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前几天在高铁站候车时,无意中看到墙上的广告语:遇见对的人。然后我就突然想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婚姻的殿(fen)堂(mu),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吗?如果他们遇到了他们的Mr. Right,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真爱,那是不是就会欢欢喜喜手牵手领证,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呢?但是转念一想,这个逻辑好像不通,因为我们无法忽视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事实。即是真爱,为何还要分开?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我们前一刻还在婚礼上面对真爱信誓旦旦,不论贫穷还是疾病都要和对方在一起,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后一刻却恨不得离这个人越远越好,最好后会无期呢?换句话说, 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弗洛姆从生存的角度告诉我们,爱是人类克服分离焦虑,解决孤独问题的唯一答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爱与他人结合,从而避免孤独感。
当然,这里说的爱不单单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甚至是对自己的自爱。为了理解爱是什么,我们先换个角度,从反面来谈谈爱不是什么。
有三种常见的对爱的误解。 ?
第一种,认为爱是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 当我们把爱看成是如何被爱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自己惹人爱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男性就会通过提高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增加自己的值得被爱的砝码,女性就会通过保持苗条的身材、穿着漂亮的衣服来让自己吸引异性的目光。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第二种,认为没有爱是由于缺乏爱的对象而非缺乏爱的能力。 我们经常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爱的对象。我们经常说要“找对象”,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合适”意味着,基于社会价值,这个人应该是值得要的,而就自己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言,对象也应该想要我。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易,而爱是作为一种交换的商品,当在这种交易中双方都达到自己交换的价值限度,找到可以得到的最好对象时,这两个人就坠入了情网。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将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第三种,将坠入情网时的热恋等同于永恒的爱。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写道,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暂时性崩溃,这时候一个人将会体会到与对方融为一体的亲密和融洽的感觉,这种突然产生的亲近感使得相爱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因为这种融合是暂时性的,所以这类型的爱不能持久。
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它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向。这种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将在他热爱的那些人之前或之后死去的认识,对他的孤独和寂寞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令他感到 孤独和 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
简而言之,与动物相比,人拥有自我意识,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分离的痛苦和无法忍受的孤独。孤独会带来焦虑,如何克服分离达到和谐,答案就是,爱。
爱有四要素,分别是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关心是对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注。 例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在婴儿时期,母亲关心婴儿的健康成长,每天定时哺乳,换尿布,陪伴婴儿,时刻准备安抚婴儿。即使是在熟睡中,婴儿的啼哭也能瞬间唤醒母亲,即使这位母亲平日里睡眠很沉。关心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我们主动将一部分注意力持续地放在被关心人的身上,对他的需求保持敏感,就像有些相处时间很长的伴侣之间,即使不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所想。
关心是责任感的表现。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 我们现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更多的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责任,而爱中的责任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关注并对其需求的积极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责任感就是父母对年幼的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反过来等到父母年迈时,我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生病住院时照顾老人的身体。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其实更多的是满足对方在物质上的需求,更进一步,父母们是否能够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安慰,孩子是否能在父母老去,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的时候,像父母教还是小孩子的自己走路一样,对父母更多一点耐心,这主要是满足对方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是更高级的责任感的表现。
没有尊重,责任就有可能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Respect)不是害怕和畏惧,respect由两个词根组成,re的意思是再一次,spect的意思是审视,即再一次审视一下你所关注的人或事,它意指按照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性。 尊重一个人意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应其规律和意愿。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无视亲生儿子的意愿,非要逼迫儿子当工程师,最终导致儿子自杀;他对他的学生也是没有丝毫尊重,而是利用自己院长的身份和权利,对不服从管教的学生以退学为威胁,宣扬自己“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他对学生的教育变成了支配,而学生对他也只有畏惧。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 我听过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一只小兔子想要和河里生活的小鲤鱼交朋友,于是小兔子就每天都跑到河边,把胡萝卜绑在鱼竿上想要吸引小鲤鱼出来。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小兔子也没有见到小鲤鱼。小兔子很疑惑,为什么它将自己心爱的胡萝卜都拿出来了小鲤鱼也不来见它呢?直到有一天,小鲤鱼忍无可忍地跳出水面向小兔子喊道:“你用胡萝卜钓什么鱼!”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却不了解他,那么无异于用胡萝卜钓鱼,你认为自己已经贡献出了自己最好的东西,对方却不领情,自己还觉得委屈无比,暗自觉得费力不讨好。所以下次,先问问自己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给对方的是什么。
《爱的艺术》的作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 那是不是有一套方法可以保证我们学会爱的艺术呢?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读到这里,那么你可能会失望了,因为作者告诉我们: 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身并作为自身获得的个人体验 。也就是说,爱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体验,无法复制。但是大家也不要气馁,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通往爱的途径和作为爱的艺术的实践所需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学会爱的艺术。
通往爱的途径包含了规范、专心、耐心、最大的关注。 ?
首先,这里的规范并非指外界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准则,而是像责任感一样,应该是一种自身意愿的表达。 艺术的实践要求有规范,如果只是“心血来潮”而为之,也只能作为一种消遣,永远不可能作为艺术的主人。作者将爱视作一种“个人体验”,也就是承认爱的独特性,因此我们无法用同一种规则去适用于每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应该基于爱的四要素以及个人的体验。 ?
其次,学习爱的艺术需要专心致志。 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很快,做事情讲求效率,我们总是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好几个,同时做好几件事,但是你需要明白,人的而精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同时做两件以上事情,效率反而会降低很多。
除了专心,还需要耐心。 学习爱的艺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必须假设自己会在此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却并未取得大的进展的可能性,但爱的实践却是一件值得我们花上许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当你体验到爱意流动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们还需要将爱视为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予以最大的关注。 任何艺术的学习都需要对其付出极大的关注,否则最终的学习成果只能浮于表面。
以我个人经历来讲,我的父母算是“爱的行动派”,他们擅长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但相反的,他们很少在语言上进行爱的沟通和表达,因此有一次我就趁着氛围比较好的时候,提出进行“每日一夸”:即在每天睡觉前用一句话夸奖对方。当然开始的时候,他们双方都非常不好意思,我就把家里的小橘猫“多巴胺”抱过来,让他们先对着“多巴胺”练习。为了便于表述,我借鉴《即兴演讲》的思路,为他们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夸奖脚本:前半句是谁做了什么,后半句是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比如,妈妈会对爸爸说:“今天中午在我睡觉的时候,你(谁)主动承担了做饭的活儿(做了什么),我觉得非常贴心(我的感受)。”结果证明效果非常好,可以感觉到爱在两个人之间流动的温馨。
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哪些品质呢? ?
首先,爱的艺术的实践,我们还需要克服自恋,学会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 自恋是一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象混淆的倾向。要想学会爱的艺术,必须学会按其本来的面目认识人或事物。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自恋倾向,客观的看待人和事物呢?作者告诉我们: 客观的背后是理智,理智背后的情感是谦卑 。 ?
其次,需要建立理性的信仰。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非理性的信仰。非理性的信仰是指对一个人或一种观念的信仰,以对非理性权威的屈从为基础,比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对希特勒的信仰,他们未必不知道希特勒的做法是错的,但是大多数军人仍然选择遵从,也由此导致了对犹太人的大量屠杀的惨剧,由此可以看出非理性信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相对的, 理性的信仰指的是根植于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体验之中,并非是对某人某事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 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同时,理性的信仰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和冒险能力,甚至准备迎接挫折和厄运。理性的信仰来源于建立在自身富有成果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的独立信念,而不管大多数人的意见如何。就如同我们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一定可以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的社会一样,这并非我们的幻想,而是基于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
活动性是爱的实践的基础。 活动并不意味着“做某事”,它是一种内心活动,如果我在爱,我就常处于一种密切关心被爱的人的状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自己和被爱的人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首先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对爱的误解:认为爱是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认为没有爱是由于缺乏爱的对象而非缺乏爱的能力;将坠入情网时的热恋等同于永恒的爱。
其次,在爱的理论部分,作者提出了爱的四要素分别是: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最后,在爱的实践方面,作者提出通往爱的途径包含了规范、专心、耐心、最大的关注;而需要的品质包括克服自恋、建立理性的信仰、爱的活动性。
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一种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性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正如克里斯多福 · 孟在《亲密关系》中说道,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在亲密关系中,你将发掘并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最终成为完整的自己。我相信,在追寻爱的道路上,我们最终也将收获一个真正的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