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教育心理问题(为了避免没人回答时丢分,回答满意的加50-100分)
课程:简单来说,指的是课业及其过程。用在教育上,指学校课程,指学校学生应该学习的科目总数及其过程和安排。
课程是教学主体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权重和过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是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
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比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学科。比如数学课,生物课。这样,狭义的课程就成了教学主体(学科)的代名词。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本质研究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不仅指那些明确表述的、显性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内容,即显性课程,也指那些隐性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既包括按照课程安排组织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限于各科的静态集合,还包括教学顺序、过程、时限的统筹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过程安排的总和,包括学校教授的各种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的历史和当代各国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重要的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的社会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内容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新工人和新政治接班人的需要;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而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与课程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来源。教学内容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从人类积累的总知识中选取,体现了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本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同步;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和新发现对课程发展和变革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社会科学也有类似的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影响。
(3)儿童的身心发展
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掌握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征等都是影响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其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学者们长期的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种需要:认知活动的需要、价值导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和身体活动的需要。课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知识的发展,也反映了个人的* * *同样的需求。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国家设计的课程体系,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以上六个方面;教材编写的制约因素。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制约着教材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学内容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学生的身心发展强烈地影响着每个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组织。
(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回答。)
教材体现了以下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第一,让教材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
1.注重科学文化。
重视学科的科学价值,注重其文化内涵。通过教材的镜面反射,结合学科内容生动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学科的作用(工具作用和人文精神),让学生逐步了解学科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2.注重基础,返璞归真。
重视学科之间的互动。强调基础知识和方法在实现这些转折中的作用。回归自然,引导学生理解初等学科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重视理念立足发展
注重渗透和揭示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加强学科内部联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内容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用学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应用学科的能力,在心中播下“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贴近生活,注重过程。
内容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材的组织和编排注重知识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源。
2.开发思维,引导探索
内容的呈现力求体现学科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其体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并创造情境
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学科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重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3.新课标下,你认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基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程序,而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全面性、个性和发展性。不存在不好,差等对学生心理伤害很大的词。传统的政治功利性评价太强。比如“三好”中,最重要的几个字是成绩、纪律、服从,这可能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分强调学生,不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不仅是政治家,也是科学家,需要各行各业的专家,只要有能力造福社会。
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创造力需要激发、挖掘和培养。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很重要。一个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伤害学生一辈子,也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如此。所以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关注学生可能受到的影响,对他们的发展有好处吗?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和尊严,杜绝偏见,客观公正,讲究艺术语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希望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前我们评价学生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自觉不自觉的分为三种:三好,各方面优秀,没有任何缺陷;中等生各方面都一般,需要努力;穷学生什么都穷;没什么。一节课的评语不超过20句,很多同学的评语都是一模一样,一点个性都没有。即使过了三年,六年,十年,所有学生的评价都是一模一样的。学校的学籍档案里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完全没有与时俱进。如果老子和他儿子评价一样,我们老师有没有反思过?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好处?人是宇宙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神,是最个性化的动物,也是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用几十年前的话来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对民族命运是极具破坏性的。
评价学生,首先要知道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要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让家长明白,不能只从老师的角度去依赖学生,可能更有效。通过调查报告、学生自身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给学生做模型,贴标签。不能先分三六九等,不能先入为主。我们应该根据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刺激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我班2003级有个学生,在别人看来什么都不是。他每天上课就是痴迷打球,上网,讲故事,看小说,要么就是睡着了。这样一个“头疼”的学生,被同学鄙视,被父母埋没,被很多老师疏远。如何评价他?有必要雪上加霜,让他成为第二个马加爵吗?我在评论里写道:你是我班最高的(他的身高超过1.8M),你的球技让全校都佩服你。你在网上搜索信息的速度可能是全校第一。这些都是你的强项。希望你能成为马拉多纳第二(他崇拜的明星),或者比尔盖茨第三(他有个朋友是电脑黑客)。期末他拿着成绩单回家,看完评论哭了,然后全面进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如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现在大学生活很好。足球队的核心,绝对的计算机专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老师不会无限期的表扬学生,也不能故意掩盖自己的错误,更不能报喜不报忧。允许学生犯错,学生也一定会犯错。过分表扬学生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所谓的“三好”学生。过度的赞美给他们带来了傲慢和自大。据统计,很多中学的尖子生都不如十年后的中学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学评价不当的后果之一。现在有些地方有人提出老师教不了学生的观点,这是极其危险的。学生不比成年人好多少。如果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只听到表扬,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并没有好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批评谴责,让学生明白,记住,关键不是要不要批评,而是怎么批评,怎么让学生吸取教训。毛泽东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多次提到“团结——批评——团结”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要以这种精神为基础。学生害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知道自己不会改正错误,把自己的错误当成“功劳”和“荣耀”。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中庸,粉饰错误,唯。由此看来,学生的评价方式尤为重要。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要客观公正。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很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做出不同的评价。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对同一个人不同的评价。传统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说了算,一笔钱就搞定了。有的班主任还来“打压”“控制”学生,甚至威胁“不听话”的学生。这样肯定达不到教育的真正效果,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人说中国奴性。如果要找原因,这可能是其中之一。长期威胁,不允许犯错,不听话就是“坏学生”的环境,你还能指望他突破常规,有创新精神?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的基础教育还不错。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难道我们的班主任也应该对教育负些责任吗?
现在,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才不会漏掉他们?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引入“听政”模式更好,民主集中的模式更合适。家长会,学生会,教师会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后的评价是综合的。方法征求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见,根据中学生的一些规章制度,参考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导向的成才趋势,由学校、社会、家长制定。学生满意的方法。让每个人都有成就感,有责任感,有上进的欲望和动力,有努力的方向。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为中心,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只有关注中心,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是我们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这个可能回答不了重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路。
4.新课标下,你对教材的呈现有什么建议?
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改进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材的呈现形式,完善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如科普小品等。),安排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教材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2.重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法。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深远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并开设“信息技术应用”(精选内容)专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
希望你对我的回答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