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晏殊

付出,自信,勇敢,坚持自己给自己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82中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摘要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82中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也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坚持行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强调客观的研究原则,强调在学习中的强化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讨了内在的心理过程,强调了自我因素在行为中的中介作用。他主张行为与认知相结合;有人认为,人类行为必须用环境、行为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基于直接的经验,而班杜拉认为,除了直接学习,更重要的是人可以通过观察间接学习。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替代学习”。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性的学习事件可以这样定义,即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一些新的反应,或者对已有的行为反应特征进行修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明确的示范反应。“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观察学习的以下特点: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有外显反应;第二,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第三,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杜拉认为强化除了直接行为后果的外部强化外,还包括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到当他人的行为被奖惩强化时,对自己的行为也有间接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指人们在行动过程中,按照自己设定的一些内在行为标准,通过自我奖惩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自我效能理论就是从这两种强化中发展起来的。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传统行为主义者认为的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促进条件。比如孩子喜欢玩“过家家”游戏,没有外界的强化,他们依然会玩得很开心。

替代强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描述为:一个人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会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意识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外界的反馈和强化;另一个是认识到这个任务的难度及其行为。这两种理解会影响观察者对模仿这种行为的预期,这种预期包括两个成分:对行动结果的预期和从事这种行为的预期。这两种预期会对观察者是否采取这种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自我强化强调的是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通过自我奖励和惩罚得到内在强化。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期待。如果达到预期,他们会更积极地行动,否则会改变行动。

通过对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深入研究,班杜拉发现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指出,强化的作用是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效应的机制在于从以往经验中形成的对后续行为的预期。他把这种预期分为两种:结果预期和效率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如果人们预测某个特定的行为会导致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激活和选择。效率预期是指人们对自己执行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价。在“效率期望”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

自我效能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1.护理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以适应21世纪护理模式和管理的需要。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来源于心理素质、专业护理理论和技能的提高,不断接受和总结新的技术和知识,通过经验和教训建立牢固的自我效能感。

2.护理管理者要学会运用循证护理的思维方式,将护理科研成果、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理念。提出护理问题寻找证据,并利用证据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3.护理管理者要注重挖掘人力资源,提高下属的自我效能感,善于发现下属的潜在能力,为他们创造发展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团队的自我效能感。

4.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对护理人员的影响。虽然替代经验的影响不如直接经验强烈,但也是自我效能感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对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自我效能。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理论丰富了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研究,也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启示临床护理管理者和从业者提高自我效能,必将促进临床护理事业的发展。

自我效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可能性理论,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素质提高、能力发展密切相关。笔者通过长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工作,认为分析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研究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成因。相对而言,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1)过去的成败经历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职校生大多联考失利,自然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虽然有些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多种多样,但在中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评价标准过于简单,仅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他们无法加强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观察他人获得的替代经验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就业氛围不正常、不理性,让很多学生产生了“成绩再好也没用”的误区,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削弱了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

(3)舆论和教师失误的诱因。不良期望在职校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包括家长、社会和老师)对职校生有一种错误的偏见,认为职校生比重点高中的学生“低人一等”。这种在各种场合下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主观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环境影响。职校生入学时普遍学习成绩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的甚至养成了中学时作风散漫、纪律差的坏习惯。而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学习氛围不浓,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可见,职校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作为休闲主体的学生自身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作为外部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职校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影响行为的选择。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标)。但是,如果自我效能感低,贝Jj往往会导致他不敢承担自己通过努力已经能够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成功的机会和发展潜力。

(2)确定日程和持续时间。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低估了学习和活动成功的可能性,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会失去坚持努力的动力和信心,活动持续时间也会更短。

(3)影响对待困难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心强,有助于激发和保持挑战困难的精神、追求成就的动力和实现目标的耐力;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缺乏自信,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退缩不前。

(4)影响思维方向和归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往往会看到比实际更大的困难,所以他们不注意如何更好地行动,这损害了他们有效发挥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人们的归因风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

(5)影响学习(活动)的心情和效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信满满,情绪饱满,乐于做各种工作,所以效率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缺乏自信,在学习(活动)中充满焦虑和恐惧,效率低下。

3.职业学校(1)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外部要加强。班杜拉指出:当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时,恰当地使用外部强化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外部强化可以保证任务的完成,鼓励学生去争取新的目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外部提供的相关信息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产生自我效能感。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如别人”、“在职校没有前途”等不正确的观念,教师要讲清楚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成才的多种途径,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非常有必要向学生传播这种有利于学习和进步的思想,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2)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由学习者来管理(制定计划、组织信息、设定目标、安排时间等。)和自我监控。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因为学习策略是工具性知识,会让学习行为更有效。还可以开展互动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用典型事例教学,促进知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