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十种常见的心理效应

日常生活中十种常见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家庭生活、人际交往、职场心理、育儿教育、夫妻关系等。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和谐、健康、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是需要不断去面对、处理和解决的。现在我来列举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供你在生活应用中参考:

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他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两组穿越迷宫的老鼠进行了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确实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所以罗森塔尔教授受到了启发。他想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走,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老师,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了。那些被他选中的学生,真的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这样?是“暗示”的魔力在起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喜欢、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也是给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负面、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给予积极的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话语去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大!

心理效应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了一位牧师的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捐款。10分钟后,神父还没说完,就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神父还没说完,决定不捐1分。当牧师终于讲完长篇大论,开始筹钱的时候,马克·吐温生气了,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因刺激过多、刺激过强、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超限效应。比如孩子犯错,父母会对同一件事反复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这会让孩子从内疚到不耐烦,甚至厌恶。如果被“逼”,就会产生“我坚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要“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批判,就不要简单的重复了。我们应该换一种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抓住”了,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心理效应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指瓶口不平整的木桶所装的水量不是桶上最长的一块板,而是桶上最短的一块板。

孩子的综合学习成绩就像一个大桶,每一项学习成绩都是构成这个大桶不可或缺的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依赖于某一科的突出成绩,而应该依赖于其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薄弱环节。所以,当发现孩子在某些科目上有不足时,要及时提醒孩子在这个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效应4: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的房子前嬉闹,尖叫满天。几天过去了,老人忍无可忍。于是,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把这个地方搞得很热闹。我觉得年轻了很多。我感激这点小钱。”孩子们很开心,第二天还是来了,照常玩。老人又出来了,给每个孩子5分钱。五分钱还不错,但孩子还是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每个孩子2分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辛苦吗!”“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为他演奏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孩子“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玩”的内在动机,变成了“为了拿分而玩”的外在动机,他操纵了分的外在因素,所以他也操纵了孩子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出现。比如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了100分,就奖励你100元”“如果你能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可能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一点一点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学习本身的动力,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父母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东西,比如书籍、学习工具等,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最好不要。

心理效应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保健制度和养老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形势并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实验,即在两年的时间里,专家与工人进行了2万多次个别谈话,规定在谈话过程中,工人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意见和对工厂的不满。

这个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大增加了。

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或不满,但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我们应该尽量找时间和孩子进行一次交心的交谈,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孩子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的不满。

“说话”后,孩子会有一种发泄的满足感,会感到轻松、舒服。这样他们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在生活中也会更加自信!

心理效应六: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又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更厉害,看谁能脱下行人身上的外衣。北风先带着冷风来了,刺骨的冷。于是,行人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抵御北风的侵袭。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阳光明媚。行人觉得春天温暖了上身,先解开扣子,再脱下外套。南风赢了。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故事中的目的,是因为它符合人的内在需求。这种激发自我反思、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可知,家庭教育中不宜采用“棍子”、“恐吓”等“北风”式的教育方式。只有进行温暖的教育,给予更多有“人情味”的表扬,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效应七: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因素的混合,会在几周内演变成席卷德州的龙卷风!紊乱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了一个理论上的表述:一个微小的原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其他因素,可以发展成极其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是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恰当,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和武断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心理效应8: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每个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增加”而不是“减少”。比如很多销售人员就抓住了这种心理。给顾客称商品时,总是抓一小堆,一点一点地加,而不是抓一大堆,一点一点地拿出来。

在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难免会把他的缺点优点都讲出来,往往会采取“先赞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妨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说孩子的一些不伤尊严的小毛病,再给予适当的表扬...

心理效应9: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缺兵,战争确实需要一批士兵。于是,美国军方决定组织狱中囚犯到前线作战。为此,美军在战前派了几名心理医生对俘虏进行训练动员,和他们一起上前线作战。

在训练中,心理专家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强调囚犯每周给至亲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拟就,描述犯人在狱中表现如何,如何改过自新。专家们要求囚犯们仔细抄写并寄给他们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囚犯们上了前线,专家让囚犯们给他们的亲属写信,告诉他们如何服从命令,如何勇敢。结果这些俘虏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正规军。正如他们在信中所说,他们服从命令,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种心理效应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如果我们长期总是对孩子大喊“傻逼”、“猪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我们的孩子可能真的会变成我们所说的“傻逼”。

所以,妈妈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放弃嘲笑、羞辱、责备、抱怨、威胁和恐吓,使用更多鼓励的语言,给孩子贴上更多正面的标签?

心理效应10:脚进门效应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当你向别人求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被拒绝;但是,如果你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在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请求的权重,那么目标会更容易达成。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脚进门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脚进门效应”。比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等孩子按要求做了之后再肯定、表扬甚至奖励,再逐步提高要求,让孩子愿意无止境的努力。

扩展内容

职场心理学十大法则

职场法则1: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你都不能没有目标的活着!

很多人初入职场都很迷茫。结果几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什么进步,只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工作的目的无非是养家糊口,学习成长,积累知识技能,积累人脉,为自己的企业积累客户等等。养家糊口是最低的目标。如果你能有一个更高的目标,你的进步会很快。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看多远!

职场法则二:无论你周围的环境如何,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影响它!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那就改变吧!

我的座右铭是:专心工作,用心做人。人是万物之灵,一个人的真诚可以感动世界。所以,你一定要努力。你没有改变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是因为你做的还不够。最后,如果真的改变不了环境,就不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现有的环境;如果让自己适应环境会让自己吃更大的亏,那就去寻找更适合的环境。“愚公一山”的精神是好的,但最好的办法是动起来。

规则三: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真正给你自尊的人,就是你自己!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人要懂得尊重和珍惜自己,珍惜自己,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养成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做事不卑不亢,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对自己的尊重。只要你足够强大,别人一定会改变对你的看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如果是大事,也不用给自己过不去。想成功的人会让自己健康的活着。

职场法则4:人不能太宠自己!该吃苦的时候要学会吃苦。

吃了苦,就成了高手!很多人缺乏吃苦精神,对工作总是吹毛求疵。就像吃饭一样,挑食的人总是不强。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能承担更多其他工作的人,成长才会更快,才会受到老板的重视。不要怕苦怕累,否则你这辈子都不会出人头地。不会做小事的人也不会做大事,所以不要小看一切。如果可以的话,尽力而为。记住,善待自己的人也是善待敌人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敌人杀死。

职场法则五: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由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来分隔的。

学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会管理自己。很多人不成长是因为不学习不进步;很多人成长很快,因为他们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提高上。业余时间是除了工作、睡觉和吃饭以外的任何时间。任何上厕所的人都可以用它来学习和成长。很多企业中高层干部都是时间忙,根本没有时间享乐。都是工作学习,就算是陪客户玩,也是为了增加私人关系。所以要不断督促自己成长,否则就会被淘汰。

职场规则6:避免偏执

猜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良心理。猜疑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人们的善意往往被认为是恶意,同事就会远离你。

职场规则7:学会关心。

对同事关心体贴,同事感冒时送上一句问候或一杯热水;当同事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他。这些小小的关心能让他内心感到温暖。对别人友好,你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同样的反馈。

职场法则8:出了事要有主见。

有主见的人会被认为有能力,可靠。这样的人更容易受到领导的重视和他人的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固执己见不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是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

职场法则九:善于沟通。

在工作中,要善于与同事沟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工作顺利进行。

职场规则10:不要拍马屁。

在职场,最忌讳的就是阿谀奉承。这会让你的同事反感,排斥你,你的上级也不一定会领情。所以,阿谀奉承是不可接受的。

十大心理效应及其解决方法

心理学上有很多规律在控制你的思想和行为。你必须先试着理解它,然后再使用它。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感知,是个体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自我感知的偏差。所谓“从众”。

有几种方法可以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第一,勇敢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要掩耳盗铃,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缺点看得比别人长,或者把自己的优点看得比别人短。认识自己,坦然面对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用某种方式掩饰。这样的人只会欺骗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能力,信息对判断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没有人天生就有睿智审慎的判断力,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培养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周围人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相比较而言,对象的选择很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近的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恰当位置,这样就可以相对客观地认识自己。

第四,善于总结。

通过重大事件了解自己,尤其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从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的信息,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越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盟的前主席。他曾经说过,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往往最后你会得到最好的,只要你有信心。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方面,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实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已经让狮子去追跑者,喝了真正的老虎奶,但是没有人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许多医生、教练和运动员断言,不可能让人在四分钟内跑完L英里。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肺活量不够,风阻太大。原因有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创造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记录。那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神奇的是,一年后,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到。没有自信,他们无法创造奇迹。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的能力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有信心,事情一定会做得很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如果这个人自卑,那么自卑会扼杀他的智力,扼杀他的意志。

跨栏法--把挑战困境当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横亘在你面前的横杠越高,你跳得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由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尔弗雷德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的器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相反,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它们往往比正常器官更具代偿性,以抵抗病变。这一发现是在一名肾病患者的遗体中首次发现的。当他从死者体内取出患病的肾脏时,他发现这个肾脏比正常的要大,另一个肾脏也异常的大。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发现几乎所有的人体器官,包括心脏和肺,都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他写了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的功能因为与病毒的斗争而不断增强。如果有两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个死亡时,另一个会试图承担全部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更加强大。这个男人一定能打动你的心。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类把沙子变成珍珠一样,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让我们更强大。英国有句老话:如果它不能摧毁你,它会让你更强大。苦难不是绝对的,对弱者来说是深渊,对强者来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是如此,它损害弱者的器官,最终夺走弱者的生命。疾病还能让身体强壮的器官更强壮,让人的抵抗力更顽强。

杰森效应——不要让压力成为灵魂的羁绊。

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的厚望,但在男子个人赛中失利,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但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他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双杠的金牌得主。由此,不能说他不具备夺金的实力,那么这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表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特殊情况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紧张。李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要讲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源于一位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强大,但在运动场上屡屡失败,令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和紧张过度造成的。所以,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第一,摒弃头脑中不合理的想法。

许多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他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一文不值,别人会看不起我,我也会很没面子。”“如果我玩不好,我的前途就毁了。”这些话虽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为了避免詹森效应,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纠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竞争”的好习惯,降低紧张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从容走出患得患失的狭隘阴影。

不要总是贪图成功,尽量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好。人生的“运动场”是高水平的较量,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你建立自信,你一定会从你的努力中有所收获。最终一定会交出生活满意度的“答卷”。

冰淇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炼。

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了,会逼着你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如果能熬过冬天的逆境,就再也不怕夏天的竞争了。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有多幸福;所以,要想顺境中亨通,就要逆境中磨炼。这是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青提出的“冰淇淋哲学”。

首因效应——永远不要低估第一印象

人与人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心目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强,持续时间长,对事物整体印象的作用比后来获得的信息更强。

首因效应又称首因效应、优势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第一次识别物体时,在大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通过“第一印象”首先输入的信息对后来对客体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第一次和一个人见面,45秒内就会有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到4秒会给对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别人对你75%的判断和评价都来源于此。所以不管你在别人的第一印象中是不是真实的,以后都很难改变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名片效应——相似感会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

苏联心理学家纳迪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表现出和对方有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从而迅速拉近和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和你亲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达的态度和观点,就像一张名片,把你介绍给对方。正确使用“心理名片”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尽快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有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给受试者看许多人的照片,有些照片被看了多达25次,有些照片只看了一两次。然后,让受试者谈论他们更喜欢谁。因此,受试者会更喜欢照片最多的人。

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人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因为在交际和娱乐方面有一些相似或相同之处,往往会觉得彼此更容易接近。这种亲近会让双方感到亲密,进而促进双方更加亲近,相互理解。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有一种倾向,即与自己亲近的人,例如,有相同血缘、婚姻、地域、学术或专业关系,有相似志向、兴趣、爱好和爱好,或者同在一个团体或组织中的人,会更愿意接近对方。我们通常把这些接近的物体称为“我们自己的”。

一个人要想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还必须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主动让别人对自己有好感,认同和喜欢自己,你需要表现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自己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都开心。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坐在跷跷板两端,你用力一按,对方就会翘起来;如果对方再用力按下去,你就可以翘起来了。站在顶峰是令人兴奋的。如果游戏双方都自私,不肯压下去,那么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只有双方轮流保持按下,才能交替享受游戏的乐趣。这就是跷跷板互惠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在跷跷板上一样。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善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表面上看,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是一种损失,但在给予中,我们也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从而达到互惠互利。一个从不吃亏,不愿意让步的人,即使真的得到了很多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就像坐在静态的跷跷板顶上,虽然保持着优越的地位,但整个人际交往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韦奇定律——不要让流言蜚语动摇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十个朋友都有相反的看法,你也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埃伍德·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第一,一个人有自己的主见极其重要;

第二,确定自己的意见正确,不固执己见;

第三,不听的时候不要有偏见,听完了一定没有意见;

第四,不怕观点不同,就怕不能认同。

不要让流言蜚语动摇你的信念。一旦你设定了目标,你就必须坚持下去。如果你认为那是你想要的,那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实现你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