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典故:粤乐(广东音乐)发展整个过程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 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广东音乐与粤剧一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岭 南文化奇6s。19世纪中晚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 带,民间逐渐孕育和形成了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 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它具有岭南文化“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广东音乐这一乐种一开始形成,立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起来。

百多年来,广东涌现出许多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19世纪中晚期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期,出现了何博众、严老烈等作曲家、演奏家。作品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标志着这一曲种的形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飞速发展、广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及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大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等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出《赛龙夺锦》、《娱乐升平》、《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柳浪闻骂》、《凯旋》、《惊涛》等数百首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灌成唱片,在电台、码头、车站以及火车、轮船上播出。那时广州间有数十个业余乐让(或称私伙局),在上海、天津、香港、澳门乃至东南亚、美洲的华人聚居地也有广东音乐乐让。据不完全统计,在数百首广东音乐中,至少有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外,可见其影响之广阔和深远,故世称“凡有华人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又迎来了艳阳的春天,涌现出一批如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陈德钜、黄锦培、余其伟等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1953年成立了以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黄铜培等广东音乐名家为主的广东音乐研究组。于1956年又在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音乐首个专业乐团——广东民间音乐团。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们代表祖国分别到过前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使广东音乐这朵岭南文化的奇葩i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

广东音乐萌芽于明末清初,形成于19世纪晚期,成熟和发展于20世纪。数百年悠长的岁月里,广东一代代至情至性的音乐人,把他们的爱与恨、喜与悲、乐与苦凝结成一个个音符,一首首乐曲。他们以敏感的心灵与灵巧的手,再加上一些现代技巧,将心海的激情挥洒自如,淋漓尽致,达到了“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