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1.铜鼓节

东兰艾东和长乐乡的壮族传统节日。它们在农历的第一天、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们将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扛到村子附近的高山之巅,挂在木架上,先击鼓祭祖,再进行铜鼓比赛。方法是鼓对鼓,鼓对鼓,四面1组,每鼓3人,交替演奏,不中断。靠打得响亮漂亮,节奏明快,耐力持久取胜。游戏经常通宵。与此同时,年轻男女一起唱歌。比赛结束时,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宗巴等食物进行野餐,歌声和笑声响彻山谷。

2.农具节

东兰、南丹、天峨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节日。该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到三十日(有些地方持续到十五),在大的村庄或几个村庄联合举行。有“邀蛙女”、“唱蛙女”、“孝蛙女”、“葬蛙女”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中,赞美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祝福丰收的成就贯穿始终,是一场娱乐神灵的歌舞盛会。人们把元旦第一天发现的第一只青蛙视为神圣,抓到这只青蛙的人受到尊重和支持,成为当年主持青蛙祭祀仪式的首领。现代的蛙妇节演变成了群众娱乐的节日和歌会,因此也被称为“马松会”。

吃节日食品

龙州县和萍乡市壮族民间节日。池莉壮语的意思是“庆祝”或“弥补春节”。相传1894春节临近时,法国侵略者入侵边疆。为了打击入侵者,当地青壮年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没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出征的将士凯旋而归,乡亲们宰杀了鸡和羊,做了糯米糕,热情招待,庆祝胜利,补上了春节,纷纷效仿。节日期间,人们舞狮,玩龙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4.卖花女节

壮族传统节日。据民间传说,壮族的始祖刘佳是从花中诞生的。后来导演送了花和孩子。所有的人都是从刘佳花园的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他们被认为是花之女神。农历二月二十九是花婆神的生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里同代的妇女结成不同姓氏的姐妹,集资准备鸡鸭香烛祭祀花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佩戴,祈求生育,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孩子的女人,将来会去野外采花戴上,让花神给她们送花,送给她们的孩子。如果以后怀孕了,为了让孩子出生后有灵魂,一定要请老师在野外念经,要花,还要在路边的沟里做搭桥仪式,把花从桥上取下来。孩子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前装上女神,定期祭拜。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

5.三月三歌会

壮族传统节日。又称三月歌会。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山歌聚会,其中农历三月初三盛大。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做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染成红色的鸡蛋,庆祝节日,有些节日会持续两三天。当地歌会有具体的会场。一般是坡地。有些人用竹子和布料建造一个歌厅来接待其他村庄的歌手。参与者以未婚青年男女为主,老人小孩也来助兴。在许歌周围,商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从方圆数十里外赶来参加规模更大的歌会,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会有巴马的潘阳河、都安的绵山、田阳的乔叶、田东的杨彦、宜山的夏剑和柳州的玉峰山。人们去歌会是为了比赛和欣赏歌曲;青年男女之间有着歌的情谊,相爱的人会互赠信物作为爱情的信物。此外,还有抛绣球、摸鸡蛋、表演壮剧等娱乐活动。歌会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1984“三月三”歌会。广西各地的歌手云集南宁,各兄弟民族、港澳同胞、全国各地的外国友人也纷纷前来,盛况空前。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6.牛魂节

壮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传统节日祭拜牛神。又称牛生日、牛王节和脱轭节。大多数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一些在六月或八月初八举行。那一天,农场主给牛放了一天假,各家各户都翻修了牛棚。村里的长辈对村里的牛评头论足,告诫各家要爱护牛。家家蒸五色糯米,用枇杷叶包好喂牛。有的地方在厅堂里摆放酒肉瓜果的供品,父母牵着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走,边走边唱,以此来表扬和奖励牛的功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先喂牛,然后全家人吃一顿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牛王节的崇牛色彩逐渐淡化,但尊牛护牛之风依然存在。

7.国王日

也被称为药剂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强大的药神。他发现了草药,治好了人,教人种植、采集、治病的知识。过去,壮族地区所有较大的村庄都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开展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壮族人这一天上山采集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枫等草药烧水洗澡。我觉得这样可以让皮肤光滑,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人在这一天开了一个药材市场,专营各种药材,买家热情高涨。传说这种药有特效。此外,家家户户还包三角粽子,在屋内煮醋,烧柚子皮,在门口插艾草,以示辟邪,驱除疫情。

8.吃过年

壮族、侗族和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开庆节、新密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因地而异。到那时,水稻和玉米已经开始成熟,人们带一点新谷米,煮干米饭和蔬菜过节。如果米未成熟,就从自己家的几块里挑稻穗,在电饭锅里捏米浆,以示味道。在一些地方,新的米、酒和肉也被作为祭品献给农业之神。还有的以村为单位,在田间或山坡上聚会宴饮,载歌载舞,日方会稍事休息。据说这一节日习俗起源于人们对农神节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普遍的民间节日。

9.莫王节

桂北壮族传统节日。又称五谷庙会。它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二天举行。传说这是墨夷国王的生日。因其对救壮民、祈福五谷丰登的贡献,壮族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于是在村前建庙,在家供奉。每年举行小祭,供奉鸡鸭猪肉;每六年举行一次大祭祀,全村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个家庭将派一人参加,并在墨夷国王庙举行盛大仪式,由村长主持,并请道士念经祈祷。祭祀时,按照一年12个月,将猪、牛的肉、肝、肠、骨做成12个盘子,一个一个放在祭坛上。12菜上齐后,可以烧纸行礼。祭祀结束后,把每一道菜平均分给每个人。晚上举行唱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10.翻滚节

广西西部自称布农的壮族传统节日。壮语称“岭沟道”,意为吃新谷,与青年男女交往。它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杀鸡鸭,做豆腐,蒸新米祭祖,家宴,给猫狗喂饭,以示不忘守家捉鼠之功。晚饭后,年轻的男女穿着新衣服聚集在村庄旁边的露台上,举行翻滚活动。男人和女人互相戏弄和玩耍。你踩我的脚,我打你的背。老人小孩也来观看娱乐,充满欢声笑语。按照习俗,男方先拍女方后背,表示男方先看中女方;如果女方先打男方的背,说明女方爱上了男方;如果两个人都打对方,说明他们相爱。于是他们互相追着跑出球场,去村头村唱歌,吹木叶,互相诉说爱情,临走时互送情意,确定恋爱关系。

11.品尝新的节日

壮族传统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每家每户都单独住过,还会邀请邻近的亲戚朋友聚一聚。那一天,家家户户用新米煮饭,宰杀鸡鸭准备猪肉,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灵,以回报他们的保护和丰收。一大早,妇女们就去地里砍下绿色的稻叶,供奉给神龛,并奉上食物和水果,然后焚香点燃油灯。一切准备就绪,把狗叫到神社,舀一勺新米,用各种菜肴喂它。狗吃饱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传说最早的谷物种子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狗们的贡献,必须先吃年货。

12.跳岭头节

桂西南钦州壮、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又称“跳岭头”。大多在中秋节前后十天内举行,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它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因其活动多在村边举行而得名。那时,所有的村庄都将耗尽他们的池塘来捕鱼,每家每户都将宰杀鸭子并举行盛宴来祭拜他们的祖先和神灵。同时,还邀请“岭头队”(石公)在村子附近的山脊上表演舞蹈节。老师戴着面具,表演“抛”(跳舞)和“唱”(唱歌跳舞);有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搏击”(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有祭台、求神、禁止、歌舞等。歌舞过程中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的《钦州志》中有记载。今天,它已经从最初的宗教仪式演变为民间娱乐。

13.成熟的

壮族的新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11月29日或30日,庄村家家户户宰杀猪羊,祭祖,合村拜社,迎新年。从12月初一开始,村与村之间举行大规模的集体探访,亲戚们会摆酒席,以歌取乐;青年男女开展社交活动,男青年成群结队地去村寨“泡姑娘”,为歌选配偶。这些活动持续到12月7日左右。至于壮年的起源,据说是群居王是个孤儿。他自小在壮乡乞讨长大,力量无穷,能除恶务尽。后来妖魔作乱,壮族深受其害,人们四处逃亡。社稷王不忘壮士养育之恩,驱邪避邪,护田护村,使壮士回到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庆祝丰收的时候,社交大王就住在村子旁边大树下的一个棚子里。不是,是农历十一月三十。后来,为了纪念社王,人们以十二月初为开光日,就地搭建社王棚,祈求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