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班数学活动游戏化

结合我们小班幼儿年龄小,对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注意如何发挥游戏化和情境化的作用,设计丰富的游戏和情境活动让幼儿融入角色,注意在游戏中运用各种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一、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区域活动是儿童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他们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到很多数学学习内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区域活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还处于明显的自我中心阶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区域活动更能满足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因此,根据我们班幼儿的情况,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要把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创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数学区域活动和集体数学活动的结合,达到发展幼儿数学概念的目的,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在科学区,我给孩子们提供“用水果喂刺猬”的材料,让孩子们根据小。

刺猬身上的圆点是用来给刺猬相应数量的果实的。让孩子在玩耍中提高计数能力;提供各种有数字和形状的卡片,让孩子学会比较大小、数字和形状。

2.在建筑方面,也有学习数学的内容。从提供的材料开始,我让孩子区分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等等。在建筑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在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和物体的过程中,体验初步的数学概念。例如:空间方位、几何形状、长度、高度等。

3.在艺术区,绘画、砌砖和手工切割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往往需要识别和掌握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和位置,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比如在装饰“格子手帕”的时候,孩子会尝试以一定的间隔用红、黄、绿等颜色来上色,让手帕看起来更漂亮。在用橡皮泥做生日蛋糕的时候,我会让孩子们互相比较,看谁把蛋糕做得更高,谁的层数更多,谁最漂亮。让孩子掌握计数、排序、空间方位等概念,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中的和谐之美。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只觉得自己在玩,玩得开心,投入,获得经验,提升能力,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到的。同时,教师在数学活动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了解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水平。

开展数学区域活动时,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和表现,有选择地与孩子互动。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观察量表,包括儿童参与活动的数量,儿童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数学能力,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儿童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把这些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数学能力发展的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个孩子数概念的发展轨迹,并据此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结合不同的主题活动,确定每周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关注如何将数学活动区与当前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使数学区域活动更自然地融入主题型课程,甚至成为课程的点睛之笔。在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集体活动的时间比较短,老师根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能将集体活动的内容扩展到数学区域活动,孩子会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和进一步探索的机会。所以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和每节课的情况,确定每周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创设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老师投入不同的素材,创造一个层次丰富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放入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缓慢的儿童进一步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对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孩子,教师也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更高发展的需要。以模式游戏为例。假期结束后,我们通过“做彩色对联”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感知一对多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选择一些“排序”游戏,引导他们从小到大排列小动物,培养孩子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和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第二,从儿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可以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自然、有趣的情境中,在愉快的心情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教育手段。要尽量在游戏中挖掘出数学教育的内容,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从中感知、体验和积累相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让孩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1,角色扮演: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一直不感兴趣。这时,他们激动了。

他们的快乐感尤为重要。比如让孩子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感受“一”和“多”。老师是猫妈妈,孩子是小猫,一只猫妈妈,很多只小猫;抓老鼠有大有小。大老鼠中,1为黑色,其余为灰色;小老鼠中,1只有白色,其他都是灰色等等。让孩子从游戏中认识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孩子是同样的玩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是自由的,没有负担。孩子开心,自然喜欢数学活动。同时,当孩子沉浸在角色中时,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所以要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中的数学内容,积极引导。比如玩“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时,我会让“大灰狼”数数,抓几只“小白兔”。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数手数嘴;在“兔子拉萝卜”的游戏中,我提供了各种颜色的萝卜,让兔子把它们放到对应颜色的轨道上,让孩子学会按颜色分类。玩玩偶之家的时候,让“妈妈”给玩偶之家的成员分发餐具和食物,练习一一对应。

2.户外游戏:户外运动活动中也有数学学习的内容。比如玩圈的时候要求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圈,“找家”的时候要求每个孩子蹲在一个圈里,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多与少;在攀爬大型玩具时,让孩子体验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让孩子拍球的时候学会数数;让孩子感受在滑梯上滑行时的速度;通过竞赛活动让孩子初步感受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3.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数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游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思维热情,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猜”的游戏中,孩子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的描述,说出是哪个数字或物体。猜对了会得到一朵红花,从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游戏活动中仍有许多数学现象,但孩子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更不用说想得更多。所以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幼儿。比如早上的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扔沙袋的游戏时,只是扔沙袋或者反复追着跑。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对比看看“谁扔得远”和“谁扔得高”,引导孩子想出各种扔沙袋的方法。这时,孩子们会说出他们投掷的结果。“我扔得比他高,因为我过线了,他没有。”“他扔得很近,我只需要走两步。”等一下。

第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从幼儿操作中引发数学教育。

皮亚杰曾说:“数学的抽象是可操作的,它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它的最初来源是一些非常具体的行动。”可见,数学的抽象性取决于一系列作用于物体的动作。因此,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才能借助于被操纵的物体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可见,动手活动是孩子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鼓励孩子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五个积木,让孩子自己数数,确定自己的个数。在理解了“上上下下,来来回回”之后,我设计了“排队”和“逛公园”的游戏,让小朋友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完全可以说:“我在树上发现了一只小松鼠;小老鼠藏在桌子下面。”等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还有“猫钓”、“熊生日”等游戏,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孩子学习“比长短”“比数量”的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猫捉老鼠、喂豌豆、分糖果等教学游戏。通过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教具,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还锻炼了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这样孩子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自己验证,从而积累关于数字的感性经验,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也是真正符合孩子年龄特点,适应孩子认知结构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准确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可以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和自然有趣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值和形态学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机灵活地引导孩子认识数和形的知识,让孩子知道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