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照片国家
但后来变成了“蓝色国度”。
大概是电厂的人翻译或者字幕有问题,按照形声字读。
南诏隋唐时期,分散在今天云南的部落很多,名字很多,很难拿下。就种族而言,主要有白人蛮族和蛮族。
唐初,乌蛮还过着畜牧的生活,不会纺纱。男女都用牛羊皮做衣服,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公元7世纪初至中叶,乌蛮征服了当地的白满,建立了六道诏令。乌蛮称王为圣旨,六圣旨就是六国。这六道诏书分别是:(1)孟舍诏书,因位于最南端,今微山县又称南诏;②蒙古圣旨,在今微山县北,是蒙古圣旨的北邻;(3)上谕越析,在今宾川、凤仪两县;(4)?诏,在今邓川县;(5)波穹圣旨在今洱源县;(6)施琅,在?给东北的信。70年代后,西藏势力进入洱海北部。南诏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所以还是依附于唐朝。为了抗吐蓄,唐朝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
到了南诏王毗罗阁,其他诏令逐渐消灭,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以南)。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册封毗罗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不断扩张疆域。鼎盛时期占据云南、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斗争。794年,南诏出兵抗击吐蕃,摆脱了吐蕃的压制和压迫。然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与唐朝的矛盾加剧,战争不断爆发。830年底,南诏攻陷成都,掠夺子弟、劳工数十万、贵重物品,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唐朝的强大影响下,统一后的南诏发展迅速。南诏参照唐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治组织。南诏还实行均田制。
南诏的生产关系很复杂。封建主义出现了,但奴隶制仍然普遍存在,一些落后地区还处于氏族制度阶段。总的来说,南诏还是一个奴隶国家。
当时南诏犁地有两头牛,三个人,一个牵着牛,一个压着犁轴,一个操作犁。其农耕水平明显落后于汉族。南诏的纺织技术以前比较低,但是自从成都的织工进入云南后,南诏的纺织技术已经赶上了唐朝的水平。南诏的冶炼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兵器如波刀、惆怅刀、刀鞘等都极为锋利,声名远播。南诏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现存的南诏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塔,雄伟壮观,是由汉代工匠龚涛和韦仪设计建造的。
南诏后期,大臣专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902年,汉族大臣郑辉的第七世孙正推翻了蒙古人的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河”。
南诏的兴衰
云南,在中国的西南部,居住着各种各样名字的民族。《新唐二侠传》中所谓的“群种不胜枚举”确实是真实情况。汉人进入云南,建立了许多聚居地,开始传播先进文化。战国时期,楚姜庄?他带兵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相传库兰镇(昆明附近)是庄?建成了。秦国经常开一条五尺宽的路,从蜀通到云南(诸葛亮开始拓宽道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大将郭昶灭滇,设益州郡。东汉时增设永昌郡(知布围,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增设兴谷(云南马龙县)和云南祥云两县。此后,历代王朝相继增设郡县,扩大统治势力。对于非汉族居民,他们都采取了诸葛亮的“纪法粗,外族粗安”的政策,即“因其俗,不放其去”,以求安居。当然,有些民族与汉族接触多了,经济文化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民族还是落后,甚至非常落后。621年,唐高祖建立耀州(在云南姚安以北),掌管吉米州三十二年。632年,唐太宗在戎州(四川省宜宾县西南的尹波bó道)设立巡抚公署。唐玄宗年间,巡抚署管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扩至九十二州。解放意味着随心所欲地来来去去,互不干涉。这种囚禁状态不利于落后民族,因为汉族的统治阶级可以慢慢延伸势力,安置郡县,迫使民族逐渐撤退。另一方面,比如南朝梁末,梁朝统治者退出云南,郡县全部被贵族土司占据,不利于各族人民,因为恢复贵族土司统治,壮大郡县落后势力,是一种倒退。唐朝天宝年间,云南建立南诏国,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局面,对各族人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诏是以乌满蒙古姓为王,白满姓为辅,全国各民族(包括汉族)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权自然会削弱郝先生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各民族* * *于一身的国家,自然要废除羁绊国家;要抵御唐、吐蕃的强邻,自然要提高国家的经济文化。南诏、大理经过500多年的统治,全国原有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经济文化普遍提高到了汉族的水平。虽然有些民族还保持着所谓的“旧风俗”,但与南诏建国前相比,数量没有那么多,水平也有些提高。
南诏和大理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作用,那就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落后民族的经济文化提升。
二、统一后的南诏国
唐历帮助南诏统一,原本是想让南诏更加努力的牵制吐蕃。皮洛格利用唐与吐蕃的矛盾,站在唐一边取胜。胜利之后,南诏和唐各有各的主张。南诏王是蛮族,但他的臣民是白种蛮族。有理由把西方吞并到东方,建立一个白蛮族国家。然而,唐为了保护关,南诏更加努力地进攻吐蕃。就这样,虽然双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实际上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745年,我们剑南的使臣张秋(姓)和贞德派使臣去云南,不符合皮洛格的话,皮洛格很不满意。748年,皮洛格死,子格罗丰继位。
南诏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1)与吐蕃反唐;(2)唐朝反吐蕃;(3)向外进攻和掠夺,三个阶段。这样一个过程是由其自身的弱点决定的。
(1)南诏吞并吐蕃对抗唐朝(750-793)
天宝时期,正是唐朝腐朽混乱之时,西南自然不太平。剑南使初入中通,性急,不知方略。他的封臣云南(即耀州)更是放肆。南诏王谒见总督府巡抚,按惯例要带夫人同行。750年,葛罗丰路过云南,张千陀甚至辱骂同来的妇女。对于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葛洛峰应该不会。张千陀派人侮辱他,并向朝廷告发他的罪行。张千陀如此嚣张,大概是知道南诏扩张土地的一些计划,所以才敢讹诈。葛罗丰大怒,揭竿而起,攻打云南,杀了张千陀,取了吉米府三十二州。751年,贤愚中通率八万大军攻南诏。葛罗丰求和,说现在吐蕃兵围困。不准讲和,我就加入吐蕃,云南不归唐。贤愚中通,依靠众多兵士,进军洱河,被南诏击败,唐兵六万。葛罗丰想扩张南诏,但又不想脱离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因为与唐朝的交往利大于弊。南诏本身弱小,不得不依附于一个大国。既然是被唐朝逼的,只好加入吐蕃。吐蕃弃国,承包赞普,得到这个诸侯国。自然,它很满意。752年,葛罗丰被授予“赞普中(意为小赞普)为南大圣旨”、“赐为兄弟之国”的称号。葛洛峰的自立称号是大萌。当时杨当政,唐朝朝廷昏昏欲睡,不知道乱世就在眼前。他继续派兵攻打南诏,唐兵前后死亡约20万人。云南这边,子渠、荆以东的民居也被唐兵破坏。双方都损失惨重。战争导致了白蛮和吴蛮的大迁徙,只有一部分吴蛮还在向唐朝进贡。
皮洛格当政时,大鬼的两位大臣主张杀死南宁总督,把他交还给国王。归回到国王的妻子,阿瓦(阴差阳错),其母亲的家庭是乌曼酋长。阿婉回到娘家,要父亲向所有的人报仇。唐玄宗任南宁(云南省曲靖县西)总司令。皮洛格以女妻守角,以女妻辅朝,表示双方和解。事实上,双方还是互相打了起来。显然,西方的内乱与皮洛格对西方的图谋不无关系。阿衡向皮洛格求助,皮洛格出兵杀了爨巢父和爨崇道。葛罗丰反叛唐朝后,废弃的碑碣一直放在角落里,西碑归南诏所有。葛罗丰派大将杨谋利,率兵胁迫关迁徙至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迁徙人口20余万户。何蛮和关都是白种人,迁到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关征服吴蛮(东关),迁都后,吴蛮自立。南诏的娶了吴蛮,让吴蛮迁到关的老家。吴蛮自然与南诏和解,帮助南诏抵御来自剑南的攻击。说东关不会说英语,住在森林和山谷里,所以不会迁徙,这不是真正的原因。乌蛮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活在滇池周围,从畜牧业转变为农业部落,文化水平逐渐提高,接近白满,对乌蛮也很有利。南诏国有以白蛮为基础,吴蛮为辅助的发展条件。东迁西迁确实是南诏国的大事。
754年,李宓(米米)率七万大军攻南诏,进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派兵。第二年安禄山造反,唐无力再攻,但南沼也有意还唐。葛罗丰在太和城放置了一个大碑(南诏德化碑),表明他反抗唐朝的无奈之举。他对大臣们说,后人可能会回到唐朝,要把碑给唐朝使节看看,明白我的真实意图。葛罗丰深知依附吐蕃弊大于利,两国关系不可能长久。
755年后,唐朝陷入内乱,吐蕃扩张到唐河以西的右区,给了南诏一个休整的机会,共同完成了建国的规模。下面略述南诏的几个重要制度。
中央官制——南诏王坐东,自称袁,称群臣chǎng(音台ch m 4 ng)。大臣们只称自己为国王的官衔,而不臣服于他。在主要官员中,级别最高的被称为清关平,有六人的职位相当于唐朝的宰相。还有一支12人的庞大军队,每天陪同清关平去看国王的议事。请找一个平板的官员做点票员。如有文书,代王判刑处置(平章),二人为副计票官,同事(同平章)。还有另外两名军官,或者是清平军官或者是陆军上将兼任。外官领六个曹操,六个曹操的所有公文都会由外官和曹操写。六曹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名称为丙曹、胡曹(掌管户籍)、克曹、法曹、曹氏(掌管建设工程)、仓曹(掌管财政)。六曹长战功卓著,已晋升将军军衔。军将陪清平官员议政,外出镇守重要城镇,担任节度使,有了积累的功绩可以升任清平官员。
地方官制——地方组织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分十段(冀m 4 n音相当于唐朝的州)。塔川市(大理州东南部)、龙口市(大荔县北部)、大理市(大荔县喜洲)、太和市(大荔县太和村)、央美巴城(米易大荔县)为一组,分为塔川市和易立三个部分。南诏国王住在五个地方。此外,白崖居(又名博农,大荔县东南的红岩)是国王亲属居住的地方,也是官员分田地的地方。赵传(大荔县)东南居住着接近国王的白蛮,即南诏主要官员的家族;勐社(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南诏的发祥地。六,如上所述,是南诏国直接统治的地区。除此之外,东有云南(祥云县)和品莲(西甸甸,祥云县),西有孟钦面(漾濞县),北有牟河(洱源县北部的孟祠村),是龚伟中心地区的重镇,也是进入洱海湖区的门户,由王公子把守。* * *十以上。在所有地方,每100户有一名总助理,每1000户有一名行政人员,每10000户有一名省长。南诏有会川和通海两个总督。
我们这个时代的六个士兵驻扎在外围的要害地方,统治着六大诏令之外的部落。我们将为我们的时代建造一座城市(姚安),掌管所有的部落。不允许汉人在境内居住,原来居住在耀州的汉人都被迁到很远的地方。永昌我们的大使驻在永昌市(保山县)。永昌是古代哀牢人(乌蛮的其他种)的故乡,南诏王的祖先蛇龙族就来自哀牢,南诏与哀牢关系很好。南诏有三万兵立于国,永昌镇有一万兵,一部分是哀牢人,另一部分骁勇善战,也是蛮夷。永昌镇受西爨重兵监视,还辖金牙、漆牙、银牙、绣脚、穿鼻、裸形、磨、隐喻等落后部落。这些部落只有通过三译四译才能用南诏语交流。我们银盛的大使驻扎在银盛市(景东县),管辖的区域到现在为止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有普孜、长宗等几十个民族。南诏把东农镇的汉族迁移到远方,大概指的是与唐朝隔绝的永昌银盛两镇。汉人受虐待是自然的,但落后部落传播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有益的。剑川我们的使节驻在铁桥城(剑川县以北),辖郎家蒙、余浪、周传、长佑(尹坤kūn)、莫觉、普子、何任、东农等十多个民族。拓东节度使驻山湛府(昆明南召别都),掌管东聪五蛮37部。794年,南诏打败吐蕃,将石曼、顺蛮、莫蛮、莽蛮、农蛮、汉上蛮(蛮族汉人)等数万户迁入拓东镇,富庶了滇东北。丽水我们的大使驻在丽水市(腾冲县西部),管辖金牙、漆牙、绣脚、绣面、刻字、和尚等十多个民族。剑川、溧水六镇用于防吐蕃,拓东、东农用于防唐剑南,六镇归中国各民族管辖。看各个民族的名字,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很落后的部落。南诏王国行使主权时,自然要与各民族接触。在接触中,族群接受一些更高的文化,改革一些野蛮的“旧习俗”,用我们的军事力量威胁和破坏族群封闭的生活。比起唐朝囚禁恶魔的政策,毕竟是好事。
兵制——南诏采用唐朝的均田制和政府的兵制,文武官员和自由民都有培养,也有义务服兵役。丁庄人是兵,有马的人是马。装备由每个士兵提供。军事组织以乡兵为主,按居住远近编成东南西北四军。每支军队都有一名将军,领导1000或500人。掌管四支军队的军官被称为将军。各地人口不多,组建的部队数量不一。因此,掌管军队的政府分为大政府、中政府、下政府和小政府四个层次。每年十月、十二月,农忙完了,曹长都要去中国诸城村谷,按四方面军的编制,整理文件,集结队伍,练武,检查装备。挑选最精锐的乡兵作为前锋,叫罗毛子,每100人一人。四军各有各的部队,无论是训练还是作战,都是冲在最前面的。如果敌人从某一方入境,就会遭到某一方军队的抵抗。派兵打仗,以2500人为一营(即将军统率的四军,其中一军1000人,三军各500人),每个士兵携带一桶五升的粮食和大米,一些鱼干,没有任何给养。因为粮食不多,所以急于决战。军法规定,士兵前方受伤,允许治疗。如果他们背部受伤,就会被杀死。行军出境后,劫掠不禁,邻国的人口、粮食、牛羊成为南诏军的掠夺目标。南诏出兵攻打邻国,通常需要招募更多落后民族来帮忙。王是最强的。凡是将军发兵,照例是先头兵。其余如裸身、金牙、黑齿、银牙、绣脚、绣脸、穿鼻、长鬃、东风、莽、桃花、朴子等,亦作冲锋队,南诏兵在后监视阵势,斩杀作战不力者。南诏的兵制明明是自卫,但军队一旦出境,就是可怕的破坏者。
756年,唐玄宗在成都避难。看到机会,吐蕃放弃了松德赞普,命令葛罗丰攻打唐漳州。葛罗丰派兵六人一部攻清平关吐蕃军,攻占清西关(四川会理县),进入清西关(四川岳岗县以北,大渡河以南)。南诏在唐代占据了大片土地,地上的人、畜、财,据《南诏德化碑》记载,“子富玉帛,百里阻隔;牛羊一月存谷,尽可能抢,地上空空如也。757年,在唐朝的领土上又进行了一次进攻,然后唐朝的领土被打破了。唐军统帅被俘,唐军将士全部被俘。南诏两次获胜,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西南强国,西装革履,裸族,打败南方国家(皮ào在缅甸)。
葛罗丰开始建立制度,集合各民族,建立国家,这是各民族的一大进步。南诏最落后的民族,如浔川蛮,生活在怒江上游,以马球皮(虎皮)为衣,射杀野猪,生吃其肉;再比如蛮树,又名野蛮,生活在浔川西部。这种人工的巢穴或洞穴,散布在山谷中,没有君主的长度,上面覆盖着木皮。男生女生多,五个十个女的养同一个老公。丈夫持弓守巢,女子进山采虫、鱼、果、菜、螺、蛤等物。这种文化较高的极其原始的民族和部落,南诏已纳入版图,开辟道路,修筑城市,设置统治机构,说要“化衣为衣,化礼为礼”(《德化碑》)。山里人接触一些文明场景,获得一些生活常识,好处还是不小的。
778年,葛罗丰去世,孙艺谋寻求接班人。779年,南诏吐蕃联合十万将士,分三路攻打唐剑南,企图夺取成都。派大将、曲桓率领数千北兵,联合当地唐兵,打垮吐蕃南诏军,收复吐蕃占领的魏(四川理县)、毛(四川茂县)两州,追击南诏军渡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杀了八十九万人。吐蕃南诏国之所以有一段时间被说是强大的,主要是因为唐朝内乱顾及不到边境事务。如果唐当真出兵,两国肯定不会是唐的对手。两国战败后,吐蕃悔悟,惧怕南诏,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南诏为尼东,取消“兄弟国”地位,要求确定君臣关系。
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在危险的地方扎营,每年派兵到南诏帮助防范。不同的人感受到了依附吐蕃的危害。清平县令郑辉,原为汤溪湖县令。葛罗丰打破了状态,郑辉被抓获。葛罗丰很看重他的知识,给了他这个头衔作为可观的利润。他教皇族子弟读书,又被授权惩罚学生,所以威望很高。后来他做了一个公正的官员,深得信任。郑辉劝义谋荀,唐朝礼义廉耻,很少索要财物,不像吐蕃贪得无厌。如果加入唐朝,可以避免派兵帮助吐蕃作战和防御,比这个更有利。伊某勋同意他的建议,暗中密谋,不敢公开反对吐蕃。
(2)南诏吞并唐朝对抗吐蕃(793-830)
我们唐剑南的使者苟伟是一个称职的地方长官。他知道南诏有意回唐,积极施压劝说,压倒了南诏的吐蕃势力。793年,伊某勋决定回唐,使臣分三批前往成都,以示诚意,愿意做唐的大臣。公元794年,唐朝的使者崔作世来到杨卯,在点苍山会师。联盟言论大意是,唐朝南诏守边,互不侵犯,保持良好关系,南诏不与吐蕃私下往来。郑辉是这一联盟的有力推动者。他帮助唐朝达到了孤立吐蕃的目的,也帮助南诏获得了保护自己领土的权利,自立门户,比依附于吐蕃的时候好多了。结盟后,伊某勋派兵攻打吐蕃,在神川(云南金沙江)大败吐蕃军,拿下铁桥等16城,死伤十余万人。攻克石、顺、莫等部,迁数万户富民镇。吐蕃倾其所有攻打建南和南诏。801年,苟伟和沂蒙联合起来打败了吐蕃军队。南诏活捉吐蕃军总司令,他大为被俘,献其论于朝廷。
南诏依附于唐朝,在唐朝的帮助下,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从此吐蕃变弱,不再进攻。唐守孟信誓旦旦,表示无力出兵干预。外无强邻,南诏成为西南强国。
808年,异族谋死,子谋阁劝立。找内阁劝他自称信(王的称号)。809年,谋内阁劝其死,立下大功。在1816年,我们的总督王被任命为杀死和说服龙胜,他被任命为说服龙胜的弟弟说服李。自从南诏打败吐蕃后,我们的势力逐渐增强,杀王就是军人分量的表现。劝龙胜登基时年仅12岁,劝李时年仅15岁。年轻的国王相继执政,这也是军人彰显权力的机会。军人掌权的时候,不是内乱就是边境麻烦。蒙古人开始变自力更生为对外进攻和掠夺。此后,南诏被唐朝削弱,经常入侵唐朝。军人的权力越大,蒙古人就会在强势大臣的控制下灭亡。
(3)向外进攻(830-902年)
杜·袁颖是一个贪婪昏庸的老官僚,在边境上毫无防备。八二三年,我劝李死,与我弟冯友利。830年,孟伯田发动国军,入侵成都,掳走数万子弟、劳工和财物。孟本典把被俘的百姓赶到大渡河,告诉百姓,河南岸就是南诏,让你告别你的故乡。民众痛哭流涕,数千人跳水自杀。这一次,从成都到郎悦,800英里的人、动物和财产都消失了。蜀人说“西戎还行,南蛮残我”。南诏,吐蕃之后,对唐边境是一个极大的灾难,其行为比吐蕃更加贪婪,因为南诏军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劫掠。孟宝殿怕唐发兵代求,将吐蕃金帛和蜀兵二千人交给他们与唐军作战,唐文宗让南诏讲和,立下互不侵犯的盟约,用李德裕作为我们整顿边防、训练士卒的时间,防止南诏再次进攻。南诏收获了大量工匠,此后手工业发展起来,堪比四川。早在1979年,吐蕃就联合伊某勋攻打成都,企图活捉所有工匠,送往罗罗城。现在在蜀中俘获2000人,简直是意外之财。只有蜀国的人民没有怨言。他们被腐败的统治者无缘无故地糟蹋了,永远是两国的手工业奴隶。832年,南诏进攻,掳掠司国,俘虏3000余人,转移到拓东镇。
在唐玄宗,安南设法使卓立变得贪婪和自私,虐待居民,并把我们的时间延长到南诏的某些部落,以侵犯安南的领土。859年,冯友去世,子杰龙(又名石龙)建立。酋长自称皇帝,改国名为大礼。段宗宣仗义执言,杀了摄政王,南诏政权落入段手中。
860年,安南率三万多南诏兵乘虚而入,攻打唐安南交趾城。唐兵收复安南。1861年,南诏兵入侵永州,掠夺人口和原有居民,一无所有。862年,南诏再次攻打安南。唐见他准备充分,便引兵回撤。不久,南诏兵联合桃花、莽、裸女,以五万人马攻打安南。863年,该城被攻破。南诏两次破安南,唐人被杀俘不下千。南诏使善释节度使,杨思满引二万兵守安南,唐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守高骈,大败南诏军,杀亲三万,南诏军大败而逃。唐懿宗命令安南、永州和西川的军队保护他们的边境,不要进攻南诏。还派使者劝说他们,南诏按他的意愿恢复和约,唐也没问什么。当时的唐朝已经彻底腐朽,濒临崩溃。边境各级地方官员贪婪、鲁莽、懦弱。虽然朝廷说双方各守边界,但地方官员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事端。869年,南诏军入侵淅川,攻破沿途各郡。八七○年,成都之围。直到1975年,高骈才受命放弃我军驱逐南诏军渡大渡河,收复失郡。公元880年,唐朝宰相谢陆总结南诏的攻掠时说:“自咸通(860年)以来,蛮夷(南诏)困于安南和雍关,一入黔中,犯有舍、征、运粮四罪,天下尽矣。十五年以上,租税对京师过于半收,三使、内库为此而疲。”从表面上看,唐朝的加速崩溃确实与南诏入侵有关,但南诏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极度腐朽,这是谢陆等人不敢正视的。
1987年,南诏帝法在山湛城被杀,子顺化立。902年,舜华去世,舜华的儿子还不到一岁。权臣郑收买继承人掌管朝政,杀了舜华之子,揭竿而起,杀了蒙氏家族八百人,灭了南诏。
南诏从738年皮洛格统一到902年郑迈斯灭南诏,历时165年。
南诏王世系表
舍龙-西奴罗(649-674)-罗(在位年不详)-颜亭(在位年不详)-(弟)圣罗毗(在位年不详)-毗罗亭(唐词名复义,?—— 748) ——葛罗丰(748 —— 778) ——(孙)牟勋(778 —— 808) ——寻阁劝降(808 —— 809) ——劝降龙胜(809 —— 816) ——(兄弟)
大昌与郭(902-928)
郑迈斯又名童畅,是郑辉的第七个孙子。也叫王,而王是个骑士。他的后代自然被纳入贵族,参与政治。郑布衣在顺时掌管朝政,在顺时为丞相,形成了夺取国家的力量。南诏灭亡后,国号改为大昌,其他制度不变。“长河”这个名字反映了当时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很不友好。南诏打败吐蕃,尤其是攻占唐朝,武人占了上风,从外部支持自己的军队,互相争斗。从昌货到大理,他们对内地朝廷采取了封闭的态度,而且很少有政治往来,更不用说的军事行动,因为内部竞争激烈。如果他们受到大陆法院的干涉,弱小国家是无法与之对抗的。公元965年,宋朝灭后,蜀应邀攻打云南。宋太祖正在尽力稳定内政,不敢有所进展。在地图上,于夫画了大渡河以西,说河那边不是我的地。云南和宋朝因为内部不稳定,相互隔绝了300多年。
郑迈斯传孙时,东川令杨干真杀郑龙秋,灭大厂及国。
中国大昌王世系表
郑麦斯(902-?)郑是(?——926)——郑龙秋(926——928)
伟大的天国兴国和和平的国家(928-936)
杨干真灭大厂和国,立赵山正为信,国名定为大定兴,又称兴元国。929年,杨干真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大邑宁。杨和赵都是白族人的姓。郑收买继承人杀了蒙古人的亲戚,吴蛮失势,白蛮人相继称雄。1937年,我们在通海的时间使段四平能够使国家处于和平状态。
大理国(1937-1253年)
段思平是白族贵族,南诏德化碑中的第一大臣段忠国(原名魏健)是段思平的第六祖。段自称是前任武威郡(凉州)人,段很可能是蛮夷汉人。杨干真欲杀段思平,段思平被判受其叔、好友高(赵善政旧部)保护,并借东方黑芒、松芒三十七部之兵,在石城(曲靖县)会师,董家洛为军师,攻打太和城,建立大理国。
36部里大部分是吴蛮,也有一部分是瑶族人。杨干真灭郑,段思平灭杨,靠的是三十七部的帮助。段思平得国之时,先免三十七部徭役,誓与媾和。其中三十七人居住在滇池的东、北、南,大理的疆域和南诏差不多,但他们的实际势力仅限于以洱海为中心的云南西部,再也不敢像南诏那样对外进攻掠夺。
大理国的皇位传给了段联谊,大臣杨废了段氏,做了广安皇帝。四年后,段氏家臣高智晟派其子高圣泰举东兵(马上三十七兵)灭杨氏,建立段寿会。1099年(宋哲宗傅园二年),段寿辉让位给高圣泰。高盛泰更名为大中华区。高升太死后,高升太让位给段,改国号为国。当时东方三十七部独立,与后理国屡战屡败。高的专制权力,国人称之为高国之主,波斯、昆仑等国商人来交易都要先见主。高重返皇位,名义上是不敢废掉段氏家族,大概与三十七东洋部对高的反对有关。公元1116年(宋徽宗三年),李末代王段遣使进贡,被封为大理王。1173年,大理使者李观音要等23人在永州洽谈贸易。1253年,元宪宗命令忽必烈率军进入云南,俘虏了段兴之和高台相,灭了大理。云南与大陆分离甚至隔绝。三百多年来,唐宋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元朝消灭云南割据政权,用兵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抵抗。这说明云南各族人民痛恨段高割据,愿意与大陆统一。因为经济文化的改善,更加需要与大陆接触,不允许统治阶级长期维持人为的分裂。
大理国从段四平到段兴之,历时317年,共22任主人。
738年南诏毗罗阁统一六诏令,1253年大理被灭,历时5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