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侧卫”战斗机
美国海军在日本三泽部署的P-8A巡逻机
2015年4月,一架歼-11在南海拦截美国P-8A时,飞出滚筒拦截动作,视频公开后引发热议。2016年5月,两架歼-11在南海拦截美军一架EP-3侦察机,双方最近时仅相距50英尺。2017年2月8日,美军一架P-3A,接近正在黄岩岛附近空域活动的中国空警-200预警机,后者予以果断处置,两者最近距离仅有305米。5月17日,中国空军两架苏-30MKK,在东海上空拦截美国空军一架WC-130辐射侦测机,双方一度接近到150英尺(约46米)距离,并且一架苏-30MKK飞出了桶滚动作。7月23日,中国2架歼-10在东海上空,拦截美海军1架EP-3侦察机,双方最近距离只有91米。
歼-10很少出海执行拦截任务
再加上不久前获得大量赞誉的歼-16拦截澳大利亚P-8A事件,中国海空军拦截外机的成绩已经相当出色。而在一系列拦截事件中,相对较近的接触距离、“桶滚动作”和不断升级的拦截战斗机,是非常明显的特点。几百甚至几十米的拦截距离,对拦截方的操作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是严重事故,但就目前来说,这种事情依然很难避免。拦截外机看似简单,但实则有非常清晰的步骤,其中第一步是在公开频道进行联络,这主要是避免有民航误入敏感区域。而带有军用性质的外军战机,自然不会被语音成功驱逐,于是第二步——目视驱逐就登上舞台。在目视距离上,外机无法再装聋作哑,假装自己没有接收到驱逐信息,双方也随之接近到几百米或者稍远距离。
歼-16抛洒干扰弹拦截澳军P-8A在当时获得大量赞誉
一般情况下,外机这时仍然不会返回,因为受到的拦截并没有影响正常飞行,因此,就轮到第三阶段——近距离干扰出场。在近距离展示机载导弹,并凭借高机动动作威慑对手,击垮其勇气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其中桶滚动作——即以距离换速度,在几十米距离上频繁变换机身位置,形成类似桶侧壁的飞行轨迹,从而达到压迫对手降速或者掉头的效果,是使用范围最广泛,也是最好用的拦截动作。此次歼-16拦截RC-135的视频,则是处于第四阶段,通过在对手前方进行机动,造成紊流来挤压对手活动空间,这一动作对被拦截方来说非常危险,如果控制不得力或者还有其他因素叠加,说不定就要机毁人亡。不过考虑到军方指出山东舰当时正在附近军演,这种危险做法也就能理解了。
歼-11B系列曾是中国拦截外军战机的主力机型
事实上,后面还有两个阶段,即通过非致命机载装备干扰对手飞行,像之前歼-16抛洒干扰弹驱逐澳军P-8A,以及俄军向美军无人机抛洒航空煤油,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操作。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上述措施无效,或者来不及实施的情况下,打开机载火控软件,将机载导弹瞄准对手(这时对手告警装置会响起,整个机舱被警报声笼罩),或者是在对手附近空域开炮(机载火炮)。这种情况在冷战结束后已经很少见,但在约10年前,中国空军战机曾以导弹锁定的方式,成功驱逐过日本空自F-15J战机。更有趣的是,从早年的歼-11B、苏-30,到现在的歼-16,带有俄制血统的国产改进版“侧卫”,一直都是国内拦截外军战机的绝对主力,国产歼-10以及名气更大的歼-20系列,反倒很少出现在类似事件中。
机动、隐身性能出色的歼-20终有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的机会
歼-10的情况很好理解,其毕竟只是一款单发战机,机载燃油有限,飞行半径也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很难明确任务时间的拦截行动中,存在燃油耗尽的隐忧。但歼-20并不存在这种问题,其更加出色的机动性能和隐身特性,在理论上更适合承担拦截任务(也有利于打响中国制造隐身战机的名气)。但截止到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曝出的拦截事件中,歼-20均没有现身。或许双座是一种考量,毕竟这种事情人多确实更有利,更安全,但说服力又不太够——歼-11B就是典型的单座战机。性能保密也很牵强,这毕竟是在国内执行任务,对手也不是真正的战斗机,没那么容易泄露核心性能。说矫情也好,妄想也罢,国内拦截外军战机虽然成绩斐然,不复当年悲剧,但还是更希望这种事情是由一款纯国产战机,而不是带有俄制血统的改进型号来完成。幸运的是,这一天应该也不是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