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规律”的教学体会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像一台“发动机”。如何让这台“发动机”启动好、换挡轻松、运转平稳、速度高,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一堂数学课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内化知识技能,化情感态度为主动,需要教师合理科学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让课堂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本文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发现规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和发现简单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并根据规律确定某一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我为这门课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自然。

课前游戏:快乐拍手游戏。反思:上课前几分钟,与学生分享有规律、有节奏的拍手游戏,既能放松学生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又能体会游戏中的规则。为这节课热身。

第一个环节,开始思考,游戏介绍:记忆游戏。

老师:同学们,老师一直有个疑问,我们班的男生女生哪个记性好?你说什么?这种怀疑立刻引发了男女生的矛盾!

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扮演裁判的角色,挑起一场男生女生之间的记忆较量。

女学生选择了红色的数字串,男学生选择了黑色的数字串。十秒钟内,看谁能记住数字串。

红色:1386138613861386...黑色:1392810138644275...

游戏自然是女学生赢!老师宣布:女同学记性好!这时候男同学自然不服输!老师这时候问男同学,为什么不服气?男生(愤愤不平):红色的数字串是有规律的!这个游戏不公平!

引题:找规律(板书)

反思:这一环节,游戏激发课堂冲突,老师顺势引出话题,既“吊”起了学生的求知胃口,又为老师引出了1的例子,自然!

第二部分,纺纱的简单数学概念,经验法则。

1,老师:13861386138613861386有什么规则?老师关注学生的回答,如“13861386是重复的”;“13861386按数字顺序排列”,及时给予肯定和好评!周期性、排列等数学概念逐渐延伸。老师: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定律吗?

2.课件展示了生活中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实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反思:在生活中找例子,在生活例子中体验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简单自然地接受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第三环,思维开始,准备行动,探索新知识。

老师:学生们刚刚说记忆游戏是不公平的,所以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公平的游戏。看看男生女生,谁反应快!分部组织排队游戏。

1,排队游戏: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

老师:看来在公平游戏的情况下,男女生的反应能力不分上下,平分秋色!你在这个游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健康报告。

给我看看问题:这样,左起15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小组讨论和交流方法。

2、学生报告方法:

学生1:我画画。学生2:我用的是枚举法。单数代表男同学,偶数代表女同学。

我用的计算方法是:15÷2=7(组)...1(组)。

3.老师问:这里的被除数15是多少?除数2是怎么确定的?什么是商7?剩下的1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方法。

4.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方法,都很好,但是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呢?组织学生比较方法。学生通过枚举快速分辨出左起的17、31、58、153是男是女。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用枚举更容易,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这时候老师问:所有的找规律问题都可以用枚举法解决吗?学生陷入思考,自然导致“明星排队”。

反思:排队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规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受阻”,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轻轻踩下“油门”,学生就会“动”起来!例1和例2之间的转换自然自然!这一环节使学生主动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绘制、列举、计算不同的解题策略,逐步优化方法的过程。

第四环,轻松“换挡”,动力十足,内化新知。

1,明星队列:刘星小薛,刘星小薛问题:再这样下去,左起第23个是谁?

老师:这个时候还能用枚举吗?学生讨论使用什么策略并完成报告:

23÷3 =7(组)...2 .说明公式含义的(个人)姓名。

2.比较结果。师生* * *总结:在求解周期现象规律时,可以使用计算法。

3.用计算方法解题,学生完成并报告。

反思:这部分在不违背教材目标和意图的情况下,对内容形式进行了修改,使内容更加生动,更加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他们喜闻乐见的电视人物接过了前面的部分“周期现象的所有规律都可以用枚举法解决吗?”这个问题应运而生。其实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翻之前的猜测!体现了思维发展中矛盾产生和解决的理性认识过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第五环,操纵流畅,得心应手。

在这一节中,我们设计了“聪明和勇敢”来巩固和扩展这节课的知识。包括对规律认识的巩固,运用计算方法解决规律问题情况的调查,在掌握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成功经验。

第六环,升华与结晶,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仍然是开发学生大脑和思维的主要渠道,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引导者。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是我们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要把学生的思维当成一个引擎,如何启动它,如何让它运转好,主要看课堂导员怎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的考虑,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科学地设计各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不脱节。学生的潜在思维一步步被激发,逐步被引导,形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