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的电影评论

这部电影有一个优秀的主题,所有电影制作人在看到它时都会感到兴奋。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以及角色本身的诸多特点,自然构成了一部好剧应该具备的诸多因素。艾伦·图灵是我们熟悉的图灵机的发明者,被誉为AI(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之父。他首先发明了能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帮助盟军解除了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武装,为二战盟军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当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者,因为他无法容忍社会的强制化学阉割。后来吃了氰化物浸泡过的苹果中毒。据说乔布斯苹果的灵感来源于此。

就艾伦·图灵的故事而言,首先,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这已经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传记了。再加上他另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身份受到当时世俗社会的迫害,为他的悲剧故事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他还在二战期间解除了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武装,并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一个科学天才,一个著名的同性恋,一个神秘的间谍。多重身份让艾伦·图灵的故事充满了悲伤和悬念。难怪这部电影在好莱坞2011评选未拍过的最佳剧本中排名第一。

可惜《美丽心灵》朱昱得了第一,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即使艾伦·图灵的故事很精彩,但要在当年取得《美丽心灵》的成就,也不容易。因为这两个故事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天才数学家的故事,都患有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约翰·纳什是偏执狂,艾伦·图灵是同性恋。纳什幻想自己一直在为军方破译密码,而图灵也确实在为军方破译密码;纳什和图灵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他们的成就很晚才被重视和发扬光大。对比两部电影,《美丽心灵》聚焦纳什的偏执故事,给一部普通的传记电影增加了不少悬念。你可以说影片的悬疑气质或多或少掩盖了影片作为传记片的严肃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在忠于真实故事的同时,确实将纳什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甚至忽略了纳什生病的痛苦,沉浸在电影营造的解谜氛围中。虽然图灵的故事比纳什的悬疑多了很多倍,但模仿游戏的悬疑在影片的整体印象中并不比《美丽心灵》更好。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莫腾·泰杜姆在玩弄剧情上的功夫比不上朗·霍华德。但是,不能说模仿游戏的知名度就弱于美丽心灵。前者有一种英国电影的稳重特点,不夸张不卖弄,让悬疑暗流涌动,完全不像好莱坞的浮夸气质。

虽然图灵的真实故事远比纳什精彩,但我们还是能看出导演对剧情的力不从心。电影虚构了一个酒吧的场景,让图灵在未婚妻的《闺蜜》中找到了解开英格玛密码的灵感。这个桥段和纳什在《美丽心灵》中从美女那里得到纳什均衡的启发一模一样。不管抄袭与否,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导演都应该避免类似的断桥,这种粗制滥造的模仿不可能是《模仿游戏》的大忌。

而且电影以史实为基础,但导演为了增加戏剧性,做了很多违背史实的情节设定。那时,在布莱奇利花园里,所有的部门都是完全分开的。当时苏联间谍确实存在,但和图灵不属于一个部门。图灵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苏联间谍,更何况图灵和苏联间谍做了交易,图灵帮助隐瞒了同事的间谍身份,而同事隐瞒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可以说,这种虚构的情节是导演强加给影片的,其目的是增加影片的悬念。但另一方面也对艾伦·图灵本人造成了一些曲解,甚至是人身侮辱。因为真实的图灵是一个极其勇敢无畏的人,他并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1950年代因性侵受审时,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惩罚,但在书面申诉材料中对性细节表现得露骨而直接。对于同性恋身份,真实的图灵并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软弱,更何况隐瞒苏联间谍的事实等同于叛国。图灵在现实中真的那么胆小吗?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图灵的一种诋毁。更可笑的是,影片中的图灵团队竟然在发布代码的同时,代替军方处理德军的秘密电报。一群科学家其实可以决定哪些秘密电报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甚至可以用军情六处代替军方做战略布局。更可笑的是,军情六处的长官居然对图灵说“你终于成为我一直期待的人了”,硬生生把一个科学天才解读成007。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这段话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影片对史实的合理解读还可以,但确实有些地方显得有些夸张。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冲突而扭曲史实,让影片的评分降低了不少。不过也有一些很出彩的虚构情节,比如把图灵的电脑命名为“克里斯托弗”,把图灵对初恋男友的向往联系起来。

无论如何,在影片上,似乎这部电影是一部杰作,尤其是三条并驾齐驱的故事线,避免了单线叙事的乏味,让我们对图灵的一生有了更完整的解读。然后就是影片的表现。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图灵既有天赋又霸道,但也很可悲。语速之快,加上轻微的口吃,让图灵的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奥斯卡提名这么多,我相信电影《模仿游戏》一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