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所谓的粉戏是什么,魏长生的《滚楼》讲的什么事?
粉戏
拼音:fěn xì
释义:淫 荡的色 情 戏。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最使他们失败的是点少了‘粉戏’。 日本 上司希望看淫 荡的东西,而他们没能照样的供给。好多的粉戏已经禁演了二三十年,他们连戏名都说不上来,也不晓得哪个角色会演。”
魏长生和他的秦腔《滚楼》
文/昆明秦声
《滚楼》,是魏长生的代表剧目。可以这样说,魏长生因《滚楼》而闻名,《滚楼》因魏长生的演出而被人们所熟知。魏长生之所以成为秦腔一代宗师,主要是通过《滚楼》体现出来的。因之凡提魏长生,必提《滚楼》,凡提《滚楼》,必提魏长生,这当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不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戏曲史,还是研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都不能不去精心研究魏长生对中国地方戏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都不能不去探索《滚楼》一剧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的价值。非常遗憾的是,历来研究中国戏曲历史或戏曲表演艺术者,大都对《滚楼》的故事情节很少谈起,更有一些人人云亦云的说《滚楼》是“色情淫荡”。只有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史长编》中提到“《兰家庄》即魏三成名之作《滚楼》”。其遗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进一步作了说明,“《滚楼》一剧,衍春秋时伍员之子吴辛与黄赛花事,一名‘兰家庄’”。但故事情节究竟是什么,还是一个迷。说的比较详尽的,是杨绍萱先生,他在〈魏长生之事迹〉一文,根据说唱文学介绍了〈滚楼〉的情节。(杨绍萱(一八九三——一九七一),河北滦县人,曾任延安平剧院副院长,中国戏曲研究委员会改革局副局长,**中央党校研究员。)但对戏曲〈滚楼〉的故事,知者仍属寥寥。
近些年来,一些文章对魏长生的生平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对《滚楼》一剧,却还是很少有人写些文章。本文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对《滚楼》的剧本情况做一点介绍,以和大家***同研究。
《滚楼》为秦腔传统剧目。又名《双婚配》,此剧为清乾隆年间秦腔演出本。小生、小旦重做工戏。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有同目异本。今存1982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三十三集书录李德远口述秦腔《滚楼》抄存本和魏甲合口述西府秦腔《滚豌豆》抄存本。
“汉调桄桄”(南路秦腔)《滚楼》,叙述了张金定是骊山老母的弟子。张金定下山时,其师告诉她,她与王子英有一世姻缘。一天,金定对父亲壳浪说,天朝王子英要来,让她父亲庄门外等候,并向王子英提亲。果然王子英被张金定的师姐高金定追来,壳浪将高、王分头让到家里,用酒灌醉,二女先后与王子英结为夫妻。
这个本子的主要情节,是王子英酒醒后,见高金定与之同房,随即偷了高的绣鞋。高醒后不见绣鞋,向王索要。王提出愿与高结为百年之好,高欣然答应。天亮后,张金定叫高下楼,高让张上楼看景致。张金定上楼后,即提出愿与王子英结为夫妻。于是二人同入罗帐。张壳浪来找女儿,子英、金定二人抱住在楼上滚,张壳浪就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贾平凹在长篇小说《秦腔》里,描写村民演唱秦腔《滚楼》的情节,就是这个本子的内容。这个本子最接近魏长生的演出本。魏长生演出的《滚楼》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本子改编的。
西府秦腔《滚豌豆》,也是研究《滚楼》一剧难得的珍贵资料。《滚豌豆》又名《双婚记》,故事与南路秦腔本略有不同,写唐德宗时,黑水国王杜金龙造反,侵犯边境,德宗皇帝派罗洪义挂帅往征,不胜被围。德宗复派王子英领兵助援,途中遭高家山上高龙高虎兄弟阻拦,子英杀死高家兄弟。女大王高金定闻报,下山为其两个兄长报仇。子英战败,逃至杜家山庄,庄主杜公道将子英藏于女儿绣楼。杜女秀英与高金定有金兰之谊。邀金定至家,亦将其安排于绣楼。父女二人分别把王、高用酒灌醉,同放一室。恐二人酒醒后厮打,在楼板上铺满豌豆。王子英与高金定在酒醒后的情节与桄桄秦腔《滚楼》的情节完全相同,语言也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杜秀英叫门,高金定拉杜进去,自己出来反倒扣了房门。于是王、杜又成其了好事。杜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如桄桄戏。后秀英亦与王、高合兵,杀败杜黑龙,剿灭黑水国,得胜还朝。李嘉宝演出此剧,誉满西府。
《滚豌豆》的描写比较细腻,人物刻画也比较合理,并且没有了骊山老母和命中注定婚缘等封建迷信成分。从结构上看,桄桄《滚楼》只是《滚豌豆》中“诱酒”、“醉酒”两场戏的情节。另外,作者将时间从春秋时的吴辛的故事,往后推迟了一千多年,改成了唐德宗时的事。当然,作为历史故事来说,全剧都是子虚乌有,时间的早晚也无关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本子大同小异,而且都是清乾隆间本。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剧中人物是谁,这个故事,在陕西一带颇为群众所熟悉,无疑是当地戏曲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
江西二黄调《滚楼》,这是周贻白先生收藏的本子。周先生说,应为清乾隆年间流传的剧本。在剧名《滚楼》下,注明“江西二黄调”。
故事梗概:黄龙黄虎及其妹黄葵花占据飞天山,伍星领兵前去征剿,杀死了黄家兄弟,葵花下山给二位兄长报仇。伍星战败逃到一山庄,恳求山庄庄主金荣老汉搭救。金将伍让于家中,互通名姓后,始知伍系伍员之子,逐将独生女儿许配给他。黄葵花因与金家乃通家之好,亦被金荣请到家中。葵花在金家用酒过多而醉,金女让伍星与葵花同宿南楼。葵花酒醒,发现少了一只绣鞋,质问金女,金女拿出绣鞋,说明失鞋经过。葵花知道已失身伍星,逐不提报仇之事。经金女从中说合,三人一同拜堂成亲。新婚之夜,二女争风吃醋,闹的不可开交,致使伍星不得不从中解劝。
这个剧本有三点和秦腔剧本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剧中提到的村庄和金女都没有名字,金女仅标明角色为“旦”;二是黄女名叫“葵花”,在金家吃醉是出于自愿;三是伍员之子叫伍星。从这三点来看,周贻白先生所说的“〈兰家庄〉”和“衍春秋时伍员之子伍辛与黄赛花之事”的《滚楼》当另有剧本。
据资料介绍,这个剧本的文字粗糙,语言许多地方不通,白错字连篇,情节亦有疏漏的地方。尤其是二女争风吃醋时的语言,简直是不堪入耳。这大概就是当时被指责为“淫戏”的地方了。
魏长生带到北京去的秦腔〈滚楼〉虽然和桄桄秦腔最为接近,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据和魏长生同时代的福申在其〈怡情小稿〉中,有咏〈伍辛收妻〉诗一首(见杨绍萱〈魏长生之事迹〉),诗云:
伍辛战败走荒丘,忽向兰家庄上投。
天喜尾偏当日值,何魁宿不在房留。
有情人遇春双弄,得意妻欣夜***收。
剧演滚楼唯第一,魏长官最擅风流。
诗有的一条自注“双庆部魏三,滚楼一剧,名臊都中”。他是看了魏长生的<滚楼〉后,有感而发的。他明确的说出,《滚楼》就是“兰家庄,是叙述伍辛、兰秀英、黄赛花三人的婚事。作者在诗的末两句,还极力赞扬了魏长生是演〈滚楼〉最好的演员,《滚楼》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和周贻白先生对《滚楼》的介绍是一致的。
主人公是伍辛、兰秀英、黄赛花,地方是兰家庄,讲的是三人之间的婚缘纠葛。剧本的出处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魏带去的同州梆子《滚楼》就是他所唱的这个版本,但现在只知道剧情、人物以及故事梗概,但具体剧本已经失传。还有一种可能,按照魏长生的“不专旧本”的创新精神,是他对流传至今的秦腔剧本《滚楼》进行了改编,将人物、地点、时间以及剧情作了适当的改动。我们认为这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魏长生带到北京去的《滚楼》的原剧现在还流传在陕西民间。陕西的大作家贾平凹在写作长篇小说时就引用了其中的唱段。这在当时和现在还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把这个江西二黄调的《滚楼》和唱秦腔《滚楼》的魏长生硬要拉扯在一起,而且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这些理由,没有过硬的考证,可能是不会服众的。
下面还有几个版本的<滚楼〉,只是他们不是剧本。但是为了大家清楚这个故事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还是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子弟书〈滚楼〉,是“奉天大南门里万宝口胡同东都石印局唱本函购批发部”出版的书。印书时间不详。据说是清末民初的印本。全书***集有包括“滚楼”在内的四个故事。“滚楼”的故事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子弟书著名作家韩小窗所作。全书***分四回,二百三十四句。第一回开首四句词,概括了全本故事的梗概。
黄赛花金刀战败名门将,
勇伍辛银枪难斗女魔头;
兰家庄太公看准了瑚琏器,
将爱女秀英许配作风鸾俦。
这四句词,指出了主角是黄赛花、伍辛、兰秀英,也指出了故事发生在“兰家庄”,是由兰太公促成了这段姻缘的。按时间推算,子弟书《滚楼》当取材于秦腔《滚楼》。杨绍萱先生根据子弟书《滚楼》的情节,介绍了魏长生演唱《滚楼》的故事梗概。周贻白先生的《滚楼》简介当也出于此处。
清代杂曲〈滚楼〉。乾隆末年(1795),王楷堂编的〈霓裳续谱〉,收集了四百六十六支西调和杂曲。该书卷八,杂曲第三十九支(剪剪花)“姐在房中绣枕头”一曲,写一个妇女在房中绣枕头,其情人在旁边观看。她绣了十座楼在枕上,其第十座楼即〈滚楼〉。当然,这“滚楼”并不是楼的名字。它是有故事的。曲云:
奉劝人,莫贪杯,追赶(伍)辛的黄赛花,她可酒醉滚过楼。
作者用词不多,但基本上说出了〈滚楼〉的情节。这里是拿这个故事,劝其情人莫要贪杯,贪杯是要闹出象伍辛和黄赛花那样滚楼的笑话来的。
这个资料是以民歌小调形式流行于民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一,它的流行时间,正好是魏长生第二次进京,〈滚楼〉一剧轰动九城之后。剧中的资料更接近于秦腔〈滚楼〉,(如追赶伍辛的是黄赛花而不是黄葵花,追赶的对象也是伍辛而不是伍星)而不是别的〈滚楼〉。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魏长生唱的是秦腔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第二,以杂曲小调形式出现的〈滚楼〉,说明魏长生和他的秦腔〈滚楼〉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足以说明,无论清廷统治者怎样迫害魏长生,禁演秦腔,在广大的人民大众面前,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刘风官演的秦腔〈三英记〉。乾隆末(1783),广西到京的秦腔艺人刘凤官在北京上演“三英记”。其故事情节和秦腔〈滚楼〉大概相同。只是把年代改成唐代,人物分别是王子英、窦桂英、高兰英和窦庄主。当时看过的人都谓“婉卿下一人相继”,“魏三有继”矣!刘风官是魏长生被迫离京四年后进京的。又改头换面上演群众喜爱的〈滚楼〉,这不是很发人深思吗?
平心而论,《滚楼》一剧,主题不能说是多么积极,思想并不是很健康,在表演上也稍嫌夸张。但是,一些人把它列为“淫戏”之列那也是过分之举。同时,也决不是乾隆皇帝禁演秦腔、迫害魏长生的主要原因。道理我在前文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再说在魏长生进北京之前,隶属王府大部之白二,演“葡萄架”(写金瓶梅的故事,说西门庆和潘金莲、春梅在葡萄架下苟且之事)一出,曾轰动京城,有“旦中天然秀”之称。至于“秽淫之状”,魏长生的《滚楼》和其相比,可能也是小巫见大巫了。也只是魏长生到了北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白二门前始为冷落,不在上演。甚至后来复学秦腔。为什么王府的京腔演那些蝇营狗苟之事,王公大臣都乐而为之,乾隆也听之任之,而对秦腔就要直至死地呢?个中道理,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