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孩子喜欢玩手机。不给他们,他们就哭,就闹。应该如何解决?(干货分享)
其次,家长要清楚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让孩子在3岁前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这是所有育儿教材的共同观点。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一个是生理影响,比如视力。另一个是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他可能不愿意和父母以及其他孩子交流。他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一个屏幕上,很难观察到其他人互动的方式,更不用说与他人交流。如果有教育性的动画片或者小游戏,也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执行。
最后,从家长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论:家长害怕伤害孩子的感情,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很清楚孩子的一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需要制止。为了不让孩子哭,或者每次他只是闹两次,父母的态度是“算了,随它去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被养成一个放纵的孩子。
5岁的孩子还小,大脑决定了他的自制力还没有发育好,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划定明确的界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只要我哭哭啼啼就可以满足了。同样,不仅仅是手机。可能是孩子想要的玩具,孩子喜欢的衣服,孩子的一个随意的要求。只要孩子坚持,家长就无可奈何。然后,没有边界放纵的育儿方式,可能会给你以后的育儿路上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上小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喜欢上课说话,但是教室铃声一响就不想去上课,等等。
在孩子刚学会爬的时候,告诉孩子危险品已经拿走了,不能让孩子碰。这是为了他的安全。我们会告诉孩子,开水很烫,一碰就疼。这个孩子知道疼痛的概念。然后边界和规则的力量开始显现,孩子知道开水很危险,不能碰。
小孩子喜欢玩手机很正常。因为手机的画面感新奇刺激,视觉刺激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电子产品和多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只能尽量不用手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手机作为安抚工具,通常可以防止孩子过早接触手机,不会形成依赖。
那么当孩子懂得使用手机,开始尝试玩手机游戏的时候,一味的阻止是不可行的,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孩子永远记得。孩子一旦有机会拿到手机,就很容易放手。如果父母首先把手机作为安抚孩子、防止孩子哭闹的手段,然后又极力限制孩子接触手机,那么问题就更严重了。
首先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玩手机时间过长的危害。比如告诉孩子,父母会害怕,担心会伤害他的眼睛;我担心孩子玩手机后会不喜欢其他玩具,做其他事情。不要怕孩子不理解你,她会理解的。不要怕孩子不同意,因为孩子是否同意是父母陈述的事实。
其次,和孩子讨论使用手机的时间,家长会告知时间。比如和孩子商量一次只能看十分钟。然后在剩下3分钟的时候提醒孩子,还有3分钟结束,和最后2分钟一样,最后一分钟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中间打断是有意义的。每次打断孩子,都会打断孩子对手机的专注。反复的打扰会给孩子一种“无聊”的感觉,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玩手机中。自然,他放下手机的心情不会那么激烈。如果孩子时间到了,反应很激烈,先用言语安抚,抱抱,拍拍。不用说,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爱她就行。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情绪会平静下来。不要急着给孩子思想教育,给他时间平复情绪。
还是那句话,坚持原则,不要退缩。只要制定了规则,就需要认真执行。也是在告诉孩子,母亲是有底线和原则的。在底线范围内,他们可以讨论。底线之外,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次说十分钟,每次提醒,坚持几天,孩子就知道“时间概念”这个词的含义了。当妈妈说还有一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自己把手机还给你。也许他不知道十分钟是什么,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妈妈的态度。
然后,动员家人支持你的决定。全家人一起做下一个决定,不做改变,会让孩子更加意识到边界和规则的力量,孩子也会更加愿意配合。
同时,大人要远离手机,多陪陪孩子。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手机时间换成陪孩子画画、剪纸、搭积木、玩拼图、看绘本等。,相信孩子会很开心的。孩子习惯性不玩手机后,就不会那么迷恋手机了。
最后,答应孩子做事。母亲不仅要用规则限制孩子,更要和自己没有界限。如果你答应你的孩子,你可以在他洗澡后玩他的手机10分钟,然后你发现他洗澡的时候很调皮。你一生气就吓唬孩子不要和他玩。这就相当于妈妈先打破规则,孩子会认为你不是在给他制定规则,而是在欺负他,欺骗他。父母长期不履行对孩子的承诺,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的问题只会变得更加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