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五毒是什么?一个比一个毒!
五毒不是五毒,而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端午节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驱虫。夏天天气炎热干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再加上蛇和昆虫容易滋生咬人,要非常小心,就形成了这个习俗。蟾蜍,俗称蛤蟆,在五毒中与端午节的关系最深。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误解,因为壁虎是无毒的,但被认为是剧毒的。这就好比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的东西。
北魏《齐·姚敏书·杂记》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五月捉蟾也用于制药,这一习俗至今仍保留在许多地区。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这种捉蟾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争兵”的传说。
端午节,孩子们要带一个绣有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确保身体健康。妈妈或者奶奶会在口袋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在肚子上滚几下,一边做一边说一句“一年不胃痛”之类的话。
民谣说:“端午,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端午节驱赶五毒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各种方法防止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内贴一张五毒地图,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
这是辟邪的巫术遗产。民间还在衣服上绣五毒,在糕点上装饰五毒图案,都是驱逐之意。有的地方,人们用彩纸把五毒剪成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上、炕上,或绑在孩子的胳膊上,以避毒。
端午节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流传下来,所以有各种求平安、解灾的习俗。其实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干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另外,蛇和昆虫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这就形成了这个习惯。
采药、雄黄酒洒墙门、喝蒲酒等各种习俗,看似迷信,实则也是有益于健康的养生活动。端午节可以算是一个传统的医疗保健节日,是人们与疾病和毒虫作斗争的节日。时至今日,这些养生习俗仍应发扬光大。
结论端午节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毒其实就是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我们都知道壁虎没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