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思想之比较

两人都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来源需要后天拓展,荀子认为人性本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带来的美好的自然,而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的物质属性,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四德,若能发展,便是仁义礼智四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决定的,没有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个人,所以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为其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论证了封建剥削制度下伦理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其实只是某个社会、某个阶层应该遵循的一个标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荀子提出了相反的性恶论,第一次明确了善恶的含义。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所谓恶,就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意义而言,它在人性中是不存在的。其实人性本恶。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圣人,需要礼仪,需要道德来引导人。他说,礼法、法制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是违背人性的,是圣人君子为了巩固社会统治秩序而强加于人的。所以他反对孟子的自然道德论,认为学习是为了恢复人的良知,维护善。这种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孟子说,善的本性只有圣人君子才能维持,荀子说,恶的本性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去除。他们所谓的性善性恶的含义,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标准。他们都有明确的阶级界限,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