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十月十一日,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的四次战役即相继爆发。
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李元昊进攻宋朝,“三川口之战”爆发。庆历元年(1041)二月,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好水川之战”爆发,二月十四日战役基本结束,朱观、武英所属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王珪为行营都监,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亦被夏军击败。西夏军获胜后,李元昊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同年秋冬期间,李元昊又点集数万兵马发动了麟州、府州、丰州战役。庆历二年(1042)九月下旬,李元昊谋臣张元,他向景宗皇帝献计,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定川寨之战”爆发。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的上述四次大规模战役,除了“麟府丰之战”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但此役还是以夏军占领丰州的结果而宣告结束之外,其余三次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却很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得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李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六月,李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庆历四年(1044)十月二十五日,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李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李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1045年,大宋应李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但是,宋夏和平维持不到二十年,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秋季,西夏毅宗李谅祚发兵10万进攻宋秦凤、泾原路,杀掠甚众,宋夏战争再起,结果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宋神宗以后,宋夏和战无常,庆历和议往往难以落实。南宋以后,宋夏因为已经并不接壤,故而庆历和议即名存实亡。
客观的来看待宋真宗与他的儿子宋仁宗,在均三次为相的吕蒙正、吕夷简他们的绝对化影响下,北宋王朝的命运,单单就“庆历和议”的结果来说,它几乎就是“澶渊之盟”结果的一个复制品,而且又纯粹是那种一系列大失败的产物,这一点与“澶渊之盟”宋军获胜的前提却具有着其本质上的不同。换句话说,宋仁宗“庆历和议”用金钱买来的那种所谓的和平,其实比较他父亲的“澶渊之盟”就将是更加的显得不光彩了。于是乎,转移视线、制造政绩、粉饰太平自然就会成为宋仁宗政府的首选了。而具体来说,也就是修撰《新唐书》与重修岳阳楼等等。与此同时,并逐步恢复和加紧了对于范仲淹集团那种蓄谋已久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