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割据称霸的三国政权,为啥很少人知道?

三国时期其实还有个国家,曾经一度割据称霸,为何没多少人知道?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是分为了三份,魏蜀吴三家互相制衡,但是其实这与历史有不小的出入,因为在历史上,还有第四者的存在,东汉末年,其实是四足鼎立。

那第四个国家叫做“燕”,曾经一度割据称霸,但为什么不被人所知呢?

这就要让我们从燕国的领导者说起,燕国的领导者叫公孙度,原来是隶属于董卓的一个太守,但是董卓后来被十八路联军所灭,于是公孙度便在自己的领地——辽东地区自立为王称国号为“燕”。

但是燕国虽然建立了,其军事力量却不强,国内军队不多,出色的将领更是没有,好在其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防御外敌。于是,燕国就在魏蜀吴三国的夹缝中生存着,其他三国也没有想要去吞并它。

不过,如果仅仅凭借着地理位置,是完全不够阻挡不了其他三国去吞并燕国的,毕竟魏蜀吴的军队可不像燕国一样,那都是虎狼之师,真正让燕国存活着的是其一直秉承着的平衡之道。

在当时,魏蜀吴的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了,并且十分牢固,是谁也奈何不了谁,而燕国却是一只坚持做一个局外人,因此三个国家虽然都想占有,但又怕逼的太狠,燕国投入他国的怀抱,所以只能拉拢而不用强,加上燕国也表现得很老实,所以三个国家都无可奈何。

当然,燕国表面上看很老实,但是私底下,公孙度也是抱有着野心的。毕竟是在乱世,他也是想当皇帝,因此,一方面是在与其他三国虚与委蛇,在三国连年不绝的斗争中始终保持中立,让三国都对燕国无可奈何;但另一方面也在私底下发展着自己的力量,希望有一天也能让其他三者正眼看看自己。

可以说,这个方案的确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如果加入仍何一方的阵营,必然会引起其他方的敌意,进而染上祸事,而且若是加入其他阵营还很有可能被其他的国家同化,自己沦为附庸并失去独立权。这是一个有野心的领导者所不能允许的,而前文已说过,公孙度可也是想坐一坐龙椅的。

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其他三者可是连年征战,因此最后燕国还是遭到了波及。赤壁之战,曹操领着八十万的军队南下,却败于孙刘的联军。这让曹操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然后,他觉得自己的后方还不够稳固,于是转手就灭了燕国。

没错,并没有燕国想象中的凭借地利进行防御,曹操虽然无法消灭孙刘联军,但是想要消灭燕国还是容易的很。自此,燕国在这场皇帝的追逐战中率先被淘汰,天下真正成了三分之势。

其实回想一下,或许公孙度也许还是太过于胆小了一点,虽然他前期的战略很不错,置身事外的确为燕国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如果他在后面能果决的变更决策,也许国家的命运能有不少改变,毕竟,其他三位领导人可不是什么懦弱之人,而都是狠角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