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首先,我想澄清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们闲暇时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是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我会和三五知己喝一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节目。
“泛娱乐”是指把原本不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东西,转化为娱乐大众。比如前面提到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向所有人传递信息,而不是取悦受众;文章表达观点,不哗众取宠;教育是为了传递知识,而不是吸引注意力。
二、你为什么从“娱乐”走向“泛娱乐”
其实这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性潮流,引领这一潮流的正是很多中国人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得·马丁(Peter Martin)和哈拉特·舒曼(Halat Schumann)在《全球化的陷阱》(The Trap of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了“奶头保留”的概念,意思是人和有奶头的婴儿一样快乐。
1995年,美国召开了500多名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精英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乳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高,只有20%的人能够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物质,80%的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不能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正因如此,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里。为了安慰社会上“被抛弃”的人,避免阶级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乳头”——让人们的生活充斥着令人上瘾的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如网络、电视、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不满,让他们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丧失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和工厂机器取代工人),整个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很多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来“讨好”观众,有些词就反映了这种现象,比如“吸睛”、“标题党”。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向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量增加,就要引导大家增加需求,所以是“泛娱乐”。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化”?
从社会发展来看,泛娱乐化将是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关系必然与之相适应,不必过分恐惧或排斥“泛娱乐化”,从结果上也不会改变什么。比如以前认为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很多人都在享受,很多人都在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它的历史意义,必然是有好有坏。
所以,对于“泛娱乐化”的改变,我们要努力去接受它,去理解它,最终去适应它。
我认为有三点:
①从制作端来说,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是大众化、生动化、娱乐化的。
②从消费端来说,我更喜欢简单直接的不加思考的快感。
从学习方面来说,请记住,娱乐并不适合学习和理解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三点,就能从你的那一刻开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最后,我想提一部电影,《黑客帝国》。
其实电影里的世界有点像“泛娱乐”。人类不需要物质生产,但是生产是由母体进行的,人类沉浸在一个巨大的幻想游戏(娱乐)中来供养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