等书中,而且是最多的,但需要大家努力整理。”

(“和最”是指字数还是内容?希望不是自大。)

“有正道”,这个“道”指的是学习和修养。那么“道”在哪里呢?古书,书皆“有道”,

(典型的“南派”解释。“道”就是说的“书”。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吗?按照传统的解释——不能是“道德”吗?)

"子曰:"赐之,然后可以谈诗!“孔子说你懂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读诗了。”

(“会说诗”就是“可以开始读了”“可以开始读诗了”。词要读,要说,诗要说,要作书作诗。关于“和”应该怎么说?你能翻译“我可以和你讨论诗歌”吗?)

“我们知道,在文学领域,中国文化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所谓的语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代,我觉得是对联,特别是像中兴的名家和左,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我们这几千年的文学形式演变大概就是这样。”

(汉赋吧?清代对联最高的是谁?现在谈文学史还不晚。)

“成为政治家”那部分

“子曰:以德治国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享。北斗七星是在过去发现的,

现在是西方指大熊座的时候了。.....过去,伟大的将军必须知道天文、地理和一切,才能带兵。因为天文学在军事上很重要,以行军为例。如果过马路,不用仪器也能辨别方向。我曾经有很普通的文化,现在我们对固有的“天文学”一无所知。我们不能不关注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要捡起来。.....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运动仿佛听从北斗七星的指挥,跟随它,绕着它旋转。不仅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都不一样,整个天体随时都在运行。每天十二点,北斗七星的方向也在变化,而且是万亿年的固定变化。不会错,也永远不会错。"

(这一段体现了《论语》的风格。我们分段说:1,北辰是北极星,不是北斗七星;2.大熊星座是两个概念。其实北斗七星只是大熊星座的肚子和尾巴,不是大熊星座的场合。3.一个将军必须要有很多知识,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能带兵”就有点神奇了。普通人也可以根据星空辨别方向,似乎不需要精通天文。南先生这样说,也许是因为言情小说看多了;4.的确,我们对古代的天象有详细的观测记录。比如历史上哈雷彗星每次出现,它的祖先都有记录。不幸的是,他们从来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另一方面,一生只见过一次的Inghaley成功计算了它的轨道并预测了它的周期。因此,似乎没有必要“找回”我们的“固有天文学”;5.“这是几万亿年,一个固定的变化,不会错。其实永远不会错”,典型的玄学。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急速膨胀,几千年前和几千年后的北斗七星绝不是这个形状。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固定”的观念,南先生才如此崇拜《论语》和古人。)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最早发展的是科学,科学中最早发展的是天文学。要谈世界科学史乃至科学史,首先要研究天文学。要说天文学,中国的天文学是三千年前发展起来的。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

(“论科学,必先研究天文学”,一个独特的见解。)

"道家庄子说,"一场飓风,始于平梅之末"。飓风在粤语和闽方言中是台风,但在西方也是台风。我们看到台风的强度那么强,但是它起来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水面上一片浮萍的叶子,动了一下,紧接着一级一级的出现,逐渐变大,变成了台风。”

(拜托南老师,来点常识如何?台风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神奇的成形。台风的故乡在太平洋,不像浮萍。)

“或者,坐在家里掉了一块钱,这是意外?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钱掉下来他就捡了起来!他出门不在家坐坐,掉下来的钱就不是他的了。”

(精彩逻辑!以此类推,凡事皆有必然,世上无偶然。南先生,佩服!的确,科学家们创造了很多“事故”这个词。)

“三百首”是指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是自周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家族(地方单位)的老四的作品。

(《诗经》不是孔子编的。孔子可能对《诗经》的音乐编排有所贡献,这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论。所谓孔子删诗,无非是想抬高孔子的眷恋。况且诗经也不全是老四的作品。)

《诗经》中的其他三类作品,一类是“赋”,意为直接叙述。其次是“比”,如看到大雪,就想起北方的家乡,……”

(1,“其他三种形式”,与前面的雅颂相比,仿佛诗经被分成了六类。2.看到雪就想起家乡,所以“兴”不是“比”。“兴”是一抹风景,是因物而起。“比”是一个比喻。常识!)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政治家都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

(又一个“一切”!)

“因为我们是雪莉,中国作家是哲学家,哲学家是作家。要理解中国哲学,必须把过去五千年的书都读完。”

谁能「读完五千年所有的书」?似乎古今中外都没能理解中国哲学。悲伤的丈夫!)

“什么时候会有明月?向天要酒,不知今夜是何年?”难道不是哲学问题吗?宇宙从何而来?皇帝今晚吃西餐还是中餐?

(南老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就最后一句,能不能少点这种无聊的插科打诨?)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伟大的作家和哲学家。"

(“都”和“都”。)

"政治和政治之间没有区别:伟大的政治家就是伟大的作家。"

(另一个“都”。)

“咱们有个粗豪汉高祖,他也会有个‘大风起云飞扬,魏家海归故里’。“先别闹了!如果没到那个位置,也许会是:“台风来了,瓦片被吹掉,雨水顺着我的往下漏!"因此,伟大的政治家必须具有真诚的诗感. "

(……)

“到了六十岁,问题又来了。孔子六十岁前耳朵怎么了?耳穴发炎了吗?"

(《南方幽默》)

“要想了解中世纪政治形态的变化,就必须读‘十环’或‘三通’——总纲、总纲、总纲。”

(“三通”指的是通典(唐度友)、通志(南乔)和文学通考(段林)。你创造了通贤和通考,真的很好。)

”孙萌问我关于孝道的问题,我对他说,“没有违反。”是孟的绰号,因为他在当时的王朝中有相当的地位,在政治上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孔子非常尊重他,只叫他的绰号。

(孙萌是复姓,不是姓。原谅我的无知,但是在秋天,有数字吗?)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是儒家。编辑四书五经,加孝二雅,集十三经系列。”

十三经都是讲孝道的?)

“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从来不写任何东西或写一个字。他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学生写的。像释迦牟尼和耶稣一样,学生写的是东西,而不是自己。但是班里的两个圣人就惨了,最惨的是孔子。学生不怎么写,老师写东西是为了表扬学生。.....今天我们知道颜回,孔子在作品中也经常提到他的得意弟子。”

(南先生把《论语》当作孔子的著作,并非误以为然。他在这本书里不止一次这么说。)

“子曰:故知新事,可为师也。从课文来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是古为今用,可以在家当老师。按照表面文字的解释,就是这样。事实上,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要知道过去,比如中国的历史,以后的五千年,二十五大史。”

(从“远”字可以想到很久,从“理”字可以联系二十五史。南先生可谓一以贯之。“所以”应该说是“过去”,“新”应该说是“现在”,我学会了。)

“讨论这四种,如果用现代职务分类的科学作为博士论文,至少可以给他写两百万字。但我古文化喜欢简洁,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难怪他的《论语》,解释几千字,需要写1000页。按南先生的说法,应该写一万页。在《论语》中,这种对中国古代文化“似朴”的赞美随处可见。问题是,为五四“切断文化命脉”而痛心疾首的南先生,为什么不用“简单”的文言文写出他的代表作呢?)

子曰:由!你知道什么?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你是本名,而鲁兹的本名是钟友。“教”字下面要有一个小标点符号,表示教育教学。

(断开“教”,这还是句话吗?)

特别是古代的文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说出来的,可以连在一起,但还能是一篇曲折、讲究结构的文章,其文学价值不简单。

(但这种文学价值需要既“大胆”又深究过去的南怀瑾先生去发掘。“真的不简单”。)

“现在是1974年,也就是20世纪。我们现在用这种西方语言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是相当可悲的。一个祖父不应该和他的孙子平行,不应该抹去自己的历史。”

(用AD就是抹去自己的历史,也就是祖孙并行,真的很“痛苦”。但是,西方现在用的是阿拉伯数字。他们也感到失落吗?也许只有患了自大狂的人才会那么在意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