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兔宝宝”教案范文
幼儿园一班“兔宝宝”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感受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愿意在团体中表演。
2.感知和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应的词语“敲门”“门关得紧紧的”。
3.可以用相关动作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简单的表演。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录音机;设置一个故事背景图片。
2、头饰:兔子(4)、狼;五瓶。
3.一个兔子娃娃。
活动流程:
1,老师和小朋友* * *一起唱《兔宝宝》这首歌,激发小朋友的活动兴趣。
老师:你想知道小兔子是什么时候唱这首歌的吗?
你为什么唱这首歌?到底发生了什么?
2.展示故事背景和故事主角,让孩子初步了解故事人物和地点。
(1)老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背景中的事物。(房子、树、草、花)
(2)讨论:兔子的特性。(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
老师:兔子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兔宝宝”的故事。
(1)老师一边表演故事,一边演示教具。
(2)分段讲故事,强调兔子的特点;故事的对话;不同角色在说话和唱歌时不同声音的表达。
(3)教师提出简单的问题,激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
老师:谁在故事里?三只兔子的名字是什么?
3.播放故事磁带,集体完整地欣赏故事。
(1)围绕故事,老师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老师: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你来学习它的动作。
(2)讨论:兔女郎好不好?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4.让孩子以合作的方式参与故事的讲述。
(1)老师再讲一遍故事,在熟悉的故事中邀请孩子参与故事的表达。(小兔子说“我们知道”狼和兔妈妈用不同的声音唱着歌。)
(2)小组讨论:狼/兔妈妈怎么唱?小兔子听到狼/兔妈妈说了什么?
(3)老师和小朋友用歌曲重复狼和兔子、兔妈妈和兔子的对话。
活动扩展:
在“玩偶区”提供相关角色头饰,供小朋友玩表演游戏。
幼儿园二班“兔宝宝”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儿歌的意境。
2.引导孩子听儿歌,培养智障儿童的听力。
3.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学会有节奏地唱儿歌。
二、难度分析:
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听力能力;难点是学会有节奏地唱儿歌。
三、活动过程:
(1)进口
引入对话,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拓展
1,认字,理解童谣内容。
2.老师背诵儿歌《兔宝宝》,引导孩子们认真听讲。(老师背诵时要亲切自然,注意节奏。)
问题:儿歌叫什么名字?儿歌都是谁的?老师鼓励孩子们用语言表达儿歌的内容。
3.学儿歌
(1)看汉字,让孩子跟着老师一步步学童谣。(渗透识字教学)
(2)请大家拍手,有节奏地背诵儿歌。(注意引导孩子有节奏地背诵)
(3)在老师的伴奏下学会唱儿歌,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识别旋律的能力。
4、看视频:《小兔子》。
5.学生弹钢琴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6.师生间的歌唱。
(3)结尾
1.老师总结评估孩子的表现。
2.老师带领孩子做游戏:“小兔子乖乖”。
3.跟着旋律唱《兔宝宝》和《早安》。
幼儿园三班“兔宝宝”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复述故事中狼、兔妈妈和兔子的对话。
2.愿意在团体中表演,和同龄人一起感受活动的快乐。
3.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4.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培养孩子在众人面前大胆说话的习惯,学习普通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孩子理解歌词,唱出准确的旋律,激发孩子喜欢参与表演。
难点在于孩子要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扮演狼、兔、兔妈妈的角色,并尝试用不同的表演来表达歌曲。
要准备的活动
1.一张背景图片(房子、树、草、花),每张图片一只兔子。
2.一首名为《兔宝宝》的音乐。
3.有几个兔子头饰和一个狼头饰。
活动过程
1.欣赏兔宝宝的音乐介绍,让孩子感知故事的大致内容,引起孩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带了礼物。请闭上眼睛。放音乐-小兔子。
(2)听完这段音乐后,孩子们能告诉老师歌曲中有哪些动物,它们讲述了什么故事吗?
2.老师带着感情讲故事,让孩子感知故事的整体情节。
3.展示教具(背景图片,兔子图像)。老师提问后,学生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一边展示教具。
(1)兔妈妈有几个宝宝?他们叫什么名字?
(2)兔妈妈是怎么让小兔子开门的?您说什么?你唱了什么?狼呢?
(3)小兔子听到妈妈的声音说了什么,听到狼的声音说了什么?
4.老师简单复述故事,让孩子重新感受故事。
5.请能力强的小朋友扮演故事中的动物,表演故事内容。
6.结尾:让小朋友扮演兔子的角色,老师分别扮演兔妈妈和狼。我们来玩“小兔子跳”的游戏,区分兔妈妈和狼的声音,加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熟悉,让孩子在游戏中愉快地结束这项活动。
拓展活动:学习唱儿歌《小兔子乖乖》,可以分辨兔妈妈和狼的声音,知道小兔子的答案,让孩子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