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的社会心理学
在集体与个人、奉献与需求、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核心价值观方面,当今的社会心理呈现出寻求两极平衡的趋势。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只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的合理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利益动机也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在当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的情况下,有近三成(29.8%)的人选择“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57.7%的人选择“集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兼顾”。可以看出,在个人取向的价值观日益增多的同时,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肯定。
2、金钱观念:逐渐凸显现代特征。
一些实证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人们不仅不再谈论金钱,而且正视金钱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一种进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肯定金钱应有作用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夸大和偏颇金钱的作用。尽管不同群体之间,特别是不同收入状况的群体之间对金钱的态度存在一些差异,但当今社会主流成员对金钱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理性特征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康心态。
3.婚姻家庭观念:更加开放,包容,理性。
有调查显示,人们在隐私观念、婚前财产公证、离婚观、处理婚姻关系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他们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甚至认为夫妻之间应该适当的保留隐私。在这个问题上,80%以上的人赞成和相对赞成,只有8%的人明确反对。婚前财产公证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现象,也已经被一些人理性地接受。70%以上的年轻人认为“婚前财产公证对夫妻双方都有好处”。此外,非常重要的合理生育的现代观念也正在农民中明确形成和巩固。
4.新品质与问题的交织。
在这个道德更新和重建的时代,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仍然在今天的年轻一代中流行。最典型的就是,孝顺依然是大多数年轻人遵循的行为准则。另一个典型的方面是,节俭的观念仍然被很大比例的年轻人所认可。应该说,当今的道德观念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紧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落差或无序,新的道德品质的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从道德转型的理论上来正视道德的新质和道德问题。
5.面对富裕时代的最初挑战。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品质意识逐渐增强,引起了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方式正在从节俭型向享受型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心理也出现了一些畸形的特征,如面子需求和攀比心理导致的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都是最鲜明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步入繁荣的时代,我们必须防范一些“富裕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整个社会还不富裕,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还存在差距,城乡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构建理性健康的现代消费观。
6.生活满意度:感受国家强于感受个人。
现实中,在一个维度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满意度的普遍提高,是整个国家在人的主观层面上发展成就的直接呈现。另一方面,民众对国家发展的满意度高于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换句话说,人们对国家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发展的宏观方面的评价相对较高,但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略低。调查显示,不同群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似乎呈现出更快的增长趋势。因此,这可能隐含着两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一是实际差距会让利润较少的社会群体在进行比较时产生相对剥夺感;二是特定领域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上升速度快于相关社会方面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
2.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迷茫成为转型期社会心理的必然现象。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0年来,社会心理呈现出日益开放的状态,其重要标志就是标准多元化。以前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多是一维的,非此即彼的。现在人们看待事物,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倾向于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二,标准的多维度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宽容。人们之间理解或交流的方式或渠道实际上已经增加和扩大。
总的来说,心理上的困惑是因为转型期特有的规范缺失。旧的标准或规范有的失效了,新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人可以依靠;另一个原因是标准多样化带来的困境。因此,消除新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新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2.正视社会分化,期待社会公正。
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分化的出现。在当前的社会心理中,一方面,人们普遍能够正视社会分化,并将其视为社会变革的具体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们期望尽快有效地解决与社会公正相关的问题。
应该说,如果理性地、历史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分化现象,那么一定时期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差距的扩大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关键问题是,社会应该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体现社会公正原则的制度化体系。当前,以收入差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利益差异现象突出,使得贯彻社会公正原则成为维护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3.在新的传播时空呼唤诚信。
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并逐渐成为制度创新和相关立法的新生长点。诚信起初是一种心理机制,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在现代社会,社会流动性的快速增加和交往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际关系需要更多的诚信来巩固和扩大。虽然作为法治社会,现代社会增加了更多的法律契约关系,但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有效互动的心理机制,仍然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未来社会心理学的新特质
从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总体情况来看,一种从传统取向向现代取向的演变正成为日益明显的趋势,这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方向是一致的,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深化。
中国社会发展成就的累积效应和未来可预见目标的实现正强烈吸引着人们的努力。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有序、协调、和谐,通过社会成员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一个更加合理、健全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推动的社会心态将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面向未来的社会心理世界的建构原则应该是: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和面对问题的乐观主义。
未来一段时期,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趋势将是:在一个维度上,将进一步合理化,但同时也将增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在心态更加开放的同时,问题的可预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因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对问题的心理容忍度无疑提高了,对改革进程不再盲目乐观,问题意识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素养。人不能只从心理上看事情,还要从更多的参照系出发。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逐渐纳入我们的参照系,人们开始有了世界感,并表现出一种未来取向。面向未来的社会心理学的新品质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更加关注人性的完善,如责任感的培养、诚信的教育、同情心和爱的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同时呈现出风险意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多全球化特征。这个社会心理世界会更符合时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