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2游戏吃鸡版
抢票房,编剧都是“亲日分子”,电影制作公司也在互相撕...在大家兴奋地数数的同时,也有片与片之间的争斗。
这场始于2017年底的血腥春节档大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未减弱甚至升级,2018成为春节档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2月份触底反弹。单纯纠结春节档的对错没有太大意义。
笔者觉得与其回首叹息,不如预测未来,明年的春节会怎样?几年后的春节会怎样?
2019春节档整理:一个字,不变应万变。
春节档与其说是全民狂欢,不如说是头部公司的“分蛋糕”派对。大到中影万达的光芒,小到一些原本批片的公司甚至是想不通其中猫腻的公司,都加入了春节档电影的制作方。就连做电视剧的华策也抓住机会出了贺岁片。
笔者大胆预测2019春节档基本可以有个大概轮廓,无非就是这几个名字:怪物猎杀3?唐人街探案3?XXX西游记前传?再加上雷打不动的《熊出没》和这两年尝到甜头的战争动作电影最高标杆:《战狼3》?
不知不觉中,自从2014年春节档票房突破10亿后,春节档就呈现出了一些规律,在2018年得到了更加有力可靠的印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春节档很可能会延续这一规律。
规则1
续集不多,只要有人看。
《爸爸去哪儿》1在2014年出版,《爸爸去哪儿》2在2015年随即出版,直到这个IP逐渐被政府限制,被民间淘汰。2014有《澳门风云》,2015有《澳门风云2》。直到后来《澳门风云》的口碑差到没人看…
更不用说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白,牛,降妖伏魔,女儿国,等等...
去年,笔者和一家做《女儿国》特效的公司老板吃饭。老板很老实地说:“你不用动什么脑筋。《女儿国》拍完之后,还会有红孩儿,红孩儿之后的哪吒,哪吒之后的盘丝洞。什么都不用多想。每年春节去一趟西部就够了。”
西游记系列由不同的导演和公司拍摄,成为春节档续集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可惜IP主吴承恩不能转世,不然他老人家一年赚几个亿的版权费也没问题。
西游记: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因为“稳”字,吴承恩老人的故事安排巧妙,拍摄顺利;也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古典小说,观众没有陌生感;很多剧情都是合家欢,老少皆宜都可以看。
不要小看“稳”这个字。春节档要的就是这个“稳”——稳赚不亏。所以大IP的续集非常适合春节档上映。只要前作成功了,同样的演员阵容也能稳步延续,故事也会在前作的基础上稳步延续。大不了换几个角,换个场景,就能做出稳稳的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熊出没》系列,简直就是“稳”续集春节档的经典力作,不知不觉连续五年进入春节档;《熊出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春节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很难想象再有一部动画片能赶走《熊出没》,成功抢占春节档动画合家欢的“黄金位置”。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9的春节档,我们还会看到熊出没,西游记,甚至是怪物猎人3和神探唐人街3,甚至是,作者预测的,战狼3。
你觉得有点烦,是不是?没事的。你还是会为这出戏付钱的。原因我们以后再说。
规则2
票房越来越稳定,观众也习惯了。
春节档的总票房,如同熊来熊往,也是异常的“稳”,但这种“稳”更多的是“稳增长”。2014年春节档票房首次突破10亿,达到145亿,2015年1810亿,2016年33.8亿,2017年348亿。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稳定”的规律,不仅票房收入越来越高,而且在当年票房中的占比也在增加:2015年票房440亿,春节档占比4.1%;2016年票房457亿,春节档占比6.0%。2017年全年票房559亿,春节档占比6.11%。从趋势上看,2018年春节档在票房中的占比可能更高,大概率超过7%。
此外,从近三年春节档的影片“量”来看,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从2016的4部增加到2018的6部。
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观众越来越习惯在春节假期去电影院看电影,而这种习惯是在过去4-5年里逐渐养成的。从大年三十到大年三十,各影院的观众结构都有明显的特点。家庭式购票、情侣约会、同学团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二三四线城市的观众群体中尤为明显。
春节观影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返乡年轻人催化剂”的作用。春运热潮下,一线城市上班族回归2-5线。根据2017的微影数据,每人可以带动3-5个左右的家乡潜在用户观影,这种观影习惯会随着每次返乡潮逐渐蔓延。另一方面,随着影院建设的不断下沉和银幕数量的不断增加,这样一个“返乡催化剂”在沉淀后经历了一次爆发,终于在今年被吹爆了,这种积累在未来几年应该还会继续。
规则3
从一家独大到群雄纷争,春节档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你应该还记得2014到2017,虽然春节很热闹,但是竞争还是有限的,比较温和。
每年总有一两部电影脱颖而出,成为最大赢家,而其他未能达到预期票房的电影,大多对比平时放大数倍的电影数量和票房量感兴趣和满意。
但是从2017开始,春运出现了激烈的肉搏战。知情人应该还记得,当时西游记之降魔篇票房11.5亿,拿下春节档冠军,功夫瑜伽也拿下8.7亿,票房5.7亿,票房41万。《西游记》虽然依旧是冠军,但是面临着三部大片同时追击,“抢票房”的局面。
这种情况以前在春节从来没有过。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档规模不够大,电影竞争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没有多少公司竭尽全力在一部春节大片上增加宣传成本;但是这样的情况在2017-2018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人鱼这种一刀切的现象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
2018是无罪史上“最猛的春节地摊”。早在春节档开始前几天,业内就有传言称,春节档补票令,即全国影院票价不得低于19.9元,单部电影补贴不得超过50万。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对手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高票房,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内容有信心,觉得自己就是自己。
除夕夜,春节档电影预售已经突破6亿,其中,《捉妖记2》预售2.68亿,《唐人街探案2》预售2亿,《西游记女儿国》预售2.6亿。
每部电影的宣传和开发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平均每部电影的宣传开发成本在6543.8+0亿左右。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从春晚、卫视晚会、高铁、飞机,到深度的跨行业营销,甚至农村围墙...
这样的预售和预售的投入,导致了票房天天有,反击好几天的局面,直到口碑逐渐消退。尽管微博中有各种各样的揭露和指责,但预售和预售中动作最少的红海行动,竟然是最后的赢家。
2018春节档的细节就不赘述了,但值得玩味的是,春节档的蛋糕分享者越来越多,6部电影齐上阵,100多位制作人坐在后面。像中影、华夏、横店、金逸、文投这样的公司至少投资了两部电影,证明狼和虎的竞争无处不在。如果未来的春节档有更多的电影、更多的制作人、更多的血淋淋的故事,请不要惊讶,从预售、公布到收官,这是中国电影市场所有真实现象的集中体现。
春节档神话:有瓶颈吗?春节档还会继续这么火爆吗?
很有可能在2019春节档电影会有更多续集,包括《熊来了又走》,已经有n年了。也有可能是“战狼+春节档”的双冠王效应完成了创票房新纪录的任务。当然,明年或者后年的春节档可能会有新的大片竞争。麻花FunAge可以用春节档拍出一部喜剧大片,《前任4》也可以把春节档作为一个大挑战...
然而,问题是,春节档的增长是否存在瓶颈?春节档一直这么火吗,10亿?200亿?
笔者认为,有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春节档的本质,同时预测威胁春节档持续增长的可能瓶颈。
01
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中国,电影业可能是唯一一个仍受到政府高度干预的大众消费市场。虽然它的很多业务环节已经完全向民间机构开放,但是它的日常交易情况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之中,至少在大方向上是这样的(至于谁偷了谁的票房,其实监管部门也没有特别关注过,从宏观上来看,都是小数字)。
不言而喻,看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消费,所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娱乐消费的规模。文化产业可以因此而成长,电影也不例外,春节档也不例外。
中国目前正处于所谓的“第三次消费升级”时期,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旅游等服务消费增长最快。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在整个经济趋势中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市场规律。比如在市场高速增长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往往对其消费能力有决定性影响。
电影并不是一种新的消费,它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了很久。只是近几年因为新的影院,盗版的治理,内容审查的放松,观众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变化,消费支出增加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制约电影票房或者春节档票房增长的,是人民的消费能力和物价水平。试想一下,如果平均一张电影票100元,三四线城市票房肯定会大幅下降,大家又会回到每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免费节目或者用wifi刷朋友圈的同一轨道。
这也是为什么春节档期前制片方和传播方之间会有补票订单和各种重复的原因,因为不可否认,全年的票房,包括春节档期的票房,并不是观影消费规模的真实体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联手自我介绍的“水分”。
02
春节档的“非电影化”
有人曾说,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中国电影低下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两年这种矛盾似乎缓和了很多,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怪物猎人》和《熊来了又走》随着好莱坞大片的升级,是否还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
三四线城市的人越来越喜欢看电影,春节全家出门,但这似乎和电影的制作水平无关。对于一线城市以外的人来说,看电影更像是过节,春节去电影院更像是找乐子,而不是真正的所谓“看电影的兴趣”:开动脑筋选一部看起来更有意思的就行了。
看电影本身变成了纯粹的消费,变成了纯粹的消遣,电影本身的意义变得不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危机。只要人们能找到更多更新的放松方式,春节看电影的意义就不会那么重要了。
春节期间可以出国旅游。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国旅游,看春晚的人数和去电影院看春节档的人数都会减少。当然,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春节出行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样,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有其他形式的娱乐,比如看一部热播的连续剧,比如玩一些游戏,那么春节期间看电影的人自然会减少。
当然,春节档火爆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红利。即使有更多的人被其他娱乐方式吸引,仍然会有足够的观众购买电影票。所以春节档的瓶颈是人口红利已经不足以支撑春节档的基本票房需求,到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至少目前来看,这样的问题并不严重。
03
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隐藏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整体观众的欣赏品味和观看水平的变化。
试想一下,如果今年春节档上映一部叫《澳门风云4》的电影,票房会是多少?不管砸多少公告和档期,估计都和《祖宗19代》差不多了。
所谓的三四线城镇年轻人,说实话,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已经离“文盲”或者“傻子”的同义词不远了。说白了,他们应该看所有的电影。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从2018开始,小城镇年轻人的品味也会提高,而且在提高。虽然很难指望他们对看电影有全面的批判性思维,但也不是什么优质的电影都能忽悠得了他们进入春节档的。
虽然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还参差不齐,但至少烂片太多观众会厌烦,会理解,会制作一些“不那么烂的电影”来吸引消费者。
春节档的瓶颈会到来吗?
有一天,镇上的年轻人路过县城的电影院,看了一些海报,摇了摇头:“真的没什么好看的,还是老样子。回家吃鸡。”"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电影产业和市场真的能发生质的变化,那么春节档瓶颈的到来或许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