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设计的连弩箭有哪些特点,为何后来失传呢?
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综合实力弱小,由于地域的狭小,国力上很难与魏国抗衡,在军事上处于劣势,诸葛亮便在武器上下功夫,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诸葛连弩出现了。
在《三国志》中曾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所以诸葛连弩,也叫损益连弩,与木牛流马、八阵图齐名,均是由诸葛亮发明制造。
弩这种兵器,由弩弦、弩臂、弩弓、望山 (瞄准器)、钩括所组成,杀伤力非常惊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使用,《吴越春秋》中记载:琴氏以弓矢之势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著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後诸侯可服。正如《事物纪原》所说,即弩之始,出于楚琴氏也。在春秋末期,齐魏马陵之战,孙膑更是布设万弩伏击魏国,弩在古代战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诸葛亮的损益连弩将弩的性能拔高了一个层次,能做到“一弩十矢俱发”十矢俱发,并非一次射出去十只箭矢,而是能连续射十只箭矢。《天工开物》中记载: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板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
诸葛亮为了能实现连续发射,制作了箭匣,箭匣中放了十只短箭,每次扳动扳机便会发射一枚箭矢,然后在箭槽中落下一枚箭矢,扳机反复扣动,可以做到上弦而发。这箭匣就如同现代枪械的弹匣。
现代对半自动武器是这么定义的,每按动一次扳机,则发射一枚子弹,下一发子弹自动进膛。损益连弩完全满足要求,说它是半自动武器的开山鼻祖绝不为过。
这连射的技术在当时是绝对领先的。魏明帝曹叡曾写诗,“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讯,一发连四五”。可以看出,最强大的魏国也做不出损益连弩的水平,他们的弩箭一次只能射四五发,而且还是同时射出,无法做到连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