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同情艾优腾?

一个

前几天收到一个扣费提醒,是优酷宝年度会员的扣费记录,才发现一直忘了“取消自动扣费”这件事。

平时看剧的时间不多。我去年完成的唯一一部剧是《绝命毒师》。之所以在优酷开包年,是为了看一档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

可惜这个节目一年比一年差,最后我在第四季总决赛被劝退,不再续签任何优酷成员。

这档节目的舆论崩塌与国内大多数综艺节目有着相似的死亡路径,甚至还推陈出新,包括但不限于:

为了增加累计播放量,第一集分为两集,一集1.5小时。除了舞者的作品展示,排练花絮,有价值的评论,剩下的一半时间需要快进,比如队长之间的尴尬互动,卖腐卖情,挑这些东西不会影响整体;

以“中国风”作为流量密码,甚至有“只要是国风作品就给”的价值。想输出文化可以理解,但这种观点对其他参赛选手不公平;

宣布黑社会就暗示淘汰了一个当红选手,结果是正片出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不尊重舞者作品的完整展示,宁愿快进切掉部分选手的展演机会,多留节目时间给队长互动,甚至会因为节目组选错歌而全组选手全删;

追求国际比赛,中外舞者提前PK淘汰各类国际顶尖舞者,而为了保证冠亚军来自中国,即使他们的舞者明显划水(筋疲力尽),仍然被在场的观众判定获胜,直接淘汰法国顶尖舞者。

当然,还有最差的槟榔广告.......

剩下的,都是国内综艺节目普遍犯的一些耳熟能详的通病:

1,拼图的镜子,需要显示的全局镜头始终聚焦在局部,通过各种精细切割和拼接的镜头凸显“酷感”;

2.默认所有观众都有审美缺陷,不会捕捉镜头的关键点,所以每个大招都要重播一两次,从整体到局部,所有座位都恨不得播一次。还必须加上大家兴奋惊喜的表情作为陪衬,直接把完整流畅的作品剪成碎片;

3,为了推广同平台的其他综艺节目,强行塞关系户做嘉宾,强行举办。

......

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我见证了一个节目是如何越来越差,最后完全让人失望。或许对于节目组来说,流失一些普通路人观众并没有什么影响。下一季请几个热门流量当队长,还是能带动收视的,数据也不会难看。

可惜我有200元年费。

视频会员一般在需要的时候充值。这是国内用户的普遍做法,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简称“爱优腾”)之间交替使用。

有媒体做过统计。从10年至今,“爱幼腾”已经烧了1000多亿,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颇具颠覆性。毕竟在大众潜意识里,资本从来不做亏本生意。

更何况“爱友腾”的会员费这几年一直没涨,之前的“会员广告”、“提前付费下单”更是闹得沸沸扬扬,不欢而散。

爱奇艺自18上市以来,累计亏损超过260亿元。

去年股价犹如过山车,从最高的29美元跌到今天的4美元,市值蒸发1000多亿,而后起之秀哔哩哔哩的市值是爱奇艺的4倍。

爱幼腾用户上亿,会员费没少,广告也没少。但是平台每天都在喊着亏钱。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爱宇腾虽然背靠BAT,资本充足,但可以说只是一个承载内容的平台。不生产内容造血,只能靠买版权或者投资影视综艺。

这些平台就像漂亮的碗,里面装满了从外面买来的成品食物。用户口味偏好不同,有的喜欢甜,有的喜欢咸,有的喜欢酸辣.....但是没有人喜欢难吃的食物,也不会仅仅因为盛这种食物的碗又贵又好看就去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单纯靠引进国外内容,烧光了成本,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用户粘性。

本来爱幼腾的策略是先获取更多的内容版权,尽快抢占市场,把自己的平台做大,然后等到对手受不了率先出局,再自己掌握定价权。

后来发现买内容真的太贵了,流量明星的片酬太高了,这才是最大的亏损来源。

而对于用户来说,无论在哪个平台上看剧,视频平台都有可能在干掉对手的那一天到来之前把自己送走。

痛定思痛后,他们决定从源头控制成本。

怎么控制?

自制影视内容,相比网飞的“流媒体+自制内容”,既能节约成本,又经得起市场考验,盈利情况还不错...

艾优腾就是这样一个小众:

打造自制影视品牌,不再沉迷于单个产品之间的相互模仿,建立符合平台特点的作品体系,正面吸引忠实用户,形成良性反馈。

这条路很难走,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但资本普遍没有耐心。

之前,爱奇艺说这将是一个“中国版的网飞”。自制剧不少,真正高知名度的作品屈指可数。最新的口碑作品还停留在2020年的《隐藏的角落》。

原本作为主要平台的综艺节目《青春有你》,也因为倒奶事件被叫停。

在内容创作方面,优酷开了个好头。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优酷早年针对的是YouTube。稍微年长一点的朋友都有些印象深刻。十几年前,优酷有很多二代视频可以看,也有一些一代网络名人是从优酷起家的。在短视频概念诞生之前的时代,优酷是国内自媒体视频创作者的快乐故乡。

优酷收购土豆后,成为视频网站的老大,流量很大。

但是用户要看广告60秒才能看视频,这对视频创作者非常不利。

观众可能愿意为了一部剧耐心看完60秒的广告,但很难把宝贵的一分钟浪费在几分钟的自制视频上。所以用户不愿意在优酷上看自媒体视频,创作者也很难在这个平台上有所成就和收益。

最终,哔哩哔哩收获了这部分内容创作者和受众,主旋律是“看视频不打广告”,吸引了大量新用户。

我认为优酷自制短剧的巅峰是《万万没想到》和《向老板汇报》,这是万和天一与优酷共同成就的体现。但是自从大电影上街后,万和天一就开始走下坡路,沉寂了。

阿里收购优酷后,策略和另外两家差不多,就是不停买版权,靠IP,靠爆款,编剧地位无限降低。他还说要搞编剧机器人。

总的来说,“艾优腾”让路越走越窄。

回顾近几年,爱宇腾赖以挣钱的那些项目,都是流量经济的快消产品,比如偶像选秀综艺,成本低,流量大,还可以利用IP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变现;

另一个是剧,是近几年新的爆款密码,甚至手握几个流量明星,为后续孵化粉丝经济做铺垫。

随着政策的收紧,这两张交通卡直接作废,还没完全吃掉红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成为中国版的网飞不仅仅是触及自我控制的门槛。

长视频的本质是内容为王。平台要想控制成本,减少损失,就要用流量明星的钱打磨剧本,请导演、编剧,打造漂亮的服务道路和影视场景。

从最开始自制的《纸牌屋》,到Sense8,聊斋志异,皇冠......和去年风靡全球的《鱿鱼游戏》一样,网飞的作品在全球市场得到了高度认可。

令人钦佩,可悲可叹,可悲可叹。

网飞的成功法则是以“不干涉主创”为基础,以成熟的好莱坞影视产业体系为后盾,加上各种精细化运营,产品的故障率大大降低。

今天,我们可以自由地谈论好莱坞的流水线工业道路,但我们仍然处于手工作坊里的一盘散沙的状态。我们应该带什么作品出海?

国内视频平台过于依赖现有IP和爆款来开发新作品,所以翻拍层出不穷。金庸武侠世界,四大经典小说宇宙等等都是来回翻拍,首页都是廉价的衣服和不合逻辑的剧情降低智力。

对于原本没有吸引力的作品,会员费一涨再涨,为付出天价的流量明星买单。

这就是“艾优腾”亏损的原因,但大众很难同情他们。用户把票投给了日活跃度较高的Tik Tok Aauto快和哔哩哔哩,以及这些被“爱友腾”看不起的短视频平台。

挥霍

长视频平台的困境,当然有短视频冲击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去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00万,其中网络视频用户9.44亿,短视频日均使用时长达到125分钟,相当于一部电影的时长。长视频日均使用时长一直在减少,只有98分钟。

这个数据挺正常的。谁愿意看到一堆卖烂打烂梗没营养的包装?

不管短视频有没有营养,这种简洁短小的内容自然适合挤掉用户的碎片时间。

我能理解很多电影视频号的片段五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毕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值得浪费两个小时去看。所谓凝,就是本质。现在,电影剪辑号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过渡的铺垫都被剪掉了,只剩下树枝,人物名字都是阿伟、小美、大壮、小黑、小帅,贴上流水线的标签,做成即时产品。

这种可复制、低门槛、模块化的速成产品,在最少的时间内给受众最密集的信息,吸引力大大提高。

在我看来,长视频永远有需求和市场,不会被短视频取代。

问题是长视频内容的能见度太低。

三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呈现出来。无意义的对话和大规模注水是用户没有耐心看长视频的原因。即使放开双速键,也会极大影响体验。

我看过一个笑话,说:

英剧快0.5倍,美剧正常,韩剧1.25倍,国产剧刚好快3倍。

导致用户不注重质量,喜欢倍速观看,制作方也没必要当真。

既然一群粉丝能用流量明星和蹩脚的剧本买单,又何必去钻研剧本,提高演技,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更不用说,这些国产剧里有无数病态的、离异的价值观:穷人的原罪、拜金的物质主义、假精英、出身家庭的罪恶、都市乌托邦的租金、职场生活的知性灭绝等等。

我真心建议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不要再想着打网飞,踢油管,那样会让大家很尴尬,甚至不知道怎么给台阶下。

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