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向南,到达爪哇岛的马莫巴谢国。古Java名?希瓦,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东南亚的枢纽,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国王和西国王正在打内战。当东王战败后,他的领土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成员上岸在市场上做生意。他们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帮助东王的,被西王马谢杀死,共170人。郑和麾下将士纷纷效命,称将士之血不能白流,急欲向马里八国宣战,报仇雪恨。

“爪哇事件”后,西王母非常害怕,派使者登门道歉,并赔偿六万两黄金赎罪。郑和下西洋开局不利,无辜损失了170名将士。自然,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战斗。但郑和得知这是误杀,且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认罪受罚,于是告诉朝廷讲和,和平处理此事。明朝决定放弃对睡了八国的赔偿要求。西王母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郑和六百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起此事,都很佩服他。他们说,郑和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分强弱,即使两国发生冲突,他仍然能够保持极大的克制,妥协,以理服人,与邻国表现出和平与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当我们在这里定居时,我们也感到自豪。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的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遣部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舰队。郑和七下西洋二十八年,真正的对外战争只有一次在锡兰(今斯里兰卡),而且是在被迫无所作为的情况下的防御战。在处理“爪哇事件”中,郑和不仅没有动武,而且没有要求赔偿,充分说明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中国“和为贵”的传统礼仪和“天下一国”、“天下共一家”的中华文明。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联系,扩大了国际贸易。它对“唐人”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始料未及的。林先生感慨地说,当郑和船队到达有“唐人”的国家时,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唐人”争相相互转告,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的欣喜是因为郑和伟大的国威。郑和所到之处,首先按照国家的礼仪去拜见国家的国王,并送给他珍贵的礼物。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珍贵礼物,让这个国家的国王、大臣和贵族刮目相看。当地人对郑和庞大的船队更加钦佩,得知这些“唐人”背后有如此强大的国家,不敢轻视,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国外的地位,促进了唐人街的形成。

冯梦龙是明代小说家、戏剧家。他一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通俗小说的编纂。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英宗玩宝玩得不亦乐乎,有宦官暗示,三十年前宣德年间,宦官玄宗曾送三宝西天,得了无数稀世珍宝把玩。英宗命太监去兵部找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侠发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偷偷藏起来烧掉了。虽然《智库》记载的刘大侠档案销毁史实存在争议,但证明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等航海资料。

朱允明是明代书法家,江南才子。他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并称为“吴中四杰”。朱允明在《野史》中写道:“正德信临终时(1511年),巴拉西国派使臣在沙朝贡,到他的国家南海,路途遥远。当初被国王下令在外国船上航行四年半,被风吹到西兰海面上。船破了,只剩下一条船。他在海上漂流了八天,在德姬零号(现在的孟加拉国北部)住了十一个月。他也在地名密(今不丹)住了8个月,但26日前往暹罗。出于对白王的爱,杰德被送给了日本,她和四个女人又生活了四年。直到今年5月,船才接上,人才进入广域。其贡品:六扇木门、金叶题字、一颗祖母绿、四棵珊瑚树、四个玻璃瓶、四盏玻璃灯、玛瑙珠、胡里丹”。

据说,602年前,一位名叫郑的太监,带着他的第七任妻子和数万名士兵,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为了商业和贸易,实质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漫长的航行中,这位小女士无所事事,情绪低落,病倒了。许多士兵也因海上生活的单调和想家而感到沮丧。

郑和看了很着急,担心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解除妻子的烦闷,鼓舞将士的士气,宦官郑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该方案的原理如下:

第一,你必须能和四个人玩:你自己,小女士,副指挥官,和一个少校军官。为了联络感情,监控军情。

第二,规则很简单,但可以不断改变。简单易学,更方便根据小淑女的情况调整游戏规则。

第三,持续时间长,不知疲倦,适应海上持续枯燥的生活。

苦思冥想之后,我终于想出了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

利用船上现有的竹子制作竹牌,雕刻人物和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可以放在方桌上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和图案的确定上,红色的“中”字代表中原,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上刻着“法”字,与航海事业的名称不谋而合。致富人数从“一万”到“九万”不等。按照中国的习俗,如果装多了就会溢出来,所以没有超过一万。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固定后,再推其他的,船上的食物主要是馅饼,所以一饼到九饼;吃腻了蛋糕,鱼,一到九条鱼。乘风航行,有“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莲”、“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来表现浩瀚的白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浩荡荡的舰队一片哗然。

在这些士兵中,有一个叫马的将军,他打了许多胜仗。获胜后,他放声歌唱,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久而久之,竹卡被正式命名为“麻将”。

小皇帝是否找到,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款在中国流行了600多年的游戏。并衍生出一种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表现了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活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和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四方玩的游戏。不像围棋和象棋都是两个人下,桥牌其实是双方下,虽然是四个人。双方的互动是复杂而有限的,麻将的四方之战更是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麻将是一种高智商游戏,虚拟现实更多。

还有一个关于Xi安清真寺的传奇故事。到了明朝,郑和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次下西洋时,使团中虽然有近两万成员,但只缺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千里迢迢来到久负盛名的长安清真寺求贤若渴。

经过仔细的考察和精挑细选,他选择了寺庙的住持哈桑,任命他为西方使团的首席翻译。哈桑聪明而稳重,没有辜负郑的期望。在出使途中,他不仅为郑和出谋划策,还圆满完成了使命。回京后,郑和要求赏哈桑有功,哈桑婉言谢绝。他只要求圣者帮助清真寺,拨款修缮。郑和回到长安,亲自设计图纸,招募能工巧匠,精选上等材料,使清宫焕然一新。

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经历了几个朝代。1200多年来,它寄托着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愿望。至今仍是Xi数万穆斯林朝拜、联络感情、交流文化、庆祝节日的圣地。

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郑和始终是个谜。一个出生在云南的穆斯林孩子怎么会来到万仞高墙内的宫殿?在明初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下,一个宦官如何能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郑和一号辉煌的航海生涯有多波澜壮阔?

带着疑问,我去寻找真正的郑和。当我第一次在海上丝绸之路收藏中看到他的肖像时,不禁眼前一亮。他高大威严,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看到云南的郑和雕像,冰冷的花岗岩雕像。与画像相比,在衣着上少了几分华丽,但又多了几分雍容华贵。《郑和下西洋》一书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鼻小。那是一张极其昂贵的脸,而且眼睛清澈,耳朵白,牙齿像扇贝,走路像老虎。”

郑和要想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之一,必须智慧和相貌兼备,才能和胆识兼备。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在关于他的专著中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和才华。”

郑和传奇的一生与其身世密切相关。要更好的了解他,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他的第十个祖先,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国王或伊玛目苏福尔率领五千多人,五千多头骆驼向中国进贡,申请投降。宗申给他取名为伊宁。他的第五个祖先赛典赤善斯丁,赶上了忽必烈大帝时代,被封为咸阳王,住在云南南部。从此,他们成了云南最高贵的名字。虽然他成了中国人,但他仍然信仰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去遥远的圣地朝拜。他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他跪着去麦加朝圣的故事。父亲惊心动魄的翻山越岭之旅和远方他国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无尽的新奇和无尽的天方夜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受家族父母冒险精神的影响,萧正河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准备将来扬帆西行,去麦加朝圣。他经常静坐冥想,开始练习,努力学习划船、航海、游泳,还潜心研究航海史书,仿佛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光明未来的梦想时,命运之神把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陷入困境。那时候,他的名字还不叫郑和,而是叫马。11岁的马成了无数立即被抓去阉割的孩子之一。这是艰难的开始,也是辉煌的伏笔。

郑和,千古第二奇才——军事人才可以终身保驾护航

从1385开始,马,11岁,伴随着明军转战南北,长城,北平,到处留下他年轻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了很多苦,但也让他很快成长起来。当他十六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当时的王子,后来的永乐皇帝朱迪立即被选为王子的贴身侍卫,从此他一直留在国王身边。毫无疑问,他在当时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少年,从此成为武林高手。当我在《海上丝绸之路合集》里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时,我不禁想象他的剑出鞘时是多么的锋利。不知道他的剑术和秦朝的荆轲,宋朝的岳飞相比如何。十几岁时,他非常努力,每天在燕练剑,每晚学习诗歌。

1399年八月,明朝爆发了长达四年的“靖南之战”。他与朱迪并肩作战,军事能力与日俱增,屡立战功。“京南”之初,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朱迪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靖南”之初,燕军相当孤立,政治、军事、经济影响处于劣势。其势力范围仅限于赵岩的几个孤立的城市(今北京的通县、金鸡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朝将军李景隆乘朱迪攻打大宁之机,包围了北平,在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设下九个营寨。王子也和他的师一起战斗,还有马三。燕王采纳了他的策略,让他亲自上阵。三宝拼了命,破了李景隆的七营,斩杀数万大军,败给李景隆,逃往南方的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子被数万大军和两万兵马击溃,取得了“京南”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朱迪从未忘记这一点。1402年7月,登基称帝,马也被任命为掌管内务府的太监,相当于四品。经过20多年的艰苦生活,他成为了内廷杰出的宦官。1404年赐姓“郑”。中国一直有“马不入宫”的说法。马在郑村立功最大,故赐姓“郑”;当出生时,他的父母祈求上帝保佑,世界和平,孩子可以安全地成长,所以他被命名为何。从此改名叫郑和,原名也慢慢被人遗忘。在中国古代,被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太监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永乐皇帝对郑和是多么的依赖和信任。

多年的军旅生活磨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不仅有军事家运筹帷幄的能力,还有战争将领亲自上阵杀敌的能力,不愧为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是他一生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大有用武之地。在舰队中,他既是外交官员,又是总指挥官。在航行中,舰队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斗,但凭借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600年前的7月6日,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率领2.7万多人的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南沿海,据传甚至到过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其船队规模、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严密的组织指挥是当时国内外其他航海活动无法比拟的,比欧洲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早了近一个世纪。

从俘虏到将军

1371年,郑和出生在远离大海的中国大山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漂洋过海去麦加朝圣。他们都是成吉思汗军队中的士兵。郑和出生的时候,元朝已经崩溃。

洪武十五年(1383),在朱元璋第四子朱元璋发起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郑和被俘入宫,后为燕王朱迪侍奉。从此,他跟随王艳·朱迪在蒙古大草原上驰骋。20岁的时候,太监已经当上了将军。

1403年,朱迪发动靖南之乱,夺取政权,登上皇位,史称成祖。由于他的勇敢和足智多谋,郑和屡立奇功。他被明任命为“内官太监”,列为迁入的高官,赐姓“郑”,改称郑和。

由于日本海盗的活动,沿海贸易受到严重影响。1404年,郑和前往日本,劝说日本天皇亲自制止倭寇的活动。这次任务显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在此期间,明成祖正在建立自己的舰队。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沿海的造船厂将建造1681艘船。

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传统,建造这么多大型船舶是史无前例的。宋代造船技术大发展,帆船种类繁多,海上贸易繁荣。中国的人们发现了地球上有磁场,指南针的伟大发明使中国的航运大发展。郑和还借助指南针绘制了一幅相当精确的航海图。郑和船长130m,宽50m,最多可载客数千人。除了郑和和他的七名太监,还有士兵、商人、翻译、僧侣、其他宗教界代表、医生、马车夫、厨师、工人和从监狱和军队招募的水手...1405 7月11,在郑和的指挥下,这支队伍载着27000多人。

开辟贸易路线

其实,郑和更像是一个使者,而不是探索者。从1405到1433,他七次出航,每次出航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一些不知名的华商的航线。他到达了印度洋沿岸最大的香料市场,来自东方各地的商人在这个开放的市场做生意。明朝以前,中国只是一个农耕国家,甚至有法律禁止任何外国人来中国。郑和壮观的船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将再次大规模踏上上海的贸易之路。

郑和此行的使命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明初,中国南海出现海盗,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使命是确保海上安全,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保持航道畅通,以便与西方国家进行公平贸易。1407年,郑和船队在回国途中,在马六甲海峡遇到了可怕的海盗。这场与海盗的战斗是中国火药的又一次胜利,海盗船被中国舰队的炮火摧毁。结果,这条海上航线变得更加安全,马六甲城成为舰队的一个主要停靠站。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条海上航线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

这支庞大的舰队虽然强大,但所到之处从未被武力征服,其为数不多的战斗也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卫。一个关于锡兰的小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当时锡兰国王拒绝接见中国将军,也拒绝朝贡。1410年,他甚至派了5万军队去攻打郑和的船队。在这场战斗中,国王被俘虏,郑和把他带回了南京。明朝皇帝幸免于死。此后,中国在印度洋的权威与日俱增。

中国打开了大门。

1412年,为了迎接郑和宝船回国,永乐皇帝朱迪命人建造了一座九层瓷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此塔毁于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1414年,郑和在自己的船上请了一位编年史家,记录船队的历险。郑和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后来他被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跟随。

郑和的船队航行在翠绿的海面上。他们去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并在亚丁停留。然后舰队沿着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到过马达加斯加。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海外探险的高潮。1419年郑和归来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随他来到中国,当然,还有一只长颈鹿随他回来。1420年,来自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应邀参加了故宫的落成典礼。

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各国与明朝的“通共”从洪武时期的几个国家增加到30多个国家,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商品多达185种。许多海外商品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学、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国元素。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渠道,郑和成功构建了中国东南亚经贸网络,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和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持续了很长时间。

探索精神永存。

1424年8月,永乐皇帝驾崩。他的儿子朱高炽继承了王位。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政令就是停止出国,停止造船,甚至停止修船。

朱高炽在位仅一年,他的儿子郑和继位后复兴了郑和。年过六旬的郑和觉得,他要进行的这次航行,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了。1432年,他率领一支27500人的船队再次来到加尔各答。他希望像他的前辈一样去麦加朝圣,但他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去世了。据说郑和的遗体葬在爪哇。

1433年秋天,最后三只长颈鹿到了北京。直到1470,船队仍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航行活动,而中国的大门再次悄然关闭。

郑和成了传说中的英雄。在东南亚,人们建造寺庙纪念他,他成为海外中国人的神圣典范。郑和船队在非洲和印度沿海航行时,留下了许多中国的石碑、雕塑、瓷器、古籍和中国历书。他的探险和长城一样有名。所到之处,他带去了友谊和瓷器、工艺品和文化,传播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播下了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既展现了强国的博大胸怀,又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国与国交往模式。李约瑟曾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冷静温顺,不记仇,宽宏大量,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从不征服外星人,也不建造堡垒。"

历经600年沧桑,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和平发展的声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全世界的中国人和郑和下西洋地区的人们都在纪念他。人们回顾那次伟大的航行,不是为了纪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辉煌,而是为了纪念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个历史传统,以及在这次伟大的航行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郑和下西洋成为一个标志,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和实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正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需要的。中国各地隆重纪念他,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表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通过发展自己促进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