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如何建造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
1940年服役,排水量52600吨,航速30节,舰上人员2065名。舰上武器有8门380毫米火炮,12门150毫米火炮,16门105毫米火炮,16门37毫米炮和4架飞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此舰袭击大西洋交通线,1941年5月27日因被英军以“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为首的数十艘各种各样的军舰围攻数小时后,由船员打开水闸再经过两小时沉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在《凡尔塞条约》的严格监控下被禁止建造战列舰。1933年纳粹独裁政府上台,德国海军开始秘密进行新型战列舰的研制工作。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的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意并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後一条枷锁。
德国海军开始扩军,可以在建造5只旧战舰的替代舰的同时,在1936年度开始建造“装甲舰F”一只真正的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大规模扩军计划中代号“装甲舰F”的第一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海军自1918年以后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战列舰。
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的新式战舰装备十六英寸主炮,但是德国还没有制造这种口径舰炮的经验,德国人在这之前所研制的最大口径舰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380毫米口径舰炮,为了避免风险和设计难度拖延进度,决定新开发一种380毫米口径主炮装备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
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
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战列舰。
1936年7月1日,俾斯麦号战列舰在汉堡港的布隆——富斯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人称“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候爵(1815年-1898年)命名,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俾斯麦候爵的孙女——多萝西亚?冯?洛伊文费尔德女士被请来参加下水仪式。
1940年9月15日,俾斯麦号完成了晒装工程,通过基尔运河前往波罗的海进行海试,1940年8月24日俾斯麦号战列舰正式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