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甲大师的思考
关于《机甲大师》的思考1以前的中国和日本相比完全落后。经过二三十年的权衡,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小。估计1990年2000年以后,最后一代中国人都是用日本电器看日本动漫长大的。
现在做全面的评论还为时过早。仅从第一集来看,制作不算精良,台词也没刻好,但剧情流畅,故事合理。个人感觉校园场景还原度十足;人物看着眼熟;黑科技用起来很时尚。唯一的抱怨就是清水湾工作室这个名字让人玩起来很尴尬。总的来说——就像中国所有的事业一样——即使粗糙,顽固,甚至混乱,但还是给人会热的感觉。这种势不可挡的势头叫做势能。
我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商业公司是海尔兄弟。虽然剧情早已被遗忘,但两兄弟的形象大概会被永远记住(啊,还有那首《打雷下雨了~哦~》)。机器人大赛的剧情不太好。我不知道DJI是否有任何长期计划。我只是希望不仅有更多的人知道比赛,也希望“这个大学真NB,我要学习”“机器人真好玩,我要当机器人”这样的理念能流传开来。另外我很好奇为什么要在腾讯独播,简直就是为哔哩哔哩量身定做的。
最后,我很同情四年前拒绝了一个校友创业公司offer的同学。
我想发表这个评论,并真诚地向大会献上一份不知道能不能说出我名字的礼物。
关于《机甲大师》的思考第二部分:无论对于DJI还是RoboMaster,动画都有点不专业。
凭良心说,RoboMaster有望成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大赛。从现场舞蹈之美、现场呈现、赛制建设来看,确实可圈可点。今年8月,我有机会在深圳观看了RoboMaster的总决赛。比赛的对抗强度提升很快,比20xx甚至20xx快了一千里。
即便如此,一部简单的以机甲为主题的动画也没什么好说的。这年头,做文化不伟大,动漫不再是美国等一些大厂的特权,工作室和动漫公司遍地都是。社会上的游资也把动漫搅得沸沸扬扬,只要你有钱。所以这部动画确实有花钱拍广告片的嫌疑。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踩到了一坨狗屎,新一轮的科技潮流很可能会把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向时代的前沿。还记得我们追的那个四驱哥吗,灌篮高手?那时候属于日本一群人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和理念,他们的梦想成为了全世界的梦想。我觉得伟大的时代就是这样,就像我们祖先的汉唐,就像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就像日不落和美洲,所有伟大的时代都能在你身上留下文化印记。
RoboMaster的文化并不伟大,但如果他们要打造一场伟大的赛事,这种理想主义的余温最终还是要归于文化。想想看,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孩子都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事件而疯狂,从小就种下“我要成为那样”的想法,那该有多牛逼。
我是抱着边走边看的态度。我们不仅想知道RoboMaster和他们的文化会走向何方,还想知道我们和我们的时代会发生什么。
最近,我看了一部由DJI制作的纪录片《机甲大师》。DJI是国内知名的无人机科技公司,在无人机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有很多独特的技术。它为航拍会议生产的一些无人机甚至在一些小国被用于军事目的。为了契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为自己打广告,它会制作一部科技纪录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机甲大师》的背景是一个叫机器人大师的比赛,是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本次比赛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它是世界上独创的机器人竞赛平台。比赛形式初步确定为:每位参赛者建造几辆战车,在一个复杂的场地内相互比赛,最后由电子裁判系统判定比赛结果。虽然简单,但在制作战车的过程中,涉及到二维和三维设计、电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结构的设计、战术配合和进攻策略的规划等多学科的协同运作,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比拼;再加上其震撼的视听冲击和激烈硬朗的竞技风格,吸引了全国数百所高校、近千家高科技企业和数万科技爱好者的关注。选手将通过比赛获得宝贵的实践技能和战略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激烈的比赛中打造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这部纪录片共六集,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尤氏大学等在机器人大师赛中实力较强的学校。这部纪录片的特点是每集都比较短,20分钟左右,而且是在大学里拍摄的,所以能让我们唱歌。影片讲述了各个团队在参赛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包括成功时的喜悦和激动,失败后的疑惑和迷茫,遇到困难时的辛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坚持。勤奋好学,好胜心强,认真细致。同时,作为一个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大家为了夺冠而努力;有一个队长,他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继承之前的比赛经验,继续奋进,在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带领大家想办法走出困境,在团队自满的时候及时发现,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个需要传承的团队。在团队的迷茫期,如果领队不能带领大家走出低谷,那么团队的凝聚力就会降低,团队未来的路会越走越艰难。
一个设计大赛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不仅要看一个作品是否有亮点,更要看它能否在评比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还需要很多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首先,最重要的是凝聚力。比赛的主要考验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一个团队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无论团队有多少人,每个人都应该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团队才有成功的初步保证。
团队的凝聚力体现在个人的责任感上。在此期间,团队成员需要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尽最大努力完成队长交给的任务;学以致用,同时研究不会的东西来解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你必须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你必须有毅力。坚持就是胜利;同时要注意团队的力量,和队友讨论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牢不可破的团队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一个竞赛,无论是学术还是设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训练。特别是在设计竞赛中,不仅是所学工程知识的应用,还需要制作实物来实现设计功能,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掌握一些计算机设计软件,如Auto CAD、Sal—idWorks等。由于需要答辩展示作品,参与者需要编写说明、制作幻灯片、拍摄视频展示作品等。,所以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才能完成一场比赛的大部分工作。在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可能需要继续学习自己的知识,以应对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大学期间参加一些科技竞赛是很重要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在一定时间内为一个目标努力;在学习、劳动、争论中* * *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里面,你会学到很多比赛经验,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与同学或老师沟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全面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体会如何应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走向社会,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创新创业。创业的门槛可能有点高,需要一些资本和脑子;创新相对容易,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创新就是科技竞赛。大学是人生中最纯真的年纪,也是最美好的年纪。学生之间有纯洁的友谊,老师对学生有无私的帮助。在这个青春充满激情的年代,我们应该参加一些比赛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不要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