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是其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是创造的巨大动力。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孩子往往好奇心强,对身边的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爱提问,喜欢调查。家长要爱护、鼓励、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合理发展。
孩子们对事物很好奇,应该鼓励他们提问。能够提问说明孩子在用脑,在积极思考。陶行知指出,“只有言论的自由,尤其是提问的自由,才能使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千千的发明是一个问题...”为此,他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敢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伟大的发明时说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喜欢刨根问底。“提问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体现,是创造力的萌芽。所以家长要善待孩子的提问,认真回答,尽量回答的生动具体,让孩子从小就享受探索事物的乐趣。
第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幻想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平时孩子总是喜欢歪着头拖着腮帮子静静思考,经常会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他们有很强的心理表现,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瞎想”和“胡说八道”来指责和否定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毁了孩子的创作欲望。
有鉴于此,家长要允许孩子自由想象,允许孩子产生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概念,如儿童画中的“红海”、“蓝太阳”、“彩色树”,都是孩子独特思维和丰富想象力的体现。我们要鼓励他们,用各种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讲故事、童话叙事、朗诵诗歌、音乐、小制作等。
第三,丰富孩子的认知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原有事物的理解基础上的。感性材料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感知的体验,想象和创造必然是疲惫和贫乏的。所以,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不断提高孩子的知识,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读物和视听资料,创造多种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机会;经常提供新奇的刺激,拓展孩子的生活,增强孩子的接受能力。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可以敲钟,挂彩色气球给他看。因为正是在不断接受和反应外界环境信息的过程中,婴儿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度,从而加快了智力发育的进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狭小,但智力发展迅速,这就需要家长带他去看一些没见过的东西,逐步拓展他的视野和阅历。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或者带孩子去儿童游乐场所。随着孩子走出家门,看到和听到各种新奇的事物和声音,会产生新鲜感,引起兴奋,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为以后的创造性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只有观察才能有发现。孩子天生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敏感性。只要和周围的事物有直接接触,孩子就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周围的事物来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引导孩子掌握观察方法,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第四,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思想、手脚、眼睛、嘴巴、时空)。首先是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们能够思考。二是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够胜任。应该鼓励孩子们用手和大脑去探索。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体化,同时也才能使自己的创新思维更符合实际,更有实际效果。
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多做。研究人员发现,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孩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式解决操作中的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难免会“闯祸”或出错。对此,家长应该宽容理解孩子,而不是批评责备。
当然,家长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和书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玩具越多越好。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小塑料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分辨不同的图像和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手眼协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在创造性的玩耍中发展。书籍在激发儿童智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书中的故事基本都是以图片为主,为孩子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形象。但由于孩子缺乏理解能力,家长要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他们可以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复述内容,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孩子的行为是由大人控制还是自己主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gottfried Heinert)指出:父母是促进创新的最重要因素,家庭中轻松、奔放、活泼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要过多限制他的活动。儿童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能力是儿童智力水平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是限制他的智力发展。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只要能拿到或搬得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玩具。比如你把地上捡的一根小棍子放在沙子里,你就自称是“种树”;把漏勺放进桶里搅拌,说是“捞”。这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扯淡”,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洁、听话、守规矩,结果孩子变得胆小,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孩子活动的教育方式,危害极大。家长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和玩耍,让孩子在沙滩、公园、海边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子、爬山、跑跳等。只有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孩子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允许孩子自己尝试,自己做决定。尊重原创,鼓励多元,让幼儿有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第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人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通常是智力、创造力和非智力的独特组合,其中智力是发展的基础,创造力是发展的高度,人格心理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在1973中,托兰斯得出结论:培养创造力的成功方法是让认知和情绪功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情绪和智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来看,很多时候,情绪远比智力强大。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总是伴随着崇高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创作过程绝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而崇高的情感动机,创作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要求孩子定时完成任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孩子有冒险精神,这意味着他敢于尝试对结果没有把握的新事物,并从中体验乐趣,享受成功;培养孩子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
总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合理利用影响孩子创造力的每一个积极因素,让孩子——“发展中的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