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葬大禹》和《王位之争》讲述的是什么?

《葬大禹》:

传说禹对会稽山情有独钟,两次在那里举行诸侯大会,晚年又到那里巡符,后来心力交瘁死在当地,部下将他安葬在会稽山苑。

禹的安彝仪式很简单,为他举行葬礼的人很少,他们将禹的尸体覆上三条裘皮,用苇叶做成棺木。他的墓穴深七尺,上面不会漏水,下面也不会积水。墓坛高三尺,上去有三级台阶。禹下葬后,经常有鸟在附近耕作,传说是禹托灵而来,催促人们辛勤耕地。

《王位之争》:

禹生前沿用尧的禅让制,确定东夷氏族部落首领伯益为他的接班人。伯益曾佐禹治水十三年,栉风沐雨,辛苦万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舜即位前曾经避让过尧之子丹朱,禹即位前避让过舜之子商均,因此禹死三年丧期过后。伯益按照老规矩先避让前王之子启一段时间,独自居住在箕山脚下。就在这段时间,诸侯纷纷去朝见启,都说启是明君大禹的儿子 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

诸侯的行为使伯益大出所料,原来,早在禹还在位时,禹就通过氏族战争掠夺了大量财物并纳于自己名下,围积在自己家里。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安逸,再不甘心让儿子再做平民百姓。表面上,禹遵循禅让制立了一个接班人,在背地里却教导启和诸侯建立广泛的联络,将很多官员换成自己的亲信。禹死后,诸侯趁伯益避让之时纷纷推启为王。

伯益不甘心王位被启夺去,找了个时机将启监禁起来,并对外宜称启夺王位是不道德的。但宫廷内外的官员都早已只服从启的命令,大家都不听伯益的话,掌管监狱的人把启放了出来。启逃出后,马上厉兵秣马向伯益发起进攻,伯益因势单力薄、无人助战而败北,启擒获伯益以后,将他杀死后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