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对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二年级#绪论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小学二年级《对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小学二年级“对大米的理解”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体验用米和厘米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有多长,估算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米的含义,知道厘米和米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的前进速度。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铅笔盒,1米长绳子。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1,师生使用课前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组内每一项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量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会随机比较,选择哪些测量工具更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量一下桌子的长度。

第二,体验探索

1,知道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请学生分组直观体验1米的长度。

3.学生在观察和交流的过程中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

归纳:100 cm =1 m?,?1 m =100 cm,?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个长度为1米的物品。

第三,实际应用

1和1米等于多少支铅笔?

2.学生在教室里独立测量相对较大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完成测量活动。

3.展示书中五页练习。

4.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物体的长度。

二小二年级“认识大米”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是1。知道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米的实用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 m的实用概念,知道1 m =100 cm。

学习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对话。

老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量身高。都量过了吗?谁能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身高)

大家在交流中都用到了“饭”这个词。今天,我们将学习长米的物体(板书题目),通常以米为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感受“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探索体验。

1,估算实际长度1米。

老师:老师身高1.58 cm。你能估算一下地面到老师的距离大概是1 m高吗?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估算。

再估算一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离地面约1米(并标注),说你身高高于1米,还是低于1米?

老师:大家都想估计一下,那我们做个游戏好吗?让两个学生慢慢打开这卷丝带。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打开的丝带。如果你觉得打开的丝带长度是1米,马上喊“停”(学生活动)。

灵感:指着拉好的丝带,这到底是1米吗?我们怎么知道它有多长?(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那么请用你的尺子量一量。(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不方便,不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

你对这个测量有什么感觉?(很麻烦)

老师:好像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想出这么多好主意,真聪明。老师,这里有个好宝贝,可以快速测量丝带的长度。你想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从老师身高的估算开始,学生肯定是有兴趣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算出1米的长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算意识,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2.知道米尺。

给我看看米尺。

(1)对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比较较长的对象要容易得多。

(展示米尺地图)这是米尺的微缩地图。请拿出你的尺子,和米尺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数字,不同的刻度线)

(2)让一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在老师的米尺上测量从0到10的刻度长度。(10厘米)

那个米尺上有多少刻度?100的比例尺是100厘米或1米。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黑板是1 m =100 cm。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米与厘米的关系。

3.用米尺测量。

(1)谈:刚才怎么用米尺测量丝带的长度?谁来试一试?按名称量出1米的带子。你是怎么测量的?

总结:测量物体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将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将尺子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问题:王小姐想知道她在离地面1米的地方。谁来帮老师量量她?(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你们要不要知道刚才对自己估算的1m?

对吗?同桌配合测量,正确放置标签。还有感受一下1米有多长?你再说一遍,你的身高是大于还是小于1米?多了多少厘米?

(4)谈话:学生知道1米现在有多长吗?请张开双手,先估算一下你的腿是长还是短于1米。再量一次。

交流。问:用手能画出1米左右吗?

(学生手绘实际长度1米)

(5)交谈:让孩子在教室里四处看看,在你旁边。

哪些物体长约1米?(测量)

(6)哪些对象应该用米来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测量、比较、寻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充分感知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学会如何测量长度。

第三,方法的应用。

1,问题: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有多少人吗?同学们可能觉得竖排大概五个人,横卡大概三个人。

问题:想一想。同队1米长。为什么有的团队5个人左右,有的团队3个人?

2.集体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以我们平时的配速走1米需要走多少步?(请一些学生上来走一走)

问题:为什么走1米的时候步伐不一样?

对话:学生们想知道走1米需要走多少步吗?

团队工作:在地面上测量1米的距离。每个人都来散步。

集体活动。组织交流。

3.孩子们现在知道了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正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让你和老师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不能在离老师1米的地方再找个座位?你还能找到这样的职位吗?

学生们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为米的圆圈。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观察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问题: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梳理学习思路,建立长度1米的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小学三年级“对大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第32页。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接触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清晰的认识。教材通过看、比、认、测、思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米尺这一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感性认识,了解1米的大概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的表象。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练习,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并根据需要估算长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我可以测量米级物体的长度,培养我的初步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跳绳。

教学过程?:

一、进口?

1,老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理解大米》。(黑板:对大米的理解)猜猜我们会学到什么“对大米的理解”。是什么让你想到学这个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一把尺子;学习时长;大米是什么?当学生提出各种答案时,问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个。

2.老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吗?谁愿意把你认识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当学生提到一把尺子时,教师尽量展示实物)

(1)长直尺和三角尺:做作业?它可以用来画线和测量相对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一段较长的距离。

(3)米尺:老师用来在黑板上画线,测量物体的长度。

3.老师:我应该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使用尺子?

学生可能会回答:

越线时;体检时测身高;在跳远比赛中;

4.所以很多尺子都有自己的用处。这节课,我们将主要学习“米尺”。

第二,介绍米尺

1.(展示米尺实物)老师:这是米尺。请仔细观察。你观察的米尺是什么?(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可能的答案:米尺又直又长,两边都有电线和数字(数字是什么?)。

2.老师:米尺上的线叫刻度线。米尺两面都有线条和数字,一面的数字从0到100。很多尺子都是从1到99。请找到这一边。其实1前面有个0后面有个100(媒体秀)(板书:1m)

3.米简介:老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单位符号是“M”。

老师示范阅读,学生跟随,书是空的。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概念

1,感知长度1米?

(1)老师:每个学生有一根长1米的绳子。请轻轻拉起绳子的两端(老师会同时示范)。此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胳膊不要动,轻轻放开绳子,看看。你伸展手臂的距离是1米。

(2)放下手臂,不要依赖绳子,只要对比一下用手画1米有多长,试一试,实在困难的话再请绳子帮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是指1米吗?给他(同学们)量量

(4)小组合作,一个学生用手势展示1米,一个学生测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给几个学生量了尺寸。

2.感知高度1米

(1)老师:老师把米尺竖着放,看看。离老师脚底1米在哪里?

(2)请估计一下1米如果在你身上可能会去哪里。

(3)和自己身上的米尺对比。离脚底1米在哪里?(每组只有一把米尺,所以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从下巴到嘴巴?感觉1米是定长,一样的高度,但是不同高度的人会到达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想1米有多长多高。

4.找到它:我知道1米有多长,所以请找出教室里哪些物体大约有1米长。(黑板的宽度,门的宽度...)看哪个孩子眼睛最亮。

及时测量能量,并传授测量方法。

(测量时,0的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正好是1米。)

第四,小估计量

1,估计门的高度

(1)同学们先个别估算。

老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小估者。请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认为这扇门有多高?在笔记上写下估计的结果。

学生单独估算。

(2)验证,老师粗略测量,学生在表格中填写测量结果。

(3)你怎么估计的这么准?

(赞一下估算准确的同学,估计有基础。)

2.估计黑板的长度

老师:我们上课用的黑板有多长?请估算一下。

(1)学生可以自由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算准确不准确,测一测就知道了。谁想上来测量一下?

b你一个人能行吗?你需要助手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思考,测量一个几米长的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测量完1m后做一个标记,然后从标记处开始测量。)

除了米尺,还有什么尺可以用来测量?)

3.先估计,再衡量。

教室的长度大约是(8?)计量器

教室的宽度大约是(6?)计量器

讲台桌的高度大约(?1?)计量器

跳绳的长度大约是(2?)计量器

(1)估算:请估算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组测量。选择一组测量教室长度,一组测量教室宽度,一组测量讲台高度,其余一组测量跳绳长度。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测量。如果在音乐停止前已经完成测量的小组,它可以轻轻地测量你想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老师对小组进行指导,特别是对测量跳绳的小组,测量软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动词 (verb的缩写)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

不及物动词活动:

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要走多少步?

量完教室的长度,这么长的距离应该走多少步?你想去散步吗?

2.走10步,测测自己走了多少米。

数学教案——对大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