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症严重怎么办?家长学会这些招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生活中,孩子的拖延症很常见,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拖延症很无奈,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改正。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拖延症是洪水猛兽,不仅让孩子在学习上拖沓,还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经常说“马上来”“晚点去”,但是家长发现。
我的朋友昨天和我谈到了她三年级的儿子。她告诉我她真的很担心她的儿子。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开始玩。我的朋友提醒他在玩之前完成作业。孩子一般会说:“马上写。”但是,一个小时后,如果他的朋友不提醒,他会继续玩,但是孩子做作业的情况让他的朋友更加抓狂。他朋友发现,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在本子上没写几个字。孩子写了一会儿,玩了一会儿,他的朋友只好苦口婆心地继续劝说,让孩子写完作业再玩。但是,孩子虽然答应的很好,却一点也没放在心上。
很多家长很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半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却要拖很久。孩子拖延症的情况似乎很普遍。很多家长也会发现,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儿童心理学家也分析过这种情况。孩子拖延症的形成,其实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父母的催促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脾气急躁的父母有一个脾气迟钝的孩子。很多家长会抱怨“这孩子一点都不像我。”很多时候,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更加拖拉。孩子在不断被督促的时候,无法获得对自己完成的任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对于父母督促完成的任务根本没有动力,所以拖拖拉拉是必然的。
2.亲代替代
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玩完玩具后乱糟糟的,家长难免会要求孩子收拾。但是,孩子们不愿意做,所以不耐烦的父母会自己收拾玩具。但家长的这种代入行为,也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只要磨蹭,就会帮忙解决。
3.缺乏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的孩子也容易有拖延症,因为他们没有责任感,所以不会考虑自己的拖延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的学习态度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热情,根本没有主动去做的欲望,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自己应有的责任。
4.缺乏时间观念
在童年时期,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只有模糊的认识。所以,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这种情况下,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拖延症,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感受。
面对孩子的拖延,家长难免会勃然大怒,批评孩子,有时甚至会和孩子大打出手。但是,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万一孩子拖延,家长一定要注意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1.不要打骂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拖延,除了批评,还会突然大发雷霆,打骂孩子。但是,这种打骂只是家长不良情绪的单方面发泄。孩子被打被骂后,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也许是出于害怕,孩子们会很快吃完。但是这种效果很难持久,频繁使用也会起到反作用。
不要匆忙
父母频频催促孩子,背后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当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自己的积极性就会慢慢下降,做事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差,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其实可以仔细想想。小时候经常拖拖拉拉,父母唠叨的时候很反感。
孩子的“拖延症”通常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加以纠正,只会让孩子的拖延症更加严重,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你不必看到整个楼梯,你只需要迈出第一步。
1.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父母对孩子拖延症的厌恶,来源于他们对后果的预知。例如,如果孩子早上磨蹭不肯起床,父母会担心上学迟到。孩子做事拖沓,作业写的不好,难免会让家长认为太晚睡觉会影响身体健康。然而,孩子们对这些后果没有真正的体验。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因为父母已经避免了这些后果。
所以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承担他拖延的自然后果。当孩子真正体验到的时候,必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主动去完成。
2.培养时间观念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一种抽象的、虚无的理解,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具体化、直观化。家长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个小闹钟,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鼓励孩子按照时间表积极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更加敏感和清晰。
孩子拖延症并不少见。即使成年后,很多人也有严重的拖延症。这些大人其实是给孩子上的课。如果你不帮助孩子在童年改掉这个习惯,它自然会伴随孩子一生。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可以把对孩子的要求改成和孩子竞争的方式,效果也很好。
今日话题:你的孩子也有拖延症吗?你是怎么引导孩子拖延症的?家长们,请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