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19世纪英国社会文化简析

一、引言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人类沧桑巨变,站在大西洋上展望世界和未来的古老国度。他走过了阴风冷雨,带着沉重的回忆,带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底蕴,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马不停蹄地前进。蓦然回首,在那一长串或深或浅的历史足迹中,每一步都诉说着一段不同却同样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或悲凉,或感人,或发人深省,掸去灰尘,掀开已经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维多利亚时代》熠熠生辉,诉说着英国正处于。19世纪,英国经历了经济、领土、文化、政治的无数次变革,逐渐从一个小岛国成长为一个疆域遍布全球、影响世界的大帝国。19世纪,它流血,流泪,获得财富,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世纪的大英帝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神话。

第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801年后,英国在与法国的14年战争后终于大获全胜。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制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英国殖民地的范围,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仅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原料,也为制成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随着工厂里机器日夜不停的噪音,英国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为了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9的五七十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量的1/3以上。从65438年到085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世界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大洋上的小岛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小觑的“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和推动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谢菲尔德、格拉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极快。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文明庄严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乡村文明渐行渐远,乡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铁路网遍布英国大地,贯穿大江南北,使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更加频繁。19世纪,英国总人口增长了三倍,而人均收入增长了四五倍,这说明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其充满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奔向更加富裕生活的希望。

(三)世博会19世纪中期,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和财富无比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强大的英国,世界博览会(又称“水晶宫博览会”)于5月1851日在仁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建成的建筑内举行。本届世博会以世界文化和工业科技为主题,历时五个多月,吸引了6039195人次参观。展厅长约563米,宽138米。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随后在伦敦南部的塞登汉姆进行了搬迁和重建,后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来自美国的轨道、拖拉机、高速轮船、起重机、厨具、铁制品、收割机等一万多件展品。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王子在辉煌的玻璃屋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和平的胜利。世博会开幕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无所不能。”这句话生动而完整地表现了英国人民对自己的骄傲和满意,以及对未来和人类科学的充分希望和真诚信念。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任何硬币都有两面。”经济最初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19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或想出合适的策略来适应和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以下是当时的两个主要问题:

1.阶级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但也是深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血汗工厂”频频出现,工人阶级尤其是中下层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用“悲惨”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为过。

2.环境污染工厂排出的“三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伦敦的大地上到处都是“大烟管”,白天黑夜都有滚滚浓烟直冲云霄。这些烟遇到水蒸气就变成了雾,伦敦在19世纪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雾都”。当时,一位英国工程师描述英格兰西部冶铁业的情况时说:整个地球好像被翻了个底朝天,所有的内脏都被挖出来扔得到处都是,整个地球都是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状态,经济危机就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最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自然在英国爆发。

1.爆发的原因和背景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年末和19年初,英国出现了多次生产过剩现象,但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和部门,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机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1825之前,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工业热潮。1825的工业产值比1820增加了约1/3。当时生铁的生产水平提高了58%,棉花消费提高了39%。然而,国内和国际市场并没有相应地扩大。当时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场萎缩,一片萧条。局部的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现象,已经转变为周期性的、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的循环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1814年的2690万英镑下降到1460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2005年的181580万英镑下降到1340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受到工人实际工资下降的极大制约。1824到1825期间,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792的4/5左右。生产和销售的严重脱节使得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3549家企业和80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008年3月的1390万英镑锐减至2008年2月的12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出口额下降16%。失业率突然上升,导致人员外流。但当时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全面发动,所以1825的经济危机并不是周期性的。

第二,三次政治议会改革

1832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背景

19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框架初步形成。但在1832之前,国王在首相和内阁成员的选举中仍然享有一定的主权(比如在1827任命坎宁·哥德里克首相和1828任命威灵顿首相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统治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下议院靠拢。事实上,当时的内阁只有7人。尤其是罗金厄姆首相和福克斯首相执政时,他们从来不把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视为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的“首席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和内阁之间微妙而密切的关系使他们利益共享,共担风险,而拥有王室血统的国王则日益疏远。65438年至0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民主运动以压倒性的力量席卷欧洲。从1830年底到1831年初,上下两院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645件。然而,以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人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公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不会让步。当时英国民众中改革的呼声很高,这就注定了保守党在同年的选举中惨败。

2.法案的颁布过程和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年6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法案,该法案经国王批准,于同年6月7日成为法律。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席位分配。56个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下降选区”席位被取消,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人的选区分别减少1个席位,为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留下143个席位,下议院议员总数不变。第二,选民的财产资格被重新界定。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后,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大量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偏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是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由15缩短为2天。

3.意义

1832的议会改革可谓雷声大雨点小,但经过这么大规模的运动,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批评说:“恐怕从来没有一场人民运动像这场看似成功的运动那样强大,取得如此微不足道的表面成果。”虽然工人8是维新运动的主力军,但维新并没有改变工人的艰苦生活,也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民主力量。尽管如此,1832的议会改革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2。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和领主的权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和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内阁与国王、政党、舆论和上下两院之间新的权力关系逐渐形成。

1867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背景

进入19的60年代后,工人阶级的政治热情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点燃了新的希望。1861年,全英国的工会都要求改革体制。1864年,积极支持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还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产阶级垄断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实际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和马克思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在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英国主要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声音巨大的改革队伍在街头、公园游行,议会改革已成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法案的颁布过程和内容。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有着很高政治威望和地位的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雷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英雄,应该顺应时势,顺应民意。于是本杰明扮演了一个改革派来赢得人心。3月1867,18,他向下议院提出改革建议。在做了一些修改后,于8月获得上议院批准,并由维多利亚女王签署(1837-1901) 9。1867的改革法案再次调整了议会席位,取消了46个“下降选区”,为大工业市县留下了52个选区。伯明翰、曼彻斯特、伦敦等中等城市的座位有所增加。改革法案基本去除了“没落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劳动者和整个农业人口都没有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被认为已经结束,但是大部分劳动者的处境还是有所改善的。1867的议会改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㈢第三次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背景

1880到1885年,英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失业率飙升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爆发了反抗英国的马赫迪起义,英国在东北非洲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的颁布过程和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作为自由党的激进代表,借机联合反对党保守党向政府施压,促使格莱斯顿政府提出两项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度法案和席位再分配法案。1884年2月议会通过了人民代表制度。该法案进一步调整和扩大了选民范围,选民人数增加了1倍,达到450万人。“选举房主的权利”已扩大到所有的县,一些工人和农民也有选举权。然而,没有结婚并依靠父母的男子,以及所有的妇女和家仆,都没有获得选举权。《席位再分配》1885 65438+10月议会通过。取消了72个人口不足65,438+05,000的城市单独选举65,438+00议员的权利,并入其他县。按照每54000人分配1个席位的标准,全国划分为617个选区。中国22个城市以及剑桥和牛津大学仍保留两个席位,其他选区均实行单选区制,即每个选区只能有一名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改革使席位分配更加合理和公平,有利于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和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国家政治,对改善工人状况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崛起与发展

65438+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英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现实主义文学。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力求贴近现实生活,最大限度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当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褪去之后,它逐渐占据了英国文坛,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顶峰。

(2)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密切相关,可谓密不可分。而且具有小资文学的特点。因为大部分作家都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大多塑造了一个奋斗积极的小资产阶级形象。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幽默讽刺,但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革,支持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许多杰出的女性作家也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杰出的女性11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3)代表作家。

1、奥斯汀奥斯汀(1775——1817)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牧师家庭,奥斯汀天生对文学感兴趣。她住在一个乡村小镇,从未结婚。在她短暂而充实的一生中,她一直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先后完成了《理智与情感》、《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乡绅家庭中女性的婚姻生活,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女性世界的跌宕起伏,重点讲述了女孩从无知、盲目到认识现实和自我的过程。因此,奥斯汀被认为是描写女性意识的杰出作家。

2.萨克雷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官员。自从四岁丧父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经常出入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的生活。1833年,他挥霍了自己的财富,为《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做专栏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小说,如《潘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科姆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里·林顿的遭遇》以及短篇小说集《势利的眼睛》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名利场》,以辛辣讽刺著称。真实再现了1810~1820摄政王统治时期英国上流社会之间的勾心斗角和腐败行为。这部小说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因其篇幅巨大、跌宕起伏而与狄更斯齐名文坛。

3.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从小受父亲的文学修养和12的宗教信仰影响,进入了当地的一所女子学校。盖斯凯尔夫人一生中发表了六部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南北》、《露丝》、《柯兰福》、《西尔维亚的情人》和《夏洛蒂·勃朗特的转折》)。1848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1816-1855)是世界著名女性作品的经典——简爱。这部作品虽然算不上杰作,但也堪称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从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19世纪去英国打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慈善的残暴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女性要求平等地位、平等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艾米莉的《呼啸山庄》(1818-1848)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但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认为是“最奇怪的短篇小说”。艾米莉以她“心中非凡的热情”和继拜伦之后无与伦比的“强烈的感情、悲伤和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安妮(1820-1849)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尼丝·格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虽然在文学上略逊于《简爱》和《呼啸山庄》。

5.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出生于沃里克郡的一个农村家庭。乔治·艾略特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曾就读于两所女子学校。她心地善良,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在1859-1876期间,他写了7部13小说,包括《亚当·彼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传》、《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萨达》。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19世纪初的淳朴的乡村生活,后期作品则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人物刻画也很生动。

四。19世纪英国的殖民扩张

(一)英国殖民扩张时期1800~1880

工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就像一团无法控制的火,迅速在全球燃烧。1801年,爱尔兰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英国的一大战略目标,被占领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料供应地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中叶,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年期间,印度爆发了爱国民族起义,但由于英国当时拥有比较先进的军队,大规模镇压起义队伍,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年,保守党B迪斯雷利内阁加冕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王。此后,英国也被称为大英帝国(或大英帝国)。英国继续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扩大侵略。此外,英国也在南美投入巨资,南美也被纳入“狩猎”圈。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的1自治区。

②英国殖民扩张从1880到1900。

19世纪末,英国殖民扩张的主战场转向非洲。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后,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随后于1899年占领了苏丹。英国在非洲战场上浴血奋战,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东非、中非和西非的土地。1884年至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瓜分战利品的会议,英国“带着一个全负荷回来了”。帝国主义者C.J .罗兹提议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的大铁路,这条铁路贯穿非洲大陆,即所谓的“第二C计划”(开普敦和开罗都用首字母“C”写成),以加紧对南非的入侵。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9年底,缅甸和阿富汗成为亚洲战场上的英国殖民地。65438年至0900年,英国参与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殖民地。英国殖民地是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最大的,覆盖了世界各大洲,掠夺了无数的财富。其幅员辽阔,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既可恨又令人震惊。对于英国人来说,19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综上所述,19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使英国的政治体制更加民主,让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从经济上讲,19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是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各种问题。在文学上,19的三四十年代,社会发展中各种黑暗产生,曾经流行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淡化,以此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讽刺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并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19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变革在危机中进行,在变革中,15诞生了新的危机,然后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和改革中不断进步,逐渐登上世界之巅。了解19世纪的英国,对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和改革的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在19世纪,英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发生了量变,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使英国从平庸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和世界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