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科学灯泡点亮教案。
大课科学灯泡点亮教案1活动目标: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和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知道电池的正负极,了解电池正负极连接时能亮的原因。
3.体验和探索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5.激发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各种旧手电筒和电池(让孩子拆开观察手电筒的成分)。
2.每人一张记录单。
活动流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输出手电筒,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一根铁柱不小,带着玻璃平顶帽;
一只眼睛在发光,看哪里黑。-(手电筒)
问题: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
第二,展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孩子组装。
1.展示各种手电筒和电池,要求幼儿观察和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总结:电池无论大小胖瘦,都有正极和负极。
3.让孩子将手电筒与各种电池搭配,并探索如何组装才能让手电筒亮起来。
4、可以安装一个成功的儿童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让手电筒亮起来。
第三,请小朋友用组装好的手电筒探索小游戏。
1,请将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侧面约10 cm处,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阴影长度的变化。明白手电筒和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和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要求儿童在记录表上记录他们自己的调查结果。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拉上窗帘,让孩子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与阴影的关系。
第四,手影游戏
游戏玩法及要求:每组选择一人用手电筒照墙壁,其他小朋友用手组装各种形状玩游戏,然后换点灯的轮流玩。
活动扩展
1,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电池。
2.引导孩子继续观察和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并尝试自己拆卸。
活动反映: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以儿童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模式,始终围绕着:手电筒为什么会亮?随着这条主线的展开,孩子很好地掌握了活动,能正确区分电池的正负极,能正确安装手电筒,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探索和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实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次数过多,实验时间稍长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孩子的交流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线。应该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
大班的理科小灯泡亮了。2写教案是幼师不可或缺的工作。好的教案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致力于收集整理国内各类优秀教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与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光的方法,探索用电线等东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光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物体可以导电,提高幼儿的合作探索能力和用符号表达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尽可能为幼儿参与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科学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下学期大班的孩子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及其变化都很敏感,很好奇。他们更喜欢用手拨弄材料,探索的兴趣和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孩子们喜欢玩电动玩具和电池。我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和电线作为主要材料,设计了“灯泡亮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行合作探索让灯泡发光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东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光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物体可以导电。
3.提高合作探索和符号表达能力;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孩子探索用电线等东西连接电池,让灯泡发光的方法。
活动难度:提高合作探索和用符号表达的能力。
要准备的活动
1.体验准备:孩子已经初步了解了电池和电线的特性;两人一组练习合作套路。
2.材料准备:
(1)学习工具:第一次——两个人带一盘材料:电池、电线(接灯泡);
第二遍——两个人加一盘材料: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粉白相间的记录纸、笔等。
(2)教具:兔舍场景图,老鼠图片,一段电源线,一套上学工具,一张猜图,一张梳理图,两块展板,亮不亮的图标。
活动过程
第一,谈话的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大胆发表意见)
1.展示场景图激发兴趣:
老师:兔子已经搬到新家了,但是晚上房间里很暗。发生了什么事?装电灯需要什么?
2.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初步了解电灯点亮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和电池连接使灯泡发光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老师会邀请你做实验。老师给你准备了电池和连接灯泡的电线。想想吧。你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2.老师介绍了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1)老师重点引导孩子两人一组合作做实验,不争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性,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地描述观察过程和结果;
(3)鼓励孩子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4.专心交流,整理总结。
(1)通过梳理图表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2)梳理总结:按下电池一端与导线相连的灯泡,按下电池另一端的导线,电接通,小灯泡亮。
(3)给兔子家接电线。
三、探究活动“连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场景:
老师:嗯?兔子家刚装的灯怎么又不亮了?
老师:什么材料可以用来连接这根电线?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
(1)疑点:塑料绳、布条、毛线、铜钥匙、回形针、铁丝,这些东西用电线连接起来可以导电吗?
(2)老师在记录单上做一个猜测记录。
3.解释实验和观察要求。
(1)两个孩子选一盘材料做实验。每个盘子有两张记录纸,一张是粉红色的,另一张是白色的。看上面画的是什么材料,然后根据记录单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材料的一端与电线连接,材料的另一端与电池的一端连接;
(3)每次做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写下你们两个人的数字;
(4)实验结束后,将材料放回原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与其他组的孩子交谈。你是怎么做到的?灯泡开着吗?
(5)清理时,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的符号夹在铁架子上。
4.儿童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孩子根据记录纸拿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孩子两人一组合作做实验,一个用电池,一个用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端与没有灯泡的一端的电线相连,将材料的另一端与电池的一端相连进行实验;
(4)鼓励孩子用更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过程和结果。
5.两人一组交流。
6.专心沟通,引导孩子看记录表格分析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其记录和猜想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点亮灯泡的方法。
7.师幼共同总结:
铜钥匙、回形针、铁丝等金属材料可以导电,塑料绳、布条、羊毛等非金属材料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
教孩子安全用电。
活动扩展
把相关材料放在科学区,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哪些材料可以导电。
老师:还有什么能导电,什么不能?我们可以在科学区试试。
活动摘要
本次活动以“帮兔子装电灯”为主题,试图让孩子在轻松的探究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运用看、想、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让孩子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充分体验科学探索、合作探索的乐趣,提高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同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整个活动紧凑,重难点,语言简洁,操作前要求明确。儿童在实验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并能通过合作探索和使用符号。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通过活动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但是,由于缺乏在乡镇记录孩子的经验,在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时,孩子可以说出多种符号,但在实际记录中,他们更喜欢单一的记录方式,如打勾和十字。
大班里科学的小灯泡点亮教案3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行合作探索让灯泡发光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东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光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物体可以导电,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和符号表达能力;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观察了班灯的电路和结构;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和特性;对电池和电线的特性有初步了解;两人一组练习合作套路。
2.材料准备:学习工具:第一遍——两个人带一盘材料:电池、电线(接灯泡);第二遍——给两个人加一盘材料:布、羊毛和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黄色和蓝色的记录纸、笔等。教具:兔舍场景图,一个老鼠玩具,一段电源线,一套上学工具,一张猜谜图,一张梳理图,两块展板,亮不亮的图标和“√、×”符号。
活动流程:
第一,谈话的话题。
(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大胆发表意见)
1.展示场景图激发兴趣:
老师:兔子今天搬了新家,但是晚上房间里一片漆黑。发生了什么事?装电灯需要什么?
2.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初步了解电灯点亮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和电池连接使灯泡发光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老师会邀请你做一个实验。老师给你准备了电池和缠绕在灯泡上的电线。想想吧。你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2.老师介绍了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
(1)两人一盘材料,实验请配合;
(2)做完实验后,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3)听到琴声后,放好资料,立即回到座位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1)老师重点引导孩子两人一组合作做实验,不争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性,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地描述观察过程和结果;
(3)鼓励孩子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4.专心交流,整理总结。
(1)老师:我们一起来听。这些孩子是如何成功点亮灯泡的?
(2)通过梳理图片,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3)梳理总结:按下电池一端与导线相连的灯泡,按下电池另一端的导线,电接通,小灯泡亮。
(4)给兔子家接电线。
三、探究活动“连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场景
老师:不是,兔子家刚装的电线被老鼠啃掉了,灯也不亮了。什么材料可以用来连接这根电线?
2.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小朋友猜。
(1)疑点:红布条、绿羊毛、白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这些东西用电线连接起来可以导电吗?
(2)老师在记录单上做一个猜测记录。
3.解释实验和观察要求
(1)两个孩子在桌子上选一盘材料做实验。每个盘子有两张记录纸,一张黄色,一张蓝色。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然后根据记录单选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端与无灯泡一端的丝扣连接,然后将材料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一端进行实验;
(3)每次做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写下你们两个人的数字;
(4)做完所有实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话。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发现了什么?
(5)清理时,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的符号贴在板上。
4.儿童实验,老师指导
(1)提醒孩子根据记录纸拿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孩子两人一组合作做实验,一个用电池,一个用电线;
(3)提醒幼儿在没有灯泡的一端用电线将材料的一端包起来,将材料的另一端与电池的一端连接起来进行实验;
(4)鼓励孩子用更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过程和结果。
5.两人一组交流。
6.专心沟通,引导孩子看记录表格分析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其记录和猜想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点亮灯泡的方法。
7.老师和孩子一起总结
像铁和铜这样的金属东西能导电,但塑料、布和羊毛不能。
四、活动结束。
(教育孩子注意用电安全)
1.接上电线点亮灯泡。
2.教育孩子安全用电。
活动扩展:
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孩子继续探索实验的欲望。
老师:还有什么能导电,什么不能?我们可以回家和父母谈谈,试一试。
大班的理科小灯泡亮了。教案4活动目的:
1.在观察和探索活动中,发现了带有灯泡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够通过情境中的实验探索和认识简单的科学现象,并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眼前”,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交流的兴趣。
4.培养动手观察和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其特点有初步了解。
材料准备:
1.教具:一块展板(图1),一张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
2.学习工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卡、纸片等。
体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初步了解。
活动流程:
1.导入: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老师打开了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嘿,今天录音机怎么了?(“录音机没电了”,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老师:电使录音机转动。电有什么用?电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灯泡亮起来,电风扇转起来。)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的电路。
(1)老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资料。给我看图1。在这么多材料中,有两种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仔细看着它们并思考它们。你觉得是哪两个?你最好告诉我为什么。
(2)老师:这两种材料真的能让灯泡发光吗?请你自己试试。
(3)幼儿尽情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2)。
(4)老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张图展示在黑板上(图3)。
(5)老师:你用电线的一端接灯泡,另一端接电池的顶部或底部。只要灯泡碰到电池的另一端,灯泡就会亮。
(6)老师:是这样吗?这种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试试?
(7)教师有意选择有裸线的电线进行操作。嘿!为什么没开?
3.发现:创造情景,发现运行中金属的导电性。
(1)老师:你的灯泡都亮着。为什么我的没开?
(2)老师:“小朋友,你们都觉得是电线的问题,也是电线的问题。为什么这根线可以,这根线不行?”
(3)比较两根线的区别。
(4)幼儿比较运算,描述运算结果,大胆表达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老师描述了孩子的结论:“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在外面接上电池就能让灯泡发光,但是包着塑料的电线接上电池就不能让灯泡发光。对不对?(6)老师再次疑惑,让孩子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老师:给我看看杯子。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金属)如果接到电池上,灯泡会亮吗?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导电。(图4)
老师:请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1)明确操作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还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包括晨检卡、积木、纸片和钥匙。请小朋友猜猜电路接了哪些材料,灯泡亮了。”哪些不亮?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你的猜测。"
(2)幼儿操作记录猜测结果,教师观察引导(图1)。
(3)除法* *流猜测结果。
教师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统计孩子的猜测结果(图5)。
问题1:“有多少孩子认为晨检板在电路上,有多少孩子认为不在?(老师和孩子一起数)有多少孩子是主动的?(16)
问题2:“有8个孩子认为纸接在电路上是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是?”
问题3:“有1个孩子认为钥匙接在电路上。有多少孩子认为它不亮?
(4)儿童操作,验证猜测结果,沟通发现。(图6)
4.拓展:提供电器,观察手柄材质,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的操作要求。
老师提供了钢丝钳、尖嘴钳、螺丝刀、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找找他们的手柄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难道是金属做的?”
5.活动扩展:
老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资料。我们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再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
百科全书:一般认为电灯是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但如果仔细考证,另一位美国人海因里希·格贝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几十年就发明了同样的原理和材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大卫使铂丝通电发光。他还在1810年发明了电蜡烛,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来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用一根碳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玻璃瓶下,使其发光。他的发明似乎是今天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白炽灯。他当时测试的灯泡可以持续使用400个小时,但他并没有立即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大类科学灯泡点亮教案5相关知识:
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通过电能发光发热的照明光源是亨利·戈培尔发明的(爱迪生其实找到了合适的材料,也就是发明了实用性很强的白炽灯,灯泡早在1854就出现了)。
活动目标:
1.知道如何用电线连接电池让灯泡发光,初步感觉金属可以导电。
2.培养合作探究和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传导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行合作探索。
活动准备:
1.知识和经验的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初步了解电池和导线的形状特点,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接小灯泡)、每两个孩子一块布、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录音纸、笔、电源线;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图、大记录单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老师:(展示小熊布偶)今天小熊家停电了。房间很暗。真的很不舒服。小熊找不到蜡烛,却找到了一块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他想用这些东西自己装一盏灯。你觉得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我们来帮小熊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电线。电线的一端露在外面,另一端的电线已经缠在小灯泡上。小灯泡要先把电线两端接到电池的什么地方才能亮起来?
2.解释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老师:两个孩子合作做实验。他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灯泡发光。
3.两个孩子合作进行实验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孩子尝试用导线连接不同位置的电池。
4.通过实物演示和图形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在探索中获得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老师:不是,小熊刚安装的灯泡的电线被老鼠咬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就不会再亮了。什么材料可以用来帮助通电的灯泡重新点亮?
2.介绍操作材料,引起孩子的猜测。
3.孩子实验,老师指导。
4.专心沟通。
四、活动结束
提醒孩子注意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