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珍藏50年的宝贝《潇湘图》 为什么近乎原价转让给年侄袁枢?

潇湘图·董其昌跋

(长美)《潇湘图》为五代董源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该画为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描绘的是湘湖地区的风景。为明代董其昌、袁枢藏品。《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枢跋一,王铎跋一。有“袁枢私印”(重一)、“袁枢之印”(重一)、“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而这位袁枢就属于今天的河南睢县人。

董其昌卷首有跋:“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于长安,卷有文寿承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即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耳。忆余丙申持节长沙,行潇湘道中,兼霞渔网,汀洲丛木,茅庵樵径,晴峦远堤,一一如此图,令人不动步而重作湘江之客。?”

睢州袁枢也在其上自跋曰:“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叛伞薄R荒旰螅?躅煸诮?珍笆?卦?嘣⑺?酱嘶?跷?锌?⒔?庖缓檬掳嫌诰矶恕0显疲骸霸?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这就是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今睢县)遭遇到流民军兵火和黄河决堤之劫,已经没有家了,但能有几幅好画保存下来随身珍藏,也是很愉快的事。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对袁枢收藏此画的过程也有清晰记载:“盖以袁获此归旋,遭流寇之乱,此卷无恙。思翁(董其昌)殁后,为中州袁伯应所得。伯应名枢,乃思翁年侄(董其昌与袁枢父亲袁可立为同年)。崇祯十五年榷浒墅,购诸其家,亦私记于后。”

董其昌卒后,“四源堂”名画归于河南袁枢,其中就包括这幅《潇湘图》。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卷轴往返千里为袁枢辗转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

按袁枢自跋,《潇湘图》得之于年伯董其昌卒后的第七年(1642),应该是从董其昌的儿子手中转藏的,也仅仅是“原值加四?叛伞保?臼窃?底?谩R?赖笔钡氖榛?┒范?洳?将此画视为珍宝整整珍藏了将近五十年,以这种低价转让给睢阳袁氏,足见“云间董其昌”和”睢阳袁可立”两家关系之好,通家交好延及几代。两人的知交情缘可能还真与清代王?摺肚锏拼曰啊っ斡朐?闪⑼?啤分屑鞘龅囊欢瓮?掠泄亍?/p>

《潇湘图》入清后经卞永誉、安岐收藏,其后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张大千自香港捐卖给中国政府,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拨付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画中那份江南秀美圆润的神韵,传达着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从中体味出画家董源那种静观、深思和内省的精神境界。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杰出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董源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袁枢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历来为藏家所推重,大陆的三件董源真迹中,其中就有两件是袁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