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被称为“无夏之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夏天一般都是最炎热的时期,那么无夏之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816年被称作“无夏之年”则是因为在1815年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发生喷发,这座火山喷发的时间整整达到了三个月之久,火山口不断地向外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天空中全是颗粒分子,蓝天白云全部不见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乌压压的黑云。
因为火山喷发的时间太久,加上烟雾长时间阻挡了太阳光的辐射,导致了平均气温大幅下降,最终造成了1816年全球大范围的极端寒冷气候,所以大家才会称1816年为“无夏之年”,那个时候的北半球整天处于一种烟雾弥漫的状态,即使到了夏季,没有太阳光的直射,也会感到特别的寒冷,农作物的收成也几乎没有,很多人民都饿死了。
为什么火山喷发会导致太阳光不能直射呢?其实火山灰就好比烟囱里的烟尘,由于火山喷发的冲力让这些火山灰升到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高空,进入了大气层,由于在大气层的火山灰过多,导致水雾等不能够把这些火山灰带走,所以才会一直遮挡着太阳的直射,而且火山喷发出的气体中含有的大量硫元素,也阻挡了部分太阳光线。
其实说得好听点就是“无夏之年”,说得难听点呢,就是“世界末日”,想想当时的人们整天生活的昏天暗地,完全看不到希望,还是挺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