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第二册(文字版)
“发现规律”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85页例1和课后“做”。
教学目标:
1.基本功:让学生发现、体验和探索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了解和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运算和推理能力。
2.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合理的推理能力,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在合作中逐渐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求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一组图形多次重复出现就是排列规律。
准备教具和学习工具: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的引入,感知规律
老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孩子们做一些有节奏的动作,看谁能在眼睛一亮的情况下先学会,好吗?
老师示范:拍两下手,拍两下肩。重复了两遍后,老师说:你学的东西可以跟老师做。老师和学生一起跟着活动,重复四五次后,老师停止)
老师:那真的很好。然后换另一套头部动作:左右。随着老师的示范,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做了起来。)
老师:做得好!为什么刚才孩子们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重复几个同样的动作而已。
老师:那你能不能也创造一套这样的动作让大家都来遵循?
(学生思考并做出自己的手势。)
老师:好,谁先上来教你创造的动作,看谁最勇敢。
生:言传身教。
老师:太好了!创造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行动让我们所有人去做。其他孩子有自己的行动吗?
老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如果重复,就叫规律性。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寻找规律。(板书:寻找规律)
有兴趣的老师能否在上课之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课开始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做节奏”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存在。
第二,引导探索,了解规律
1,观察现场,探寻规律。
老师:同学们搞了个联欢会,特意布置了会场。看,漂亮吗?你穿成这样是为了什么?(展示课件)
生:有鲜花,彩旗,灯笼。
老师:它们是什么颜色?
生:有红旗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有红花紫花。
老师:它们放错地方了吗?
生:也是有规律的安排。
老师:好吧,我们来学习法律。(展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怎么排列的?告诉你的同桌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之间的合作)
老师: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黄宏黄宏黄宏。
老师:你能完整的讲一下吗?
生:我发现彩旗排列的时候,像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样反复排列。
老师:太好了。它们被分组排列成什么样?请试着在书中圈出它。
生:它们以黄色和红色为一组重复排列。
老师:你同意吗?
生:我同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找到规律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很难表达完整。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完整、清晰地解释规律,既加深了“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完整表达思维习惯的培养。
老师:是的!彩旗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灯笼呢?课件展示灯笼的排列,留出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的排列方式是一红一蓝。
老师:是这样吗?(是)看孩子有什么规矩?看谁能最快找到。
生:孩子安排一男一女一组。
师:对,彩旗是黄红一组一组排的,灯笼是红蓝蓝一组一组排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一组有规律的排。从这里能找到这么多规则,太棒了!
老师:看,谁能猜出这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有个红三角。
老师:你能想到什么?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有规律的红黄排列,所以后面的图形是红黄的。
老师:孩子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说,我希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探索、发现、体验规律,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2、图形定律
老师: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给后面的空白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片涂色)
老师巡视,找到画完的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老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画的。前面按照一组绿色和黄色反复排列,这里恰好涂上了绿色和黄色。三角形以黑、红、紫的顺序重复,依次为红、紫。(学生向展览舞台介绍)
老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我同意!
老师: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画错了。
生:没有。
老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前面,看谁收拾得最快!
老师:看到小朋友能找到图形的规律,调皮的智慧星想考考大家,故意隐藏了一些图形。
课件演示:调皮的智慧之星微笑着挡住了每组中的一个人物。
老师:看!智慧星先躲了谁?生:红圈。
老师:你同意吗?生:我同意。课件演示:智慧之星消失。)
老师:智慧之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倒三角。
老师:是这样吗?生:对。
老师:这颗智慧星的背后是谁?生:绿三角。
几组图形的规律并不难,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来。课件演示掌声一想起,学生们的热情就很高,情不自禁地鼓掌,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争先恐后地答题。
3.猜法律
老师:孩子们太聪明了,他们都猜对了。接下来,老师还想放一个有规律的图案。请看老师做了什么。(展示PPT)。
老师:谁来猜?老师接下来会怎么做?
生1:会是一个红方块,一个蓝圈。
生2:可能是黄三角。(老师接着操作)
老师:谁能猜出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圈。)
老师:为什么第一次有那么多答案,这次都认为是一个红方块和两个蓝圈?
生:因为前面只有两个人影,还没找到规律,后面找到规律了。
师:对,图形反复展示两三遍才能找到图案。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取决于形状和颜色,还取决于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求证、举证或举反例……”这一环节使学生在猜图活动中更清晰地定义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培养推理能力。
第三,实际应用,体验规律
在1和85页上做。
2.欣赏法律之美
老师: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享用它们。(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去欣赏,可以发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创造法律
老师:这么多的法律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的手可以创造出很多规律美。现在,请做一个小设计师,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创造规则,好吗?要求:用彩色铅笔创建规则,小组合作,思考如何设计规则,然后画一幅图。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作业,老师巡视引导。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展示。
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亲手摆放学习工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则。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分散,创造了越来越复杂的规律,培养了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四,复习整理,反思提高
第二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知米”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征。根据最初出现的1米,可以做出一些直观的判断和思考。
2.知道1 m =100 cm,就可以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丝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分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缎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对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量身高。都量过了吗?谁能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谈论自己的身高)大家异口同声地用了同一个词“m”。今天我们要去见见Mi(板书项目)。对于体积很大的物体,通常用“米”作为单位。
二、初步了解1米
1,估算实际长度1米。
谈:老师身高1.72 cm。你能估算一下地面到老师的距离大概是1 m高吗?(学生根据现有经验估算)
对话:大家都想估计一下,那我们玩个游戏好吗?让两名学生慢慢打开这卷丝带,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打开的丝带。如果你觉得打开的丝带长度是1米,马上喊“停”。(学生活动)
启示:(指绘制的丝带)这个丝带的长度正好是1米吗?我怎么知道它有多长?(可以用尺子量一下)
【说明:对于“饭”,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高度入手,让学生大胆估计,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知道1米。
给我看看米尺。
对话:这是一把米尺,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米,看看1米有多长。
问题:看一看,数一数米脚上的刻度。你能找到什么?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黑板是1 m =100 cm。
3.用米尺测量。
谈:刚才怎么用米尺测量丝带的长度?谁来试一试?
按名称量一条1米的丝带,然后让每组按图案量一条1米长的丝带。
问题:张老师想知道她在离地面1米的地方。谁来帮老师量量她?(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你想知道你在哪里吗,离地面1米?同桌合作,互测。
讨论:标签都是离地1米。为什么贴在不同的位置?
【描述:学生年龄小,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对合作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加有序有效。同时也兼顾和重视合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个体经验和思考。]
谈:现在学生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请张开你的双臂,做一个估计。你的床是长于1米,还是更短?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问题:用两只手能画出1米的大概长度吗?
学生手工绘制实际长度1米。
谈话:让每组在教室里选择任何东西,测量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结束后,交换报告。
【描述:先让学生将自己的图片与1米进行对比,然后伸出手来画出它与1米相比有多长。有了参考,学生们会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征。]
三、加深对1米的理解
(1)问题:你能估算出一个1米长的队伍的人数吗?(同学们可能觉得一个竖排大概有五个人;横排大概有3个人)
问题:想一想。同队1米长。为什么有的团队5个人左右,有的团队3个人?
(2)要求:估计一下,以我们平时的步伐走1米需要走多少步?(请一些学生上来走一走)
问题:为什么走1米的时候步伐不一样?
对话:学生们想知道走1米需要走多少步吗?分组作业,在地面上测量1米的距离。我们去散步吧。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说话:请闭上眼睛,想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对比1米的长度。
(4)问题: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不用米尺量,能剪出1米长的丝带吗?
学生活动结束后,用尺子量一下剪彩是否有1米长。
【描述:1米需要多少人排队,1米需要走多少步,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理解。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通过闭眼再次对比图片,尝试在脑海中建立1米的清晰表象。再者,让学生再根据外观剪出1米的丝带,借助测量进行调整,这样学生心目中的1米的样子就会逐渐准确。]
(5)谈话:让孩子在教室里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约为1米。
学生活动结束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算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然后分组作业,测量,填写。
(7)对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让你和老师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不能在离老师1米的地方再找个座位?你还能再找到这样的职位吗?
学生们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圈。
第四,课堂总结
第三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十减九”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体验九减十余的计算过程,熟练掌握九减十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多减九的公式,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减九”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用“十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十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体验探索计算十减九以上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和学习工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棒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十减九教案
(1)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修改
(2)评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出17-9的?
(3)学生对自己的算法有不同的想法吗?
(4)老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几个大家一起探索的十减九的方法,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题。好了,今天进入我们十减九的练习课。(板书题目:十多减九的练习课)
(2)进口:
老师:学生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对。
老师:老师们也很喜欢。今天他们很高兴来到我们的教室。让我们向他们问好!
生:你好。
老师:蓝阳阳的村长今天一大早就把大家召集起来,给了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大灰狼趁大家不注意,偷走了杨村的宝藏。现在的任务是找回小羊。当然,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你有信心帮他们拿回宝藏吗?
生:对!
老师:好,让我们进入我们的参赛活动。
1,高速战斗
老师:我们和喜羊羊比速度吧。
12-9= 16-9= 14-9= 18-9=
17-9= 11-9= 16-9= 13-9=
用你喜欢的算法计算18-9=()
2.看图写公式
老师:跑得这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以巨大的力量战斗
老师:学生满了。泰格兄弟,大力士,想和我们比赛(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填圈)。
4+3〇17-9 15-9〇5+9 7+8〇9+6
4-9〇15-5 16-9〇13-9 12-9〇9+4
4、矿战(想加减法)
老师:同学们要小心,不要踩到地雷。
9+()=12 9+()=18 9+()=15 9+()=11
12-9=()18-9=()15-9=()11-9=()
5.看图讲故事
老师:我们安全地走过了雷区。现在我们休息一下,讲个故事。
(3)活动
老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成功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是来感谢我们的!为了庆祝,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你准备好了吗?(音乐:寻找朋友)
老师:喜羊羊和其他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正在返回杨村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想给每个人买些礼物。现在,请去超市帮他们挑选礼物!
(1)妈妈给了你16元。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种,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
(5)学习了十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后,能说说如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15-8和13-7吗?
(6)谈论收获
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老师:在这节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讲故事,十减九的计算方法等等。我们还用了十减九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如何从十中算出八,从十中算出七,这些我们下节课会学到。
老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没有,他老是做坏事。
老师:对,大灰狼总是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大灰狼有一个优点。虽然他每次都失败,但他从不放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么这个教训就靠我们大家的智慧了。喜羊羊一次次打败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赢了。我们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给了学生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