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端午节有以下民俗活动: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包。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午节、五月节。“端午节”是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它最初是中国人摆脱疾病和预防流行病的节日。吴越春秋以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为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去世,它成为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一些地区,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纪念。

端午节(英语,龙舟节或双五节)也叫端阳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北、湖南、贵州和四川,端午节分为大端午节和小端午节。小龙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十五。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代表性名录》。

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树叶,挂菖蒲艾草,百病游,戴香囊,备祭祀碗,赛龙舟,竞赛,击球,荡秋千,用雄黄画孩子,喝雄黄酒,菖蒲酒,吃毒饼,咸蛋,粽子,时令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