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崛起——自我效能感(2)

我们应该清楚时间不会倒流。原则上,我们走在时间轴的前面,但物体不会。当我们保留这些物件的时候,就相当于把我拽回了原来的自己。

更深层次的,不仅要学会脱离事物,还要脱离不必要的朋友和无用的认知。这次打扫书柜,大量以前舍不得扔掉的课本、小说、书籍已经在书架上存放多年,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其实很多都是速食书。看完之后,因为没有学会总结,似乎没有在心里留下太多印象。

清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来抓住被忽略的东西。我们要做“占有者”,而不是“占有者”。这就是“空”的力量。

通过脱离,反复暗示和强调积极的自己和过去的美好,让我记住经典的瞬间,让我成为现在更好的自己;过去的不愉快也会让你成长为一个能经历风浪,经得起打击的冷静的自己。

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或记忆不足,而是信息和记忆泛滥。由于认知的更新,我们需要忘记过去,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吸收更有意义的内容,让自己永远处于新生的状态,不断探索未知,成长为自己快乐的样子。

能量已经取代时间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专业人员比运动员更需要能量。

能量管理金字塔:体力、情感、思维和意志。

这意味着越低的能级越基本,下能级的能量会影响上能级的能量。

身体素质——情绪: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不好。

情绪-思维:心情不好容易犯错。

思维——意志力:很多强大意志力的背后,其实是强大的思维能力。

可见,只有学会真正的放松,了解里面的原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1,脑力活动是脑力疲劳,体力休息是没用的,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散步、放松、看书等“换换脑子”的思维能量补充。

2、职业倦怠休假不一定有用,往往会加重职业倦怠。他们往往缺乏意志力和精力,需要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感,而休假加剧了工作的无意义感。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做不到,其实是思维能量不足。比如“以写促写”的方法,侧重于思维能量;比如主动走神来检测自己的想法;比如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要先做;比如注意停顿点,在做一件事之前想好下一步要做什么,总结自己做过的事情。

仪式感是一种快速聚集思想和能量的方式。

人是习惯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只有5%是有意识的,95%是无意识的。尽量让自己保持习惯状态,避免消耗心理能量。特殊的仪式可以把人的普通状态从工作状态中分离出来,迅速把人的心理转化为一种新的状态。

之前有一篇关于这个最好的时间管理工具的专题文章。

链接:简单和重复是高效的。

结构思维的四个核心原则:

1,先有结论,先有结果再有过程。

从听者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都特别想知道结论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2.以下数据证明了上述观点。

比如做PPT,有时间就看PPT内容,没时间就直接看标题,结论就是PPT标题。

以上两种,具体到个人工作,可以概括为一分钟版,聊天版,正式见面版。根据场景陈述不同的亮点。

3.类别分类和分组

表达时,对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逻辑分类,会更清晰,最好不要交叉。

4、递进比逻辑,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时间、重要性和结构顺序(参见黄金金字塔原理)。

一份完美的工作由三部分组成:

1,让你获得价值,比如工资福利,职业发展,感情意义。

2,应该是你擅长做,有资源,甚至有天赋。

3.应该是你感兴趣的,热爱的。

如果一份工作不能称之为完美,那就不要尝试去砍,用一份以上的工作来让这个拼图变得完美。无论从哪里开始,按照slash“明显可识别优势”的定义,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学习、刻意练习、进入圈子、深度模仿等等。是否有显性优势是一块试金石。

做复合型人才,不做复合型人才,做满汉全席,不做麻辣烫。

两个指标,观察你的职业:

1,重点。

流动:全身心投入;感到狂喜或快乐;安心;时间感停止了;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专注=兴趣+能力

2.能量。

注意自己做的事情特别容易累,做的事情容易精力充沛。

能量是优势和价值的集合。那些你有优势,能持续得到积极反馈的事情,会让你精力充沛,越努力越有活力。

能量=优势+价值

每周记录5-10事件,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观察,逐渐了解自己。

活动(activities);环境(environment)交互(Interaction);对象(objects);用户(用户)

如果把快乐和意义分为四种,分别是:自我实现,盲目奔跑,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第一种:自我实现。

不仅要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清代左曾说“许一等愿,结一中等婚,享二等福”,这句话也被李嘉诚挂在办公室墙上。

第二种:忙,赶。

代表人群是很多“50后”“60后”。他们为家庭付出一切,为一个又一个目标奋斗一生,却很少投入到体验和快乐中,很少享受生活的快乐。一旦我达成了目标,我就会给自己定一个更大的目标,总是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焦虑中来回切换,一生不断地追逐。

第三种:享乐主义。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的意义。现在身边有很多享乐主义者,美其名曰“活在当下”。如今,你不用花很多钱就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这种便宜免费的资源无处不在,免费的游戏,免费的视频,如果对物质要求不高,生活成本可以控制的很低,生活看起来平淡而快乐。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占有社会资源较多,利益最大化,在个人消费上大手大脚。他们可以买到限量版的包包、最新款的跑车、私人飞机和整个岛屿。我们不能说这些享乐主义者的生活方式是对是错,但在一些追求精神世界的人看来,他们可能更注重灵魂的升华,崇尚理性自由的精神生活。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目标缺失带来的倦怠感和无意义感。人类最美好的时光,通常是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的时候。

第四种:虚无主义者。

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意义,既没有幸福也没有快乐。这种人要么对未来没有信心,对当下无能为力,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要么经历一些死胡同式的思考,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找一本相对正确的适合你和你所处环境的哲学或宗教书籍,帮助你改变虚无,获得正能量,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意义。

把幸福作为一生目标的人,并没有变得更幸福。快乐有点像赚钱。你专注于做好事,创造价值,钱就来了。你天天想着赚钱,却做不到。

这也解释了身边的一些身心修行者,在“终极幸福”和“天人合一的幸福”的方向上,确实有过很好的体验,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生活并不如意,这就是把幸福放大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

有些家长把“孩子健康快乐”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事实上,真正放任自流的孩子是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还是要面向未来,培养基本功,创造更好的可能性,而这些过程不一定每天都充满快乐。

1,连续纠错可以达到80分,但是很难做到优秀。

2.每个人在优势上的投资回报率都是最高的。然而,我们的文化和基因让我们对“错过”更加敏感。比如孩子从小就辅导弱科,一对一辅导。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天才是不需要培养的。

3.坎尼金定律最终解读:发挥长版(优势),管理短板(劣势),拓展底板(基础能力),加强桶箍(整合能力)。

4.坎尼金定律企业解读版:企业是地板和平台,不同的人才是长板和短板,桶箍是合作和企业文化。

5,优势=天赋×投入,优势选择,刻意练习和提升。最好的策略是先刻意练一般能力,同时发掘天赋,刻意练某项能力。

6.识别自己的优势,可以用标志法则:成功的事情,自发想做的事情,成长非常快的事情,让自己特别满意的事情。

最后,让你的才能成为优势。

要让天赋成为一种自发的、持续的优势,我们需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所以说到底,只有兴趣和才能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我们应该做的真正帮助别人的事情,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