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致知——博学笃行在诚意
论语里面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论中有实践,但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总还是有很多的疑惑。对于这些疑问,又如何应用阳明心学去破解呢?
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说道,近来的学者都注重外在,而忽视了内心追求,博学却不懂得要领,所以阳明先生特别的提出了诚意。这主要区别于格物致知。世人皆受程朱理学之格物致知影响,所谓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寻求确定的道理,是用自己的心在事物上探求道理,这就将心与理一分为二。
阳明先生所说的格物致知就是将心中的良知推之于万事万物,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将心中的良知推自于万事万物,那么万事万物都是合乎天理的。中庸里讲,只有天下最纯净的人才能穷尽其性。
世人的身体心被气所拘束,被物所蒙蔽,很少有人能够清楚,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方法来明白天下的道理,并把学问思辨行当作五个方面。
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实际上学问思辨行其实就是一件事情。就探求能够做成某事而言叫做学,就求得解答困惑而言叫做问,就通晓学术说而叫做思,就考察精到而言叫做辩,就落到实处而言叫做行。
天下所有的学习没有不实践就能称为学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实践。学习没有不产生疑惑的,有疑惑便会产生问题,问问题就是学习也是实践。有问题之后便会思考,思考也是学习,也是实践。思考之后还会有疑惑,这个时候就会用到辨析的功夫,辨析是学习也是实践。明白了思考了,疑问消除了,那么还需要去践行。所以学问思辨行从作用上来看是五个方面,但本质上是一件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但其本质上就是知行合一。对于事物的探求为知,行而致知。对于学习中的疑问,只有在知行当中才能够去解决,就是在学习中学习,在实践中实践,知行合一。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