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讲讲铜奔马的历史?

铜奔马是中国罕见的精美珍品,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甘肃武威,成为中国旅游业的象征。

铜奔马是中国众多珍贵文物的代表,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但是这个出土的国宝的故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坟墓灾难

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和考古人员参与的情况下,铜奔马古墓在文革期间被公社社员随意挖掘,古墓的情况可想而知...

雷台祠堂位于甘肃武威以北两公里处。雷台庙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夯土平台上,因后殿供奉着“雷祖神”雕像,故又称“谭磊”。

1969,武威鲜公社社员在雷台祠堂南挖战备地道。9月10,成员发现隧道边墙上有一面蓝色砖墙。王队长举起镐头朝砖墙砸去,砖墙上砸出一个黑洞。人们爬进去,发现这是一座青砖砌成的坟墓。

借着手电筒的光,人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青铜人像、青铜马车、青铜马等。整齐地排列在墓中,旁边还有一张棺材床。里面有两块骨头,骨头脚下堆着几个陶罐。当时,成员们把这些青铜车马误认为是“金人”和“金马”。王立即封了洞,并警告大家,此事不可传扬。

然而第二天,迅雷平台下挖出“金人金马”的消息迅速在制作组传开。到了晚上,王急忙叫人把洞口重新打开,把里面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麻袋,悄悄转移到大队的仓库里藏起来,希望事情平息后再做打算。

王害怕公社领导会发现这件事。为了掩人耳目,9月15日上午,他动员大批农民赶到雷台山脚下,在离洞口约20米的平台下重新开挖隧道。挖掘出来的坑道恰好与这个古墓的坑道形成直角相通,大家就在墓的尽头找到了这个墓。那里堆放着大量的铜钱,墓周围散落着一些铜壶、铁器、陶罐。

得知消息的公社书记立即下令将葬洞封闭,并派专人监控现场。无为县有关领导立即派党寿山和张有追回流失文物。

武威博物馆研究员党寿山回忆说,当我们爬进隧道大约30米的时候,看到右下方有一个黑洞,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砖墓。我从事文物工作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墓葬。墓里有很多钱,还有一些陶器;另外,我看到了翻倒的棺材板和骨头。据此可以判断,这个古墓的随葬品在当时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当时就意识到重要的文物被移动过。

国宝幸存

古墓多次被盗,但由于盗墓贼对青铜国宝毫不知情,青铜车马仪仗俑队一直保存完好至今,最终成为人类的共同遗产。

党寿山和张有到处打听文物的下落,村民们都说不知道。在他们反复说明这些文物的重要价值后,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他们隐藏的文物,王同意让他们看藏在仓库里的文物。

当面对这些珍贵的文物时,党寿山惊呆了。大量的青铜车马礼仪俑和大量的青铜器都堆积在一个油罐里,文物的人为破坏非常严重。他们立即将这些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

165438+10月3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魏怀恒、张学政前往武威。清理墓葬时,专家发现了几个早期被盗的洞,但当时被盗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隧道右侧壁有一口古井,井径1.2m,井深约12.8m,其独特的人字砌砖方式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古井到底是排水系统还是为了迷惑盗墓贼,不得而知。

古墓分为前、中、后三个主室。

墓门朝东开,墓门至后室全长19.34米。前室由隧道和东面的墓室组成,古井位于墓室隧道右侧墙上。

青铜车马俑和青铜奔马在墓前室陈方的右耳室。青铜器存放在中室,中室右耳室配有一座五层陶制建筑和大部分陶器物品。后屋很小,是主人和妻子合葬的地方。这里还发现了四枚盖有“将军”印章的银印。

墓主人生前地位非常显赫。虽然该墓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230余件珍贵文物,尤其是99件铸造精美的青铜车马,可谓国之瑰宝。

墓主人的人生经历

青铜车马大型礼器随葬的现象在汉代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这仅仅是为了显示这位将军的显赫与奢华吗?

墓的年代和墓主人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专家认为,从墓的形制、出土的陶器、出土的“五铢四出”和铁镜,以及出土的青铜马铭文来看,雷台墓的年代应为东汉末年。

汉魏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银根短缺。据后汉记载,被称为“两千石”官的提督死后,铺地钱可达2万枚,雷台汉墓出土铜钱2.8万余枚。

在出土的12男女青铜俑的背面分别刻有“张的奴婢”和“张的奴隶”字样,可以断定墓主人是张。胸前有铭文的八匹铜马和四枚将军银印告诉我们,墓主人曾担任“张掖长”,后来成为无为县的“左奇前官”。四枚将军银印,证明墓主生前四次被授予“将军”称号,还担任过无为县县令。

出土的青铜器上随即刻有“张君前妻”和“张君后妻”的铭文。《礼记·礼乐》规定“天子之妃称皇后,诸侯称夫人,大夫称儒者”。可以断定,墓主人的最高地位是封臣。

青铜车马大型礼器随葬的现象在汉代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但武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铜矿资源丰富,以青铜冶炼技术闻名。所以在将军墓中发现青铜车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赛马的奥秘

青铜奔马昂首阔步,双腿疾飞,气势非凡,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青铜铸造技术和冶炼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学者认为,青铜奔马是墓主人的坐骑。但是马蹄下的怪鸟否定了这个观点。

有人认为青铜奔马是汉代“香马风”的产物。“相马风格”是评判一匹好马的标准。这匹青铜奔马从形象特征上完全符合一匹好马的标准,但是它奔跑的姿势却很奇怪。它的前蹄弯曲跳跃,后蹄用力推出,马的双蹄与前胸平齐。这种手势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

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认为,青铜奔马象征着“天马”,即“血马”,是丝绸之路的特产。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神应自西北来。”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西部。从青铜奔马的体型特征分析,体型巨大、强壮、修长,确实是以西域的“大宛马”,也就是汉代所谓的“天马”为原型铸造而成。在汉代,“天马”被老百姓尊为“妈祖神”,对“妈祖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么,青铜奔马会是“妈祖神”吗?

青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发现其头部和背部有明显的绘画痕迹。这种特殊的彩绘图案叫做“云纹”,是一种表现在“马神”身上的“羽翼”,可以让“马神”飞来飞去。因此可以推断,青铜奔马就是“妈祖神”。

骑马车

郭沫若认为青铜奔马脚下展翅的鸟是燕子,将青铜奔马命名为“骑在燕子身上”。但是对于这种神奇的鸟,专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东晖认为,从飞行姿态和翅膀样式来看,这些鸟是燕子。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储士斌认为,马踩的那只鸟绝对不是燕子。这种鸟整体形状细长,头圆,颈粗,眼睛大而突出,肩部凸起,尾巴长,不分叉。这绝对不是燕子的特征,应该是猎鹰。

也有人认为这只鸟是“麻雀”。龙雀原是秦人崇拜的“鸟图腾”,又称“飞廉”。人们称之为“风神”,常以长着翅膀的鹿头马出现,后逐渐演变为领头马。到了汉代,“飞廉”改名为“龙鸟”。但同时出土的“龙雀”与这种鸟毫无共同之处。

最后,专家认为青铜奔马下的鸟真的很像燕子。中国古代有一匹好马,叫“紫燕”,能跑得和燕子一样快。所以在李白的《马天歌》中有“后来笑晏子”的千古绝句。这里的“晏子”一词是双关语,既指“好马”,也指“飞燕”。青铜奔马不就是这个历史典故的真实写照吗?

燕子以平均每秒80多米的速度居鸟类之首。人们在马下创造一只飞燕,显然是为了表明马跑得比燕子快,以此证明它是天马。

在甘肃酒泉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祥云中有一匹飞马,其形状与青铜奔马惊人地相似。可见,这匹青铜奔马应该是墓主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上面有祷文保佑将军死后灵魂升天。

时间过去了1800多年,但这并不影响这件精美珍贵的文物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青铜奔马的奇妙构思和独特造型,以及精湛的铸造工艺,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