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有哪些盈利模式?
一、自媒体+广告
互联网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是先积累大量流量,然后再分发流量。分发方式可以类似百度竞价排名,也可以是CPC、CPM、CPA等多种付费形式。
通知也可以通过用户的社交分享来分发。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像百度这样的中心化流量分发平台逐渐被削弱,被无数的“小中心”取代。自媒体就是它。
类型之一。
如果你想问十个自媒体人如何盈利,九个会告诉你先积累大量粉丝,然后帮广告主写软文或者直接上banner。这种盈利方式在2015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根据社交媒体广告平台微博易给出的数据,微博易
去年自媒体意向订单金额高达7亿元,微博部分个人自媒体最高收入达548万元,其中近50家超过百万,单个广告主最高投入654.38+0948万。
袁做的是社交媒体传播,最多选了7000个自媒体为品牌代言。此外,据传某汽车厂商宣布,明年将把60%的广告预算投入新媒体。
相对于数千亿的网络广告市场,自媒体广告仍然是沧海一粟,但目前的数据仍然足以让很多自媒体人兴奋。但是,通过和很多广告主聊天,我发现除了那些狂妄自大的。
大字号之外(头条6位数,甲方不允许改文案),大部分自媒体号在广告市场仍处于弱势地位,收费方式甚至已经苛刻到按销量换算付费。通过带参数的链接
发,自媒体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了返利网。简单来说,广告主的真实意图还是导流,品牌层面的推广似乎还没有转向自媒体。
除了那些牛逼的人,自媒体广告的二次赢家应该是那些手里握着几十个号,自称有“矩阵”的人。比如有个心灵鸡汤叫《杜悦》,有1.9万粉丝。
个人来说没什么,但是这个号背后的公司同时有20多个类似账号,粉丝数加起来将近10万。有了这个数据作为背书,“杜悦”的头条价格也达到了6。
数字位数。
但智美更担心的是,在微信朋友圈广告门槛不断降低,各类智能移动广告平台不断推出,新的移动流量巨头不断形成的时候,自媒体广告是原始的、手工的、粗糙的。
粗糙的广告形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更难的是,面对这种挑战,自媒体并没有太多应对的招数,因为所有的技术开发都在腾讯手里,媒体很难通过。
自主技术开发实现高级智能广告,更不用说数字营销了。更何况,手工制作的软文也会削弱媒体本身的价值。目前微信文章的打开率在不断降低。
这就是证明。
二、自媒体+付费阅读
有人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知识,但同时知识也是最没有价值的。互联网的诞生与“自由”精神
也把知识的价值稀释到最低。在版权意识特别薄弱的中国,很少有人愿意为知识付费。媒体的崛起为民众赢得了更多的话语空间,但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量。
垃圾,进一步加剧了知识或内容的贬值。
内容贬值的最大后果是媒体人的创作热情锐减,各大媒体平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问题,所以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激励机制。比如微博在做长文打赏,视频打赏,微任务广告分享。今日头条在做“千万元”计划,已经签约179。
三个作者,今日头条保证这些作者1万元的底收入。但归根结底,这些设置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奖励”。打赏的核心是“打赏”,而不是买卖。奖励的动机当然可以。
我可能会觉得你写的真好,但我也可能会觉得你辛苦了,给你点钱吃饭。简而言之,这种机制可以让媒体人开心一阵子,但不能持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当新鲜感过去之后。
之后愿意打赏的人自然会锐减,自由意志感依然盛行。
更高级的形式是做付费阅读。这种模式在专业和内容生产的领域更具选择性,如金融和经济。
门槛高、难以获取信息的领域更容易实施。摩尔金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摩尔财经曾经有一篇文章叫《两会股市“风口”解析》,定价188元,刚好一半。
天,有500多人购买,收入超过65438+万元。也正是这种机制,让雪球上的很多作者都跑去摩尔金融。
另一种简单易行的付费阅读实现方式是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其细致的调查和独到的分析可以吸引一部分优质读者,读者的付费意愿高于一般内容。而普通媒体人几乎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内容,这往往是传统资深媒体人转型后的作品。
总的来说,奖励媒体不难,但难以为继,大部分入不敷出,付费阅读的模式对大部分来说不现实。归根结底,自媒体的内容还是不够专业,不够深入。也许只有当垃圾信息多到大家都受不了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才会明码标价出售。
第三,自媒体+电商
媒体驱动型电子商务、社交型电子商务、社区型电子商务等名词对于爱玩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吃货中国”、“月食”、“一篇文章”等小而美的项目的兴起,还是阿里投资微博、自建业务的大动作,似乎媒体、社交、电商的结合已经成为解决传统B2C获客成本上升的有效途径。
这种模式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粉丝,然后通过软文销售自己的产品。
与传统B2C不同的是,媒介驱动的电商不是直接卖东西或者赤裸裸的打促销,而是给你洗脑,形成粘性,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把商品卖给你。传统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
它只是一个商品,背后隐藏的是品牌、人和故事,而媒体驱动的电商正好填补了这个短板,把人和品牌放在了产品的前面。以茶的自媒体“茶王曼心”为例。及格
不断分享茶知识、茶道、生活方式,线下举办各种茶会吸引了众多热爱茶、追求生活的粉丝,再输出有趣的软文,推广自己的茶品牌——小茶予言。
茶人王新在死气沉沉的茶叶市场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媒体驱动的电子商务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适合这种模式的往往是那些低频高客单的产品(艺术品、工艺品、需要品鉴的商品),比如大家都趋之若鹜的《海贼王》。虽然它卖的不是奢侈品,
不过,也够奢侈了。主要消费人群是吃吃喝喝的小姐,或者支持小资的文艺青年。总的来说,自媒体人很难承受这种长期不发的范畴。相反,一般高频快速消费品
如果用媒体思维去做,往往会死得很惨,因为做媒体和内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这个闲功夫,还不如多跑渠道,多找人刷单。
媒体驱动的电商对内容的要求非常高。能带来销售转化甚至洗脑功能的内容,绝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或者笑话,卖萌卖萌(当然也不排除各种)
●强迫网络名人在15线上俘获大量年轻人)。例如,“吃货中国”是一个标准的媒体驱动型电子商务,由美食家殳俏创立。他们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视频和剧集。
不超过10分钟,讲一个地方美食或土特产,风格像《舌尖上的中国》高级版。据其内部人士透露,这样一部片子的成本在50W以上,显然不是一般的屌丝。
我买得起。但另一方面,如此巨大的投入带来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2014年,仅粽子一个品类的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
一般来说,想玩电商自媒体,首先要想好自己兜里的钱够不够,因为自媒体阶段需要花的钱不小。要知道“一食”的创始人是一个有钱人家,“月食”
写这个故事的肖恩有自己的影视工作室。如果他没钱,可以像中国一样拿到幻想曲的投资。其次,自媒体,我要思考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
超越媒体的能力。毕竟不管是媒体型的电商还是情怀型的电商,最终还是要卖东西的。只是做代理并不能显示出你的高度和文采,但是你自己要发展的话还是会遇到的。
对各种鸡毛蒜皮的问题,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做媒体。
但媒体驱动电商的一个思路还是值得尝试的,那就是做一个平台,通过内容收集足够的流量,然后分发给平台上各种小而美的商家。目前Etsy、Bottica等国外巨头都采用这种模式销售各种手工作品和独立设计师的作品,但在国内还是不多见,其中也有一两家是死的。
总之,媒体转向媒体驱动电商的时机还不成熟,或者说能做的只是小打小闹,难以成气候。毕竟国人的消费水平和购物习惯还停留在淘宝,低频高客单的产品还没有成为主流。个性化需求确实存在,但也极其分散,召集成本对一个媒体来说很难。
第四,自媒体+IP
自媒体最高的盈利形式是IP运营。所谓IP,必须具备多平台、多内容、多媒体的特点,但同时又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品牌,把纷繁复杂的内容用统一的精神联系起来。
从比较成功的IP类自媒体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类叫“拯救不快乐”,如《万万没想到》、《迪奥斯人》,主要通过娱乐和恶搞的方式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技术含量。
低,粘性大,粉丝说不买账,比如最近的千万大电影;一种叫精神鸦片型,罗辑的思想和吴晓波的书友会都是这样的代表。他们经常打着智力输出的旗号。
不,迎合那些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类型的自媒体是刘一秒和其他成功大师的高级版本。要知道,成功是中国人最大的需求,拐卖成功当然是。
市场容量最大的企业。
其中,罗辑思维无疑将媒体做到了极致,不断拓宽IP的范围。从最早的脱口秀视频节目,到后来的社区建设、电商运营,罗辑的思路都是“亲切、有趣、有料”
作为核心理念,它俘获了很多渴望成功的心。如果要把媒体转化成IP,创始人必须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卡里斯马人格),能戳中粉丝的心。志美和罗振宇有过三段感情。
一天的接触,发现他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极端的自由主义者,喜欢用积极的语气说话,喜欢把真理推到极致,喜欢挑战传统思维,喜欢用极其生动的语言表达,当。
但是我也喜欢和别人争论。导致很多判断力差的人容易上钩,成为跟随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像罗辑思维这样的IP是有某种宗教意味的。社会团体
成员们把罗振宇奉为神明,“罗胖说”这四个字经常挂在嘴边。
如果你也有这个潜质,你当然有机会在IP方向上努力,但大多数人都会半途而废,因为对于观众来说,你不够勇敢,不够有趣,不够信息量。所以IP化的自媒体真的不是屌丝能玩的,屌丝最多扮演“粉头”(粉丝的头)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