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月球测评:逃离浮躁世界的良药
当我们谈论月亮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可能会想起广寒宫里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也可能会透过月亮想起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个神秘而美丽的星球的追求从未停止。月亮表达的这种感情在小说、电影、游戏和其他娱乐作品中都有描绘。这类题材虽然历史悠久,但总能击中人们内心深处。今天笔者推荐的游戏《ToTheMoon》就是利用这一神秘载体来表达剧情深意的作品。
ToTheMoon是由Kan“Reeves”Gao和独立游戏开发集团FreebirdGames制作的独立游戏。最早发布于2011,11,2017移植到手机上。游戏的玩法可以算是一部视觉小说。虽然是像素迷你游戏,而且用的是像素风的远古视角,但最后看起来还是像2011年GameSpot评选的年度最佳游戏,甚至比上世纪的小游戏传送门2还要好。
剧情——游戏的核心
这种艺术作品现在真的很少见了。顾名思义,这是我们暂时逃离这个浮躁世界的一剂良药。游戏是一个关于接受彼此差异和缺陷的故事,也是一个怀念逝者的人,从而寓意珍惜现在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来自一家帮助人们实现愿望的公司的两位医生罗莎琳(Rosalene)和瓦茨(Watts)来到约翰尼的家中,通过一种特殊的记忆仪器帮助老人实现去月球的愿望。因为这种修改记忆实现自己愿望的方法必须尽可能的了解细节,所以需要进入老人的《森喜朗》(memento mori)来探究老人为什么坚持要去月球,游戏开始了。
游戏采用了全意倒叙的手法。玩家需要看到最后一幕,才能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同时他们又极其擅长伏笔和自然循环,绝不会为了剧情而剧情。
在游戏的前半部分,它主要讲述了老人约翰尼和他的妻子丽娃的故事。他的妻子患有自闭症(全称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一种以社交障碍为表现形式的精神疾病)。玩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越来越迷茫。老人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与月亮有关的东西,他的妻子固执地不舒服,一遍又一遍地叠着纸兔子,问约翰尼这是什么。她老婆宁愿用所有积蓄买灯塔下的房子,也不愿意。这时,玩家甚至可能会对妻子的固执无言以对,或者感到愤怒,但由
在我看来,讲一个游戏的优缺点是很有必要的。除了画质,游戏的缺点就只有游戏性了。有些朋友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这部作品的定位仍然是游戏,而不是电影、小说、歌剧等。既然是游戏,玩法肯定是要考虑的。
游戏的玩法主要是探索收集、解密,以及少量非战斗的“战斗”。探索收集是指游戏中每个记忆场景需要收集五个记忆元素来合成memento mori,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场景。有些片段比较隐蔽,很难找到,有时候会影响剧情体验的连续性,但这个设计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游戏中的“战斗”不是战斗)
游戏中解密的设计让我觉得可有可无,制作团队把解密做得很简单。笔者推测,可能是制作团队想为玩家增加游戏玩法的多样性,但又不想因为解密太难而破坏游戏的核心——剧情体验。想法很好,但是对玩家来说太粗糙了。
(其中一款游戏解密)
这里补充一下,游戏第三幕,有一个“打地鼠”的小游戏彩蛋,很有意思。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这里就不“剧透”了。
后记和个人感受
在这个快餐时代,我们甚至无法静下心来读一整本书,或者看一部完整的慢节奏电影。这两个孤独而单纯的灵魂在游戏中的故事,难免会让很多玩家感到感动和不可思议。有的玩家在游戏中读懂了自己的人生,有的玩家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没关系。如果这个游戏能带给我们哪怕一分钟的内心沉浸,我们就能用心感受这份久违的纯真。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转瞬即逝,无边无际的。有多少人能成就所谓的大事?更有可能是梦想,但要做好并不容易。我们经历过的爱与恨,痛苦与快乐,看似深刻,可转眼间就随风而逝。
但驱动我们一生奋斗的东西,可能很早就已经悄悄埋在我们心里了。珍惜现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文章以游戏中的一句话结尾:“结局永远不会比过程更重要。”
(“结局从来没有过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