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另一部争议之作 7个字的
梅尔吉布森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2004年02月03日20:23:22 网易娱乐 Henry
编剧/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维泽James Caviezel - 耶稣
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 抹大拉
美娅·摩根斯坦Maia Morgenstern - 玛丽亚
卢卡·里奥奈洛Luca Lionello - 犹大
类型:剧情
级别:R级(暴力镜头)
发行:新市场影业公司Newmarket Film Group
映期:2004年2月25日
官方网站:ThePassionoftheChrist.com
[剧情:基督受难再现银幕]
耶稣基督受难前的最后12个小时。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让世人知道了耶稣在蒙难前如何坦然面对这场必然的死亡。身处光明中的耶稣手持酒杯和薄饼,对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谈;而躲在黑暗处的犹大则是一脸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拥抱将会让面前这位睿智的贤者陷入死亡的漩涡……
这些都是油画中所描绘的。2004年2月,一部描述耶稣受难的影片将会被搬上银幕。
故事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抗拒了魔鬼的诱惑,然后被罗马士兵带到了耶路撒冷城内犹太法利塞教众的面前。他的言语被当成了僭越狂妄的疯话,大祭司和教众就这样宣判了耶稣的死罪。接着,耶稣又被带到执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识到自己的审判将无可避免的带来政治上的冲突,于是他决定听从希律王的旨意。希律王让百姓在耶稣和罪犯巴拉巴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巴拉巴被无罪释放,而耶稣将接受惩罚。耶稣就这样被交到了罗马士兵的手中,饱受鞭笞之苦。然而,盲目的百姓仍然认为对耶稣的处罚远远不够。直到此时,比拉多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得不将耶稣推向刑场。
耶稣背着十字架蹒跚的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前方的路通往蒙难地高尔高沙。在蒙难地,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十字架上,耶稣经受了最后的考验——被上帝所遗弃。经受了恐惧的耶稣看着圣母玛丽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刹那间,天地失色……
[幕后:富有激情的剧组]
《耶稣受难记》拍摄开始于2002年11月4日,历时10周于2003年1月封镜,投资2千5百万美元。影片全部在意大利取景,主要的外景地选在了意大利的南部城市莫托拉和塞恩希塔工作室搭建的耶路撒冷城区中。后者中的场景包括审判耶稣的宗教法庭,比拉多的宫殿以及耶稣被鞭笞毒打的刑场。
导演梅尔·吉布森要求摄影师卡雷波·戴斯夏尔赋予影片一种卡拉瓦乔式的巴洛克风格,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一种逼真的摄影效果。这使影片看起来更为暴力,更为阴暗,每一个镜头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影片中有40%的内容是在夜间或在封闭的室内拍摄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体现出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激烈冲突。片中服装的色调以棕色、黑色和浅褐色为主,在配合场景总体色调的同时,这种色彩也能够更好的诠释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相关链接:一切都非易事]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从最开始的《激情》改为现在《耶稣受难记》,是因为米拉麦克斯公司同期将推出另一部名为《激情》的电影,系根据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改编,其背景设定为拿破仑战争期间,传闻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将加盟该片。
1988年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后诱惑》,片中因为大胆触及天主教教义而在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环球公司的高层官员汤姆·鲍洛克说:“我们收到了几百万封观众来信,2万5千人在环球公司的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我们甚至接到了一些恐吓信。”最后影片的票房进帐仅为840万美元。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题材相似的《耶稣受难记》在发行时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没有大公司愿意冒险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由曾发行过《国王不死》、《死亡幻觉》、《记忆碎片》、《鲸骑士》等片的新市场影业公司接手。正像鲍洛克所说的,吉布森的影片应该去吸引基督徒们去观看,而不是排斥他们。吉布森自己也希望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对基督徒们来说,那种感觉应该是看着一个自己的血肉挚亲被折磨了2个小时后一种让人心痛的不能自己的感觉。”
从名字上来看本片应该是《圣经》中一段情节的艺术化再现,但事实上梅尔·吉布森将其拍成了一部动作片。影片中的刑罚场面让人震撼,耶稣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过之后你就永远无法忘记受难的耶稣。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细节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人们心目中的那段历史,片中的配音就使用了两种已经失传很久的语言:亚拉姆语和拉丁语,梅尔·吉布森甚至不想为这部几乎没人能够听懂的影片配上字幕,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
[评论:疯狂?抑或讲述事实?]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可是,当梅尔·吉布森开始自编自导《耶稣受难记》时,阴影再次袭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的心头,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问题正是矛盾的来源所在。吉布森对于影片的说明更是加重了犹太人的忧心,扰乱了任何一名犹太人的正常思维:“《耶稣受难记》所带来的不安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况,但这却绝不是我拍摄影片的本来用意。我只是在讲述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有罪的人都应该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耶稣受难记》没有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明星领衔,对话也采用影片所处年代人物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的亚拉姆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虽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讲,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人们开始感到恐惧,恐惧的根源并不是畏惧吉布森口中的“事实”,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经资助一座独立于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传统天主教堂,而所谓的“传统天主教”指的是从教会分裂出来抵抗“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运动,他们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犹太人”。
迫于各种压力,梅尔·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辑了影片,赋予片中的犹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并且请来了科罗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宾夕法尼亚的宗教首脑和华盛顿的社会名流而非最具发言权的普通市民来观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对于本片是梅尔·吉布森故意煽动的疯狂之举还是出于一种让罪人的后代重新面对事实的冲动,我们仍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犹太人是否要为害死耶稣而负上千古罪名距离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