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弱声教学的思考
在这节课的介绍中,我先和同学们玩一个击鼓的小游戏。当学生听到很强的声音时,他们会把手举起来,当学生听到很弱的声音时,他们会把手放平。起初,学生听到鼓声时,他们不能完全整齐地做出手势。学生敲鼓几遍后,基本可以把手势放整齐了。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判断强者和弱者?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人说从我敲击的力度来判断,有人说力度对应声音。这时候引入“声音的强弱”这个话题。
下一步是研究尺子、橡皮筋、鼓的振动幅度与声强的关系。学生分别进行三个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上。观察鼓面振幅时,我给每组发了三个泡沫球,放在鼓面上观察。实验完成后,学生开始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声音越强。
最后用实例证明声强与振幅的关系,并用音叉来说明。我把泡沫球挂在铁架上,靠近发出声音的音叉。一旦我靠近,泡沫球就会摆动。
通过课前的游戏,学生原有的认知已经基本能够判断声音的强弱,但是对于震动幅度还是有些陌生,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和总结,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振动幅度。但由于实验时教室太吵,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振动幅度与声强的关系。这个单元对纪律性要求很高,要求学生感受听到的声音,但学生往往会因为兴奋和好奇而发出很大的噪音干扰听力,或者用很大的力气打鼓、打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