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代数表达式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和单项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快速的确定单项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点:掌握单项及单项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准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列代数
(1)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该正方形的面积为;
(2)如果三角形的一边是长的,这一边的高度是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3)若x代表正方形的长度,则正方形的体积为;
(4)若m代表有理数,则其逆为;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存下X元,捐给希望工程。小明一年捐X元。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出代数表达式,不仅是为了复习前面的知识,也是为后面的单项式做铺垫,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表达式的含义。
3.请学生观察列出的代数表达式中包含哪些运算,以及* * *恒等运算有什么特点。
经过小组讨论,小组推荐人员回答,老师适当指导。
(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和描述自己,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达欲和探究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第二,教新课:
1.单项: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出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题目:单项式,并在黑板上总结出单项式的概念,即数字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表达式称为单项式。然后老师补充说,单个数字或者字母也是单项式,比如a,5。
2.练习:确定下列哪个代数表达式是单项式?
(1) ;(2)ABC;(3)B2;(4)-5ab 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单项式不同形式的直观理解,同时在实践中运用单项式变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由数字因子和字母因子两部分组成。用四个单项式a2h,2?以R,abc和-m为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数值因子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系数的概念,并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说出以上单项式的字母因子是什么,字母索引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写在黑板上。
4.示例:
例1:判断下列代数表达式是否为单项式。如果没有,请说明原因;如果是,请指出其系数和频率。
①x+1;② ;③?R2;④- a2b .
答案:①不是,因为加法运算出现在原代数表达式中;②不能,因为原代数表达式是1和x的商;
③是的,它的系数是多少?,数字是2;④是的,它的系数是-而且它的度数是3。
例2:以下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为7;②-x2y3和x3没有系数;③-ab3c 2的个数为0+3+2;
④-a3的系数为-1;⑤-32x2y3次为7;⑥ ?r2h的系数为。
通过反例练习和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pi?是一个常数;
②当单项的系数为1或-1时,?1?通常省略,如x2,-a2b等。
③单项式的个数只与字母索引有关。
5.游戏:
规则:一组学生说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系数和次数让另一组学生回答他;然后交换,看两组谁回答的快,准确。
(学生自编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改变教师盲目写题的形式,由自编题的学生指定一名同学作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 1,2。
三、课堂总结:
(1)单项和单项的系数和次数。
(2)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总结问题。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的系数和频率,培养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课堂作业:课本P59: 1,2。
黑板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案:几何图形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经历了探索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几何关系的过程,有可能从真实物体中抽象出三维图形。
(2)通过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简单技巧。
(3)通过研究点、线、面、体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通过作图等数学活动,掌握直线和角度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角度的表示方法;掌握角度的测量方法。
(5)在真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和两个角度的比较方法和结果,探索线段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6)理解线段平分线、角平分线、角、余角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会用几何学的知识描述真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的概念。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数学原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性想象,简单而有条理地思考。
(4)我们可以在实物中找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敢于直面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和空间想象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造,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掌握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间最短的线段,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比较线段的大小,画出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我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测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余角的性质,理解一个角的平分线的定义,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困难:
(1)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
(2)从现实情况出发,用数学语言对图形的性质进行抽象概括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性,以直观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阶级划分
4.1彩色图形2课时
4.2直线、射线和线段2课时
4.3角度4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回顾与反思2课时
教学设计
4.1彩色图形
4.1.1几何
课程内容
教材页码116 ~ 120。
1.知识和技能
(1)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三维图形和平面图形;
(2)可以将立体图形的一些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概念,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之美;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从小组交流中获益,正确评价学习过程,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将三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度: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比较困难。
3.关键:从真实情况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开展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
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一个),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材的教学幻灯片图4.1-5。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打开电视,播放一座城市的现代建筑。学生仔细观看。
问问题:
同学们看的电视剧里有哪些耳熟能详的几何图形?
第二,新拨款
1.学生在对刚刚观看的电视电影进行回顾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的经验。
2.指派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正确命名这些几何图形。
学生回答:有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提到的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展示相应的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其特征。
3.三维图形的概念。
(1)立方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读完课本图4.1-3,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立体图形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教材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问:这张幻灯片包括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交流,老师指导每组。通过交流,获得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多边形、三角形。
4.平面图形的概念。
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是常见的平面图形。
注意: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有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
5.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
(1)从不同方向看:展示教材图4.1-7(1)所示的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边看,从上面看,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结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指定三名学生在黑板上画画。
6.想一想,做一做。
(1)学生活动:小组独立完成教材第119页的探究题目,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予恰当、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7.操作测试。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剪开,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一个其平面展开的特点: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哪些平面图形组成了它的展开图。然后将展开的纸板还原包装,实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可以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可以适当裁剪、展开成平面图形,也可以将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换。
注:总结可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总结,教师评价补充。
第四,作业
1.教材第123页到第124页练习4.1,问题1 ~ 6。
2.选择课堂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设计
填空。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对应的三维图形是_ _ _ _ _ _ _ _ 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张图片由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不能折叠成立方体的是()。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可以折叠成棱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第三,回答问题。
4.书桌上有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以下三张图[如下图(2)]是从哪个方向看的。
5.如下图所示,用四个小立方体组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左、上方看几何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手工制作:按照画线(长度单位为mm)用纸板沿虚线剪开,做成类似装墨水瓶的纸箱的长方体模型。
回答:
一、1。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和棱柱体
第二,2。C 3。D
3.4.分别从左侧、顶部和前部看。5 ~ 6.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案:有理数加减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足球比赛中的净胜球,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规则,并运用它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数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绪和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专注
可以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来运算。
6.困难
两个符号不同的数相加的定律。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书第一章有理数第三节。这一节有四节课,这节课是第一节课。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球类比赛中净胜球的例子,阐明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介绍有理数加法的规律,供以后学习?有理数减法?打好基础。
三。学校和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郭利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是农村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学生不太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逐渐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现在,班里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也逐渐形成。
四。教学过程
(A)问题和情况
我们已经熟悉了正数的运算,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加法的个数可能会超出正数的范围。比如足球循环赛,进球数通常为正,失球数为负。他们的总和被称为净胜球。序中,红队进4球,失2球;蓝队进了1球,输了1球。所以红队的净胜球是
4+(-2),
黄队的净胜球是
1+(-1)。
这里用的是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2)师生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规律。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从今天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加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熟悉的实际问题:
在足球比赛中,赢的次数和输的次数是相反的。如果我们规定获胜是。积极?损失是什么?消极?,并列?0?比如赢3球是+3,输1球是-1。学校足球队可能在以下不同情况下赢得或输掉比赛: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所以全场赢了4球。即
(+3)+(+1)=+4.
(2)上半场丢2球,下半场1球,整场比赛丢3球。即
(-2)+(-1)=-3.
现在,请告诉我其他可能的情况。
答:上半场赢了三球,下半场输了两球,赢了1球,就是这样。
(+3)+(-2)=+1;
上半场丢3球,下半场赢2球,丢1球,也就是说,
(-3)+(+2)=-1;
上半场赢了三个球,下半场还是赢了三个球,也就是说,
(+3)+0=+3;
上半场丢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整场比赛还是丢了2球,也就是说,
(-2)+0=-2;
上半场打成平手,下半场打成平手,整场比赛还是平手,也就是说,
0+0=0.
上面我们列举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七种不同情况,根据它们的具体含义,得到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的和,不能总是用这种方法。现在,请仔细观察和比较这七个公式。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有理数加法的算法吗?即如何确定结果的符号?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与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1.将两个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将绝对值相加;
2.将两个绝对值不等的符号不同的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用绝对值较大的减去绝对值较小的,将两个数相反的数相加得到0;
3.当一个数加到0上时,它仍然得到这个数。
(三),例题变式练习的应用
示例1回答以下公式的结果
(1)(+4)+(+3);(2)(-4)+(-3);(3)(+4)+(-3);(4)(+3)+(-4);
(5)(+4)+(-4);(6)(-3)+0;(7)0+(+2);(8)0+0.
学生们一一回答问题后,老师和学生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有理数相加,首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一个加数是否为零;然后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定的加法规则。计算的时候,一般要先确定。然后呢。的象征,然后计算?然后呢。的绝对值。
例2(课本例1)
解法:(1)(-3)+(-9)(两个加数符号相同,按加法第二法则计算)
=-(3+9)(取负号,加绝对值)
=-12.
(2)(-4.7)+3.9(两个符号不同的加数,按加法第二法则计算)
=-(4.7-3.9)(并取负号,从大绝对值中减去小绝对值)
=-0.8
例3(教材例2)老师算出红队的净胜球后,学生自己算出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
现在,请计算教材第23页的下列问题和练习题1和2。
(1)(-0.9)+(+1.5);(2)(+2.7)+(-3);(3)(-1.1)+(-2.9);
学生的书面练习,四个学生的表现,老师的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师生的评价。
㈣摘要
1.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这门课怎么样?(学生自己总结)
(5)实践设计
1.计算:
(1)(-10)+(+6);(2)(+12)+(-4);(3)(-5)+(-7);(4)(+6)+(+9);
(5)67+(-73);(6)(-84)+(-59);(7)33+48;(8)(-56)+37.
2.计算:
(1)(-0.9)+(-2.7);(2)3.8+(-8.4);(3)(-0.5)+3;
(4)3.29+1.78;(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4.使用?& gt?还是?& lt?填空:
(1)如果A >;0,b & gt0,那么a+b _ _ _ _ _ 0;
(2)如果
(3)如果a & gt0,b & lt0,| a | & gt|b|,则a+b _ _ _ _ _ 0;
(4)如果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法?教学有很多不同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快速给出规则,组织学生多练习时间(30分钟以上),以便熟练掌握规则;另一种是适当加强规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并相应地适当压缩运用规则的练习,比如这个教学设计。
现在,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种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在第一种方案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法律的应用,在近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方案二重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总结有理数加法规律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到了规律,还感知了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因此学生掌握规律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在教学中应引起注意。但是,学生会在后续的教学中应用千万次?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所以这个缺陷可以弥补。第一个方案削弱了结论?流程?我们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不及物动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