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1,苏

苏于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里穷,但父母省吃俭用,为了供他上学不得不拼命干活。当他上初中的时候,他对数学不感兴趣。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会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是苏初三的时候,他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学读书。杨老师教数学,他刚从东京留学回来。第一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其船造炮,获取利益,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工业,救亡图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他大量引用并描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国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为了发展科学,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我不知道苏一生上过多少课,但这一课永远不会忘记。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触动了他,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为了拯救中国苦难的人民;读书不仅仅是为个人寻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生。这一夜,苏翻来覆去,一夜未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读书不忘救国”的座右铭。迷上了数学,无论是隆冬酷暑,还是霜降雪夜,苏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计算,四年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也就是当时的省十中)还珍藏着一本苏的几何练习本,是用毛笔写的,做工精细。高中毕业时,苏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工业学校,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较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同时撰写论文30余篇,在微分几何方面成绩斐然,并于1931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一直是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的讲师。正当一所日本大学准备高薪聘请他为副教授时,苏决定回到中国,到养育他的祖先那里教书。浙江大学教授回到苏后,生活非常艰苦。面对困难,苏的回答是,“苦难不算什么,我愿意,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这是一条爱国光明的路!”这是老一辈数学家的爱国之心。

2.陈景润(1933—1996)

陈景润不喜欢去公园玩,也不喜欢去逛街,但是他喜欢学习。当我学习时,我经常废寝忘食。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午饭的时候,摸了摸自己的头。哦,他的头发太长了。他应该赶快去理发,否则人们看到他会认为他是一个女孩。于是他放下工作,跑到理发店。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都挨着剪头发。陈景润的牌子是38号的小牌子。他想,现在轮到我还为时过早。时间多么宝贵,我不能白白浪费。他匆匆走出理发店,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笔记本,用外语背生词。他背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早上看外语的时候,有一个地方他不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懂。这就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去图书馆查查,然后回来理发。他站起来离开了。谁知道,他走了没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师的叔叔喊道:“38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想想吧。陈景润在图书馆看书。他能听到理发师的叔叔在喊38号吗?

过了很久,陈景润在图书馆找到了自己不懂的东西,然后高高兴兴地走到理发店。但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种新书,真的很好看。他跑进去又看了一本书。直到太阳下山,他才想起剪了头发。他一摸自己的口袋,38号这个小标志依然躺得好好的。但是他来理发店有什么用呢?这个号码已经过时了。

陈景润一进图书馆,就像掉进了蜜罐,舍不得离开。是的,又是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拿了两个馒头和一块咸菜,去了图书馆。

陈景润在图书馆找了个最安静的地方,认真看书。他一直呆到中午,觉得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一边吃一边还在看书。“丁玲玲……”下班铃响了,图书管理员大声喊道:“下班了,请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但陈景润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

图书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锁了图书馆的门回家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了,天渐渐黑了。陈景润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今天天气真怪!一会儿是晴天,一会儿是阴天。他拉下电灯的开关线,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他突然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始懂了。现在,他会回到宿舍,继续做昨天没做完的题。

陈景润把书放好,走了出去。图书馆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嘿,管理员去哪了?怎么没人来看书?陈景润看了看手表。啊,已经晚上八点多了。他推开锁着的大门;他冲着门喊道:“请开门!请开门!”但是没有人回答。在平时,陈景润会回到座位上继续看书,直到第二天早上。但是,不是今天!他要回宿舍做那道没做完的题!他走到电话机旁,给办公室打电话。但是没有人回答,只有嘟嘟的声音。他拨了好几次这个号码,但是没有人接。我们做什么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拨通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时很惊讶。他喜出望外,一探究竟,笑道:“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立即派一些同志去找图书管理员。图书馆的门开了,陈景润对图书管理员说:“对不起!我很抱歉!谢谢,谢谢!”他一边说着,一边跑下楼梯,回到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开始解决问题。

3.华·

华出生在一个开杂货店的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但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家。

华少年时特别喜欢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时,一篇优秀的文章震惊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指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他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了一生!华爷爷精心培养后辈,让年轻的数学家茁壮成长,让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他还不忘给多年的朋友写一些科普书籍。华爷爷曾向同学们介绍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一位老师想知道他的三个学生中谁更聪明。他采取了以下方法:事先准备三顶白帽子和两顶黑帽子给他们看,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戴上。

三个学生面面相觑,犹豫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读者,想想吧。他们怎么知道帽子的颜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先来考虑‘两个人1个黑帽子和两个白帽子’的问题。因为黑帽子只有1,所以我一戴,对方马上就会说他戴的是白帽子。但他犹豫了一会儿,这表明我戴了一顶白帽子。就这样,“三人两黑三白”。他们可以一下子回答“两个白帽子”的问题,但是他们都犹豫了一会儿,这说明我是戴白帽子的,经过同样的思考,三个人都得出结论,他们是戴白帽子的。看这里。学生可能会拍手称妙。后来华爷爷把原来的问题复杂化了。如何解决“N个人,n-1个黑帽子,几个(不少于N个)白帽子”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很容易解决。他还告诫我们,善于“退”复杂的问题,“退”够了,退”到最原始的地方而又不失重要性,是学好数学的秘诀。

4.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县人。他从小阅读了很多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刻苦学习,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直径三周”为周长。圆周率应该是“一个圆的直径比一个星期三的直径还多”,但剩下多少,众说纷纭。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线法”,即用一个正多边形内接的周长来近似一个圆的周长。刘辉计算出96边多边形内接的圆为π=3.14,并指出正多边形内接的边越多。经过刻苦学习和反复计算,发现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得到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作为缩减率和密度率,其中小数点后六位为3.141929。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分数,最接近π。无法考证祖冲之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如果他试图按照刘辉的“割圆术”的方法去找,那就要计算出圆内接16384个多边形,那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毅力和智慧令人钦佩。国外数学家在祖冲之计算的保密率中获得同样的结果,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国外有数学家建议将π =称为“祖率”。

祖冲之展出当时的名著,坚持实事求是。他通过对自己测算的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过去历法中的严重错误,并敢于加以改进。三十三岁时,他成功编撰了《大明历法》,开辟了历法史上的新纪元。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宣(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了一个原则:“力量和潜力是一样的。产品不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位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切割。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总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立体的体积就相等。这个原理在西文里叫卡瓦列里原理,但在祖父子发现这个原理1000多年后才被卡尔·马克思发现。为了纪念祖父子的伟大贡献,大家也把这个原则叫做祖氏。

5.陈省身

陈省身1911 10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几何学家。当他十几岁时,他显示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在他的数学生涯中,几经选择,艰难攀登,终于辉煌。他对全球微分几何的杰出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加当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主持和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热爱家乡,每年回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养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在21世纪使中国成为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时被秀洲中学一年级录取。此时他已经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已看完《封神榜》、《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在天津法院工作,陈省身一家搬到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周伟路。次年,他进入离家近的扶轮中学(现天津铁路一中)。虽然陈省身在班里很年轻,但他充分显示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陈省身考上南开大学时还不到15岁。他是全校有名的青年才俊。大学生遇到问题要找他请教。他也很愿意帮助别人。一年级,有一节语文课,老师出题目写作文。陈省身写作速度很快,往往一个话题可以写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学生向他要,他自己留了一个,其余的都送人了。直到他发了作文,才发现给别人的人比自己的分数高。

他不喜欢运动,但喜欢打桥牌,而且打牌很出色。图书馆是陈省身最喜欢去的地方,他经常在书库呆上几个小时。他阅读各种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的父亲都认为物理更实用,所以他们打算在二年级分科时选择物理系。但是,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他既不能学化学,也不能学物理,只有一个办法——进数学系。

数学系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年级只有五个学生,陈省身和吴达仁是班上最好的。吴达仁,广东人,南开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他曾经是一个高等物理系的,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他和陈省身变得非常亲密,成了一生的知己。姜立夫很庆幸有两个这样优秀的弟子,开了很多当时看来很高深的课程,比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请陈省身做他的助手。任务是帮助老师批改试卷。一开始我只改了一年级,后来我让他改了二年级,另一个数学教授也把卷子给他了,月薪10元。第一次拿到钱的时候,陈不无自豪。这是他的第一份劳动报酬!

陈升考上南开后,住进了八里台教学楼。每个星期天,当他从学校回家时,他会经过广海庙,这是一个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耀武扬威,他很不高兴,忍不住快步走开。再往前是石楠的“三顾”,那是一个烟雾弥漫的地方,让他极其反感。当他从家里回到学校时,他必须经过石楠和广海寺,直到他进入八里台校园时,他才感到放心。

6.丘成桐

丘成桐,男,1949,广东汕头人。他的家乡是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我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我的父亲和教母很善良,丘成桐童年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14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录取。

父亲14岁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逃学一年,成绩很差,差点掉出榜。19岁的时候,他来到了美国伯克利。“他21岁毕业的时候,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想聘请阿丘教授时,陈省身先生引用的一句话。10年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骄子。距离他进入伯克利,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一个小时的报告,还不到10年。在他只有28岁的时候,也是那一年,陈景润老师受邀做了45分钟的讲座。在此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32岁的他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凡勃伦奖——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被授予菲尔兹奖章——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获得克劳福德奖。

此外,他还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州最佳科学家称号,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大学期间,他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课,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他杰出的成就和研究精神得到了当时美国教授萨拉夫的赞赏,萨拉夫极力推荐他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生。70年代前后,伯克利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聚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获得了IBM的奖学金,师从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牌和荣誉都颁给在教室里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阻止丘成桐继续做大量复杂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果。

坚忍不拔、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不是每个有这种精神的人都能取得和丘成桐一样的成就。数学需要勤奋,也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有几何学家的直觉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先生回忆说近20年来一直在思考许多数学难题。虽然他们仍然没有解决,他仍然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数学事业。从1984开始,他在国内招收了十几名博士生,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不仅是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也是教他们如何理解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以1996获得了凡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探索出它的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索不仅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邱先生绝对不是完人,但绝对是大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精彩的定理。学数学的,读研究生就知道他的定理很精彩。他的卡拉比猜想无疑是数学界,尤其是超弦理论中最深奥的定理之一,我想邱教授是绝对想不到的。

他个性很强,不离不弃,不离不弃,作品获奖无数。这些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误解。由于少年时期的成功,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成名了。有人说他傲慢自大。当然,这样的成绩也给了他嚣张的资本。我把他和陈升相比。陈省身先生,和他相处久了,大家都知道他们傲慢,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很直率。数学和做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如果他看你,说明你数学不好。他不想和你多说话。你不做他眼里的事,他也不想理你。

王老师不笑,也能和大家和平相处,但这笑容里包含着尊重还是不屑,你自己能感受到。他们都是我最崇拜的真正的绅士和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绅士和真正的数学家。我觉得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宝藏。

30多年来,邱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和物理的脉搏,而且引导着世界数学的发展趋势。他一直以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许多中国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员遍布国外各大重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