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八旗子弟是怎么堕落的?

八旗子弟在白山、黑水崛起,由弱到强,有数万人。最后像蛇一样占领了大江南北,建立了清朝。当时人们吹嘘“满洲兵数万,天下无敌。”格斗家怎么用了200多年才变成草包?

都是旗手的错。当时清朝完全靠八旗铁骑南征北战,建立王朝后才不得不靠八旗军控制天下。入关后,清朝规定八旗子弟专门从事武装,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八旗武装除了镇守京(史静八旗)外,还镇守天下重镇和要地,称为八旗驻防。八旗守备的“户口”和“编制”都在北京。本质上是中央派出的地方工作人员,会调回北京或者调到外地。这种驻防制度的初衷是维持八旗子弟的武力,依靠有能力的八旗巩固统治。

为此,清朝给予八旗官兵稳定优厚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当兵。一个有组织的八旗兵,一个月能拿三四两银子的工资,和县官一样。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不错的福利,比如八旗驻防广州、白银、蔬菜、劈柴、盐等等。这些福利是终身的,只要你当过兵,就可以一辈子领钱领粮。八旗死后,妻儿的生活也由军队负责。只要有一个军人,就能保证一家人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除此之外,八旗子弟也有大量的机会做“仆人”,比如陪护、项目、庆典等。除了领取补贴,还有大量的“灰色收入”。规定水运的关定、曹丁、盐运的丁彦等海关官员只能由八旗子弟担任。这些都是肥差。可以说,八旗子弟理论上不必为生计发愁。每个家庭都能从制度中获得稳定丰厚的收入。

以上只是一般的工作,或者说是为底层旗手预留的基层岗位,早已让奔波谋生的汉族人羡慕不已。旗手只要有点能力,能写几个字,就有很多晋升的机会。比如汉人和旗人的科举是分开的,满人科举的竞争比汉人小很多。如果考不上,旗手还可以去各个衙门抄写,也就是所谓的笔糊式,交给成绩。晋升机会很多,成为政府官员的也不在少数。不识字的可以竞选故宫,皇宫,达官贵人的护卫,也是分等级的,而且不低。

清朝的官制有一个特殊的“缺”,就是很多职位都有国家要求。比如六部尚书必须有一人两侍郎,自然有利于少旗。很多岗位只是为旗手保留的,比如内务局系统。

在清朝,旗手一出生,就给了他一个铁饭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铁杆庄稼”。稍微体面一点的,可以和知府、知府、老爷混在一起。就算你当一辈子兵,退役前也能拿到官位。

这个制度实施的时候,很快就变了。什么都不做,就有制度保障,一辈子衣食无忧。那谁去学习,去做事?八旗子弟很快就变得懒惰,无事可做,然后养尊处优,等着朝廷每个月发一笔钱和粮食来花。反正大家都一样。每个人做得好不好都有“月薪”。结果就是没人去练,也没人关心时事。八旗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入关时,八旗部队冲锋在前,战绩辉煌;二三十年后,吴三桂起义时,八旗军会拉绿营(汉军)随同行而动,以八旗为主,绿营为辅;洋人打进来,八旗军动不了,只好绿营为主,八旗为辅;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八旗军根本做不了什么。先是绿营为主力,后让位于地方武装集团训练。湘军和淮军此时崛起。之后八旗军在军事上彻底边缘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旗军队的开支却在增加。比如各地八旗驻防的编制,最初是几千人批准的,极少超过五千人。到了近代,每个地方都驻扎了一万多人。打架是不行的,但是队伍在迅速扩大。结婚生子,一个旗手,把当兵当警察变成了事业,变成了生存的保障。朝廷规定,驻防官兵不得在当地购买财物,死后不得在当地立坟。现实中,它已经成为一纸空文。八旗子弟要安家立业,娶小妾。他们甚至不关心训练。他们还在乎军纪吗?

如果不做,为什么旗人去了?我很忙!茶馆、宠物、门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演奏乐器、系风筝、吃喝玩乐、休闲游戏,创造了多种娱乐形式——对于中国民俗文化,旗手做出了巨大贡献。车站周围,旗民聚居,形成“旗城”,自成体系,区别于其他城区。

慢慢的,很多条幅就穷了。一方面是家庭繁衍,人口越来越多。但这种制度所能提供的铁饭碗是有限的,无法吸收迅速增长的旗人人口。注定很多人会因为补不上缺,干不好活而“闲着”。更重要的是,旗手只会享受,不会理财。而“每月的钱”和其他收入,如果规划得好,完全可以保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但是每天吃喝玩乐就受不了了。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到节俭很难。旗手一旦养尊处优,习以为常,开支越来越大,也就不关心生产了。他自然入不敷出,开销也很尴尬。但是,他们一般不会在意。只要清朝不亡,硬核作物都在,每月的钱都得交。旗手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到处邀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口袋里有钱,也要赊账;明明开不了锅,还是去餐厅看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的身份。

满族出身、父亲在故宫当兵的老舍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红旗谱》,生动描述了晚清北京城旗人的生活状态。老舍大姐的公公和婆婆是一对活宝。

大姐的公公“除了也爱花钱,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我首先记起了他的咳嗽声,一种清晰而有声调的咳嗽声,让人随心所欲地猜测他是第四位仙人。他的衣服很整洁,有樟脑味。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刚被拿出典当行。不知道对不对。"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他总是带着四个鸟笼,里面有两个红下巴和两个靛下巴。他不养其他鸟,红蓝下巴精致大众,只是助理领的身份。只有一次,他用半年的工资换了一只雪白的麻雀。"

“公公婆婆的爸爸是武陟小院的,穿着四顶助理领,却不喜欢谈论如何出去打架。我曾经问他会不会骑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会儿,然后马上就说起了养鸟的技术。这个真的值得一说,甚至值得写一本书!看,别说红蓝下巴的孩子怎么养,怎么吊,怎么‘抵押’,换羽毛的季节怎么养。连那四个鸟笼的制作方法都够半天了。别说鸟笼了,就连笼子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池、清除鸟粪的小竹铲都精致到没人敢说不是艺术品!是啊,他好像忘了自己是武官,把一生都花在了如何让小锅小铲、咳嗽笑声包含高度的艺术性上,让自己可以随时沉迷于小刺激和小乐趣中。”

大姐婆婆一直说:“我爸是子爵,我老公是副教主,我儿子是小琪派。”这话不假;然而,她的箱子底部没有什么重物。从她胖胖的脸可以看出,她很爱吃。这并不是说她有钱吃好。不要!如果她没有钱,她将以子爵的女儿和左翎夫人的名义赊账。她不仅爱赊账,还看不起那些不敢也不喜欢赊账的亲戚朋友。虽然没说清楚,但她大概是这么想的:没功劳,没旗手!"

“对于债主来说,她的眼睛特别圆,特别大;他声音特别大,动情地表白:‘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左翎的妻子,我的公公婆婆有铁杆庄稼!到时候可以放下工资,放下银子,放下米。欠了钱就不能欠。“急什么?”这些豪迈有力的话语,不难让人想起200多年前清兵入关时的威风,所以往往足以打退债主40里。可惜有时候这些话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她会瞪着眼睛笑一两次,把债主吓一跳;说实话,她的微笑并不比哭更得体。"

近代外国人观察八旗军队,形容他们是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绸缎,背着梆子和鸟笼,哼着歌,笑着的人。他们的马是人牵的,枪是人扛的,就是作秀。就连警察关定和丁彦也停止了自己的工作,已经雇了仆人来搬运行李。当你必须练习或“挑选干部”时,旗手还雇佣枪手。硬核作物拔不出来,很多人靠形式主义谋生,所以大家在考场上视而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罗国、瘸子和聋子都挤进了军队。再加上贪污,坐收空饷,浪费钱财。八旗军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最可怕的是,旗人坐在空位子上,却依然自信满满,觉得被举是理所当然的事。“以大姐的公公为例,他怎么当官,又不会带头,好像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戚朋友似乎都同意他应该吃王璐,唱快书,养四个靛蓝小孩。有些有识之士也觉得游手好闲不是办法,有些人学习技能。但这样的人,反而被旗手冷眼看待,认为他们没有前途。”少数旗手也想抛弃铁饭碗,自立门户,或者过苦日子,想学一门手艺,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但是,都是偷偷摸摸的,好像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旦他们撞上一个满载货物的熟人,他们必须说:“嘿,来玩吧!”“这不是生意,这是东西。不然你怎么不来喊两声?”

供养八旗子弟成为清朝的沉重负担。各部八旗军官最担心的不是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是军队的纪律,而是怎么养活这么多张嘴。支出越来越大,朝廷拨款是一定的,只能出现赤字。全军全系统都在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不能容忍的。每当分发钱粮的时候,都是军官们最头疼的时候。钱粮送晚了或者食材不好,横幅就会找上门来,擤着鼻涕怒目而视,喊着“我们的祖先榨干了所有的血汗,所以我们要得到一个硬核作物”,喊着“贪官无道,侵犯良民”。政府还是要哄劝,不敢得罪。时间长了,赊账透支多了,高高低低的旗号都参与进来,一致要求“解决生活困难”。朝廷或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接手旗手的坏账,用公款补贴其私债。

清政府后期征收重税,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扶持闲散旗人。

但清朝是有条件供养八旗子弟,维持他们的高生活水平的,也就是指望他们在危急时刻保卫朝廷。清末八旗子弟出来“还债”,为朝廷辩护。清政府也非常重视八旗军队的改良,引进先进武器,希望培养现代化的八旗武装。老式的大炮换成了枪,大刀换成了崭新的步枪,长矛换成了最新式的马克沁机枪。清政府把最好的武器分给了八旗子弟。结果如何?还是形式主义。枪被拿走了,却被旗手看也没看就锁在柜子里了。当钦差大臣来看演习时,他必须手里拿着枪站一会儿。建制新了,训练新了,跑腿也新了,但旗手还是雇人出去干活。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很多旗手连枪都不会射,那抵抗呢?

有些军官还什么都想干。革命前夕,他们感到危险临近,不得不重新组织军队,做好准备。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广州,驻防八旗训练了三个新营,近两千人。练了两年,广州将军实弹射击,下了死命令,要求旗手自己开枪。结果现场一片混乱。大多数人雇人装弹药,只有少数人会开枪,只有极少数人能击中目标。

但不知情的革命党人和新军官兵对装备先进的旗手还是非常畏惧的,对旗手的武装战术非常重视。毕竟旗手占据了重点镇,黑洞洞的枪口,明晃晃的钢枪都在!搞不好,会牺牲很多革命同志。结果他们发现旗手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枪击事件后,大多数旗手都呆在家里,等待新政权接管。几个条幅跑出家门,一哄而散。只是部分地区的旗号武装起来了,怕反清挤满了人。他们怕汉人也来个“扬州十日”“嘉兴三屠”,所以拿枪打。革命军发现,对付顽固的旗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掩体,听旗手射击。旗人子弹打完了,就竖起白旗投降。横幅拍摄一点准确性都没有。只要不是被流弹打中,革命军可以保证零伤亡。如果你迫不及待想听“枪炮交响曲”,只需要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旗手就会投降。导致个别想抵抗的军官没有士兵和将领,无法“杀敌报国”。镇江的宰穆有心反抗,但手下各旗都要求投降,只好自缢殉难。

史静八旗拥有最多的士兵和良好的装备。特别是警卫,在八旗中算是先进的。皇室用它来保护自己。南北和谈达成,警备不稳。不是他们要救大清,而是担心大清没了,他们当不了侍卫,每月的钱和待遇都没了。作为领导,冯只好以“优待洁净室的条件”为由,召集警卫团全体官兵进行宣讲。他详细解释说,皇室和八旗子弟的待遇不变,禁卫军照常服役,不会有任何变化。官兵们还在骚动,哭着骂着,有的甚至拔出配枪的剑,大吵大闹。冯以性命担保,愿与禁军进退一致。官兵们不信,骚动加剧。最后,冯在台上喊道,如果你不信任我,你可以向推荐两个人,带着枪日夜监视我,如果你发现任何违背你诺言的事,你可以立即杀了我。禁卫军慢慢冷静下来,平静地接受了王朝已经覆灭的事实。之后,近卫改编为陆军16师,冯信守诺言,始终保证这群老军人的“待遇不变”。这样一来,由史静八旗改编的16师就成了直系军阀的一大包袱。

旗手们还以较小的代价为相对和平和成功地结束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如果革命党人提前降低满满的宣传基调,突出“五族和谐”,肯定保护旗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估计连一小部分抵抗旗人也会静静地待在家里,等待新政权收编。旗手对革命的“贡献”会更大。

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八旗子弟的愚昧、懦弱、无用是重要原因。

八旗子弟是被王朝制度废除的一群人。一个人不是靠真才实学和努力工作,而是靠血缘关系获得稳定的收入,靠制度过着悠闲的生活,享受着成功。如果你是我,人生就废了,浪费一辈子。八旗子弟被忽视的悲剧,在制度设计、人员激励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