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作为甜品界的一股清流,其实并不是绿茶做的。这是什么?

说起抹茶,我不禁想到甜品店的抹茶粉饼,饮品店的抹茶咖啡等等。大多数人认为抹茶颜色是绿色的,有很浓的绿茶香味,所以一定要用绿茶磨成粉。但实际上,抹茶并不是绿茶的研磨粉,而是通过其他不同的工艺制作的新鲜茶叶,比制作绿茶还要复杂。

抹茶的制作过程是在春季茶叶刚刚发芽的时候,也就是茶叶还没有采摘的时候,就开始对茶树进行重新清理,用稻草、稻草或者遮阳网将茶树覆盖在上面,这样就看不到强烈的阳光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茶的苦味,让茶进入口腔后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能有效提高茶叶中的叶绿素等微量元素,在色泽和质地上更符合抹茶的自然要求。

第二步是蒸,需要在采摘后的短时间内进行蒸,而不是像绿茶那样在锅里炒,而是采用车内烘焙或蒸的操作方法,将茶叶蒸熟,然后低温慢慢烘干。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茶叶的甜度,保证茶叶的绿色。

最后一步是用石墨或其他工具将蒸干的茶叶磨成非常细的粉末。这种粉的细度可以和面粉相比,甚至更细,因为只有这样抹茶才能浮在很多甜品和饮品上,口感会更香更细腻,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据了解,最纯净、最顶级的抹茶,可以研磨到两微米的精细程度。要知道干叶,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程度基本为零,不像谷物那么容易磨成粉。要经过多次反复打磨,才能把膜做得这么精细。

抹茶所需茶叶品种及栽培技术。另外,抹茶所需要的茶叶,在选种和栽培上,与绿茶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每一个茶树品种,每一片茶林采摘的茶叶都可以用来做抹茶。

最重要的是,抹茶不像绿茶,只喝冲泡好的果汁,而是可以大剂量直接食用。所以对原料质量要求很高。制作抹茶前要选择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咖啡因、茶多酚含量低的茶叶品种。

我们都知道喝茶的作用是提神醒脑。正是因为绿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如果直接用普通茶树品种做抹茶,数量多了对身体也会有一定影响。至少,要保证吃完一个抹茶饼,晚上不会失眠。

抹茶的起源很多人认为抹茶是从日本或其他国家传入的,但其实抹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魏晋时期。据相关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就有喝抹茶的习惯。古人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泡沫重花飘,春来施叶”,是冲泡这种茶的生动描述。从六朝到唐代,制作地面茶的过程一直在继续,但当时人们会将茶叶煮熟晒干制成茶饼,然后将茶饼打碎,再将其研制成粉末,用开水制作。

此外,唐代还提到“饮粗茶、散茶、端茶、饼茶者。”由此看来,从魏晋到隋唐,抹茶在中国一直存在。毕竟茶起源于中国,茶的所有延伸产品自然都起源于中国。

结论由于中国传统抹茶的口感还是有些差,不适合做甜点,所以在中国传统的甜点和蛋糕中很少见到抹茶。茶传到日本后,经过日本人的精细加工,成为今天甜品店的流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